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40篇
  免费   886篇
  国内免费   3016篇
林业   182篇
农学   3119篇
基础科学   839篇
  3053篇
综合类   7928篇
农作物   1753篇
水产渔业   86篇
畜牧兽医   318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1808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521篇
  2020年   569篇
  2019年   578篇
  2018年   521篇
  2017年   665篇
  2016年   756篇
  2015年   675篇
  2014年   700篇
  2013年   963篇
  2012年   1109篇
  2011年   989篇
  2010年   900篇
  2009年   925篇
  2008年   799篇
  2007年   914篇
  2006年   771篇
  2005年   764篇
  2004年   565篇
  2003年   541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448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325篇
  1998年   310篇
  1997年   261篇
  1996年   288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199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212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4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北黑土区不同作物系统氮肥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田间条件下,应用原状土柱培养-乙炔抑制法测定不同作物系统中氮肥反硝化损失和N20排放量.结果表明,在东北黑土旱作系统中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量很低不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和大豆地反硝化损失量分别为0.42,0.48和0.79 kgN·hm-2;施肥条件下为0.84,0.83和0.64 kgN·hm-2,作物间均无显著差异;氮素损失率仅占施肥量的0.61%、0.26%和-0.58%.小麦、玉米和大豆地N2O排放量在不施肥条件下作物间无显著差异,为0.74,0.41和0.48kgN·hm-2;施肥条件下差异极显著,排放量为0.72,1.37和0.44 kgN·hm-2;排放量分别占施氮量的-0.02%,0.69%和-0.14%.在玉米作物上施量较大,极显著地增加N2O排放量;在大豆作物上施肥量较低,表现出极显著地降低N2)排放量;小麦作物上施肥量也低,处理间N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朱玲  高向阳  王金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093-6095,6097
以南阳灰麦、紫麦、蓝麦为材料,采用微波高压快速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南阳彩色小麦中硒含量为13.37~21.95 mg/kg(干基),3ε32为1.4×104,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0.999 7,加标回收率为100.6%~105.7%,RSD为4.4%,因此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曲线线性关系好的显著优点,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3.
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轮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5年,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对小麦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率进行轮回选择。结果表明,3轮选择增益显著,每轮平均增益GFD为4.77%,GFR为8.21%,对GFD和GFR的选择彼此间呈负响应,两者的相关系数r=-0.9120。在灌浆期亚群中,退化小穗数和穗粒数间接增益较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果粮间作模式下,扁桃树形对间作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下高光效树形的选择和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小冠形、开心形、高秆形和分层形4个树形处理,于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等生长关键时期,对远冠区、东西两侧近冠区、东西两侧冠下区等5个间作区域的PAR日变化动态和环境光谱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新疆南疆地区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不同间作区域PAR均呈单峰曲线日变化动态,扬花期至拔节期不同树形处理间作区域光照条件均明显劣变,小冠形、开心形、高秆形和分层形4个树形处理2个时期间的降幅分别达到18.93%、39.06%、23.24%和46.00%;扬花期扁桃对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已基本趋于稳定,该时期不同树形间作区域PAR强度水平分为小冠形、高秆形和开心形、分层形三个水平,每日PAR强度维持在400~1 400 μmol/(m2·s)范围内的时间占在全天70%、40%和20%左右。【结论】 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拔节期至扬花期(4月8日~5月3日)间作区域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均值大幅降低,扬花期至灌浆期(5月3~25日)基本稳定;小冠形对应间作区域光环境条件优于开心形和高秆形,优于分层形。  相似文献   
995.
以2013—2015年116份春小麦种子样品为材料,应用Seed Identification软件并结合仪器和手工测定获得17个物理指标值(千粒重、宽度、长度、投影面积、厚度、比重、硬度、灰度值、RGB颜色模型中红色R、绿色G和蓝色B、Lab颜色模型中的亮度L、色彩通道a和色彩通道b、HSB颜色模型中的色相H、饱和度S和亮度B。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在标准环境及3种逆境(盐胁迫、干旱胁迫和人工加速老化胁迫)下,探讨了春小麦种子物理指标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各培养环境下,种子活力与种子的千粒重、宽度、长度、投影面积、S和a有明显相关性。千粒重、宽度、长度、投影面积、S和a值较小的小粒种子比大粒种子表现出更高的活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小粒种子较大粒种子有更强的耐逆境能力;千粒重、宽度、长度、投影面积、S和a可作为逆境萌发条件下高活力种子样品筛选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996.
小麦条锈病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ASD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小麦条锈病进行了单片病叶及冠层的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发病及处于潜育期的小麦植株在某些特定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孢子堆密度的小麦单片病叶的反射光谱曲线也存在相应差异;对小麦条锈病冠层光谱的研究发现,在930nm附近,病情指数(y)与冠层光谱反射率(x)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二者之间的回归模型为:y=-2.5173x+1.2217(R2=0.9484)。  相似文献   
997.
以2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小麦芽制备过程中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芽极限糊精酶活力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增大至最大值,不同品种同一发芽阶段的小麦芽酶活力差别较大;品种间达到酶活最高值所需的发芽时间略有差异,且其最高值在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8.
玉米播期对优质小麦与玉米带田产量与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小麦与玉米套种后如果玉米播种过早,便会出现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等问题,因此本试验研究了玉米播期对带田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玉米播期推迟到4月20日至5月10日,既不影响玉米生产,还能提高优质小麦产量,提高总产值,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随籽粒灌浆充实而不断上升,且其含量增加速率呈“慢—快—慢”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速率在花后25~30 d时达最大值,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增加速率高峰则出现在花后15~20 d;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5~30 d时达峰值,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0~25 d时达峰值。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例随籽粒灌浆历程的推移呈“V”型曲线变化。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弱筋小麦、中筋小麦、强筋小麦,积累量顺序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00.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hatcher, near isogenic lines (NILs) carrying different gen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against wheat leaf rust, and TcLr45 x Thatcher F2 progenies were used to develop markers for Lr45 gene. Sixty AFLP primer combinations were screened and most of them provided clear amplification products, 31 primer combinations displayed polymorphism of TcLr45 in 23 NILs. Two AFLP markers closely linked to the gene Lr45 were acquired: P-AGG/M-GAG261 bp, which was found closely linked to the Lr45 locus at a distance of 0.6 cM on one side, and P-ACA/M-GGT105 bp, which was found at a distance of 1.3 cM on the other side. The specific bands were cloned and subsequently sequenced. The 261-bp fragment produced by P-AGG/M-GAG showed 86% similarity with the sequence of Vulgare Hart I gene; the 105-bp fragment produced by P-ACA/M-GGT showed 96% similarity with the phosphatidylserine decarboxylase gene of the Triticum monococcum. Both included a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