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1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林业   93篇
农学   145篇
基础科学   339篇
  911篇
综合类   386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真空碳热还原酸浸含钛高炉渣制备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钛高炉渣中含有20%~30%的TiO 2,是一种附加值较高的二次资源,但在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氧化物还原难度大,硅钛难分离,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基于热力学理论基础,采用真空碳热还原联合酸浸工艺处理含钛高炉渣制备TiC。结果表明:真空有助于钛氧化物彻底还原,可实现渣中硅钛彻底分离,减少酸耗量,降低二次污染。真空碳热还原联合酸浸工艺处理含钛高炉渣(TiO 2含量23%左右)制备TiC的最佳条件为:炉渣粒度200目,还原温度1 673 K,渣碳质量比100∶38。  相似文献   
92.
植被恢复演替初期对模拟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演替恢复初期不同植被覆盖以及不同处理下坡面降雨的产流过程和人渗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开始之初,由于地表土壤的土质比较疏松,土壤的人渗率比较大。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土壤中有机质等物质的逐渐累积,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土壤的人渗特征也随之降低。剪草降雨小区的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在降雨的初期,土壤的人渗性能相对较低,随着实验的进行,在雨滴的打击下,部分结皮被破坏,土壤的人渗率也随之增大。说明地表生物结皮的存在,降低了土壤的人渗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破坏地表生物结皮,有利于提高土壤的人渗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降雨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93.
坡耕地耕作管理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对坡耕地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强化降水入渗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强化降水入渗速率效用不同,在相同入渗时间情况下,强化降水入渗速率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线坡,在中小雨强和较短降雨历时情况下,这种情况表现更为显著。在对黄土高原超渗产流理论和坡面水量平衡方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强化降水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94.
产流积水法测量坡地降雨入渗动态过程及其精度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地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对于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水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产流积水法采用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坡位土壤入渗率及累积入渗量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入渗过程曲线反映了坡面径流到达前后,实际入渗率从降雨强度控制阶段跃升到入渗性能控制阶段,并最终趋于稳定入渗率的全过程。入渗区不同坡位的累积入渗量从坡顶至坡底逐渐减少,而且径流在坡面上推进速度越快不同坡位上的累积入渗量差值越小。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观测径流推进距离误差所引起的测量结果的误差。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产流积水法实验结果进行精度估计,并提出了由实测入渗率求入渗水量的解析方法,并将此与实际降雨量进行比较,间接地估计了测量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产流积水法测量坡地降雨/径流入渗性能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5.
目前,组培苗移植设备中针对组培苗抓取主要采用尺寸定位方式夹持,夹持手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且对幼嫩的组培苗会有一定的损伤,影响后期成活率。为克服以上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基于负压吸附的力定位单株条状组培苗拾取手,并对负压拾取手吸嘴内腔体,吸嘴材料及吸嘴口尺寸进行了设计。该论文对吸嘴内腔体形式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拾取对比试验验证,确定吸嘴内腔体采用变形腔体结构为宜;对吸嘴材料及吸嘴口尺寸进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及交互作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培苗吸嘴采用厚度为0.5 mm,内径为6 mm硅胶管,吸嘴口处长圆形半径为0.7 mm,吸嘴口唇高为1.5 mm的组合下,拾取手吸嘴对苗径在1.2~2.0 mm范围内的单株条状组培苗拾取效果稳定。在较优组合条件下,整体性能试验证明组培苗负压拾取手拾取系统吸附成功率可达到98%,能够满足下一步的移植插入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96.
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情况,提出了相应的3个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其中模型1是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量参数和膜孔自由入渗参数已知条件下的一个入渗模型,模型2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自由入渗阶段和交汇入渗阶段的入渗参数均为已知的基础上,模型3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减渗率和自由入渗参数为已知的基础上。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3个模型均为计算膜孔单向交汇入渗量的有效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可为膜孔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山东簸箕李引黄灌区为例,根据3种实测方法得到的渠道渗漏水量损失观测数据,利用理论方法确定渠床渗透系数和地下水顶托修正系数。在对干渠以下各级渠道进行概化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灌区干渠以下各级渠道渗漏水量损失与流量间的相关关系,给出依据渠道流量估算渠道水利用系数的经验公式。由于该估算方法仅根据渠道流量即可获得相应的渠道水利用系数,故具有简便可行、实用性强的显著特点,为黄河下游灌区制定灌溉输配水计划提供了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不同气调包装方式的冷却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冷却猪肉分别采用真空包装、CO-MAP(CO+CO2+N2)包装、高氧-MAP(高浓度O2+CO2+N2)和低氧-MAP(低浓度O2+CO2+N2)包装后,在(4±1)℃贮存3周,每周测定各项微生物变化。结果表明:1)CO-MAP组可抑制腐败细菌的生长,除对乳酸菌抑制作用较弱外,对假单胞菌、肠杆菌科菌和热死环丝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
为解决水分在土壤中横向扩散范围小和硝态氮淋溶等问题,以水分调节剂DY-ET100为供试材料,以清水、渴以友为对照,研究和对比了水分调节剂DY-ET100的添加对水分在不同土壤中的扩散情况及对硝态氮淋溶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沙和未掺沙黏土中添加水分调节剂DY-ET100较清水处理番茄果实中V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2.50%和20.51%;添加DY-ET100的处理使距滴头0~30 cm范围内的水分在土壤中分布更加均匀,滴灌时水分扩散半径较清水和渴以友分别增加22.53%和12.33%;在掺沙和未掺沙黏土中较清水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增加41.21%和18.83%;同时减少硝态氮的淋溶损失量,在掺沙和未掺沙黏土较清水处理硝态氮淋溶损失降低7.53%和8.07%。研究为水分调节剂的使用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0.
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定量研究了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与降水蓄渗率的关系.在保证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不变,改变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测定降水产流量,并计算降水蓄渗率.结果表明,降水蓄渗率随不透水斑块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分离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最大,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分离度和均匀度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也很显著.研究证明,在城市景观中,不透水斑块重要值一定时,合理配置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可以有效调控城市降水蓄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