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6篇
  20篇
综合类   301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研究剥壳和切头对槟榔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槟榔种子进行剥壳和切头处理,其芽及根生长与对照的相比差异极显著,芽及根生长均明显比对照的好;其中切头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则以5/13剥壳处理的最高,且5/13剥壳处理的芽长平均值也最大;5/14剥壳处理的根长和根数的平均值均比对照的高。  相似文献   
92.
浙江省2008-2012年水稻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浙江省各地区/主要水稻研究单位近5年在水稻论文产出情况,以及地区差异。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从发文量、地区分布、被引用情况、论文影响因子、H指数和发表期刊等角度,对在2008—2012年间由浙江省内单位或个人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2008—2012年间浙江省发表的水稻相关论文质量有所提高,有更多的论文在SCI期刊上发表;浙江省发表的高质量水稻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和其他省属院校等单位。  相似文献   
93.
研究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进风口温度、进料量、空气流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为进风口温度190℃、进料量25 m L/min、空气流量为700 L/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水分含量、出粉率分别为0.459%、5.17%和88.6%。  相似文献   
94.
以海南长蒂槟榔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槟榔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ond)下降,胞间CO2浓度(Ci)升高,干旱降低槟榔的净光合作用,限制气体交换。槟榔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含量成负相关,即水分胁迫程度越深,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95.
采用CTAB法、改良CTAB法和高盐低pH法等3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了槟榔基因组DNA提取的效果,其中改良CTAB法最优,提取的DNA质量高,DNA降解少,杂质含量少。通过对退火温度、DNA模板用量、TaqDNA聚合酶浓度等因素的优化实验,建立了槟榔RAPD分析体系,从PCR扩增程序和反应体系两个方面对槟榔RAPD分析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验证了优化后的体系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6.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相似文献   
97.
槟榔花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诱导脱氧核糖降解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花茶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3种提取方法,即:①100℃沸水浴提取3次,每次30min;②超纯水常温提取3次,每次6h;③95%的乙醇常温提取3次,每次6h。研究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应所得的槟榔花提取物对Fe2+的络合能力、Fe3+的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并测定每种提取物的总酚含量,以Fenton反应为模型,研究不同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诱导2-脱氧核糖降解的保护机理。结果表明,以第1种提取方法(100℃沸水浴提取3次,每次30min)所得的提取物抑制脱氧核糖降解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强,总酚含量较高,但其对Fe2+的络合能力和Fe3+的还原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以不同槟榔品种的幼嫩叶片及花序为外植体成功实现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及外植体均以毒莠定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剂.诱导所获愈伤组织需连续用生长素浓度由高到低的一系列培养基进行继代培养才能不断生长并诱导体细胞胚胎.当愈伤组织最终转移入无激素MS配养基后可观察到体细胞胚胎发生.胚胎萌发以附加20 ...  相似文献   
99.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新兽药"氢溴酸槟榔碱"原料药及制剂含量,并考察其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原料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片剂的稳定性试验包括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结果: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原料药含量为95.6%,片剂含量为15.70 mg片/,为其标示量的98.125%。稳定性试验结果发现其原料及片剂对高温、强光照稳定,但具有引湿性;在密封包装条件下于温度25℃、相对湿度(60±5)%考察36个月,其外观、含量皆无明显变化,亦无降解产物产生。  相似文献   
100.
综合介绍了水牛由奶、肉、役兼用向奶畜专用转变的发展趋势以及槟榔江水牛品种的形成及其培育、体型外貌特征、遗传学特征、生产性能、存在的问题等,并对该水牛品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