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64篇
  免费   1173篇
  国内免费   1218篇
林业   4253篇
农学   1209篇
基础科学   395篇
  1589篇
综合类   9247篇
农作物   788篇
水产渔业   494篇
畜牧兽医   2075篇
园艺   1600篇
植物保护   605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436篇
  2021年   521篇
  2020年   500篇
  2019年   634篇
  2018年   386篇
  2017年   637篇
  2016年   781篇
  2015年   701篇
  2014年   1009篇
  2013年   1039篇
  2012年   1525篇
  2011年   1503篇
  2010年   1259篇
  2009年   1284篇
  2008年   1137篇
  2007年   1221篇
  2006年   1054篇
  2005年   920篇
  2004年   693篇
  2003年   588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487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66篇
  1998年   338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69篇
  1994年   227篇
  1993年   188篇
  1992年   197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研究对象只限于散生于江西省山下及村落的30851株古树,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的古树。根据古树生长特征,分析其时间分布(古树级及树龄)、空间分布(设区市分布、县域分布),借助于动态聚类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方向进行数量分类,并对数量分类成果用判别分析进行检验。最后对各县域每km^2和每万人负荷古树数进行核算,用数据资抖说明县域保护古树的重要性,增强县域保护古树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2.
中草药多糖免疫调节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草药多糖是增强机体免疫的物质基础 ,对促进和恢复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极为明显。它的重要性正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主要从中草药多糖的研究状况、开发应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于进一步了解中草药多糖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3.
在含10%双低菜籽饼的肉鸡日粮中添加600u/kg和700u/kg的植酸酶并取代一半的磷酸氢钙,观察植酸酶对肉鸡钙、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600u/kg和700u/kg植酸酶的试2、3组较未添加植酸酶的试1组其钙和磷利用率分别提高7.08个百分点、9.85个百分点和10.97个百分点、12.13个百分点,植酸磷的利用率提高13.35个百分点、14.01个百分点,磷的排泄量下降10.90个百分点、13.30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证明在双低菜籽饼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改进了钙、磷的利用率,而且还可取代一半的磷酸氢钙。  相似文献   
54.
试验于1992~1994年在山东和北京的6个地区,14个苹果园进行。田间试验表明,用灭菌肥Ⅰ型50倍液涂治苹果树腐烂病患处,平均治愈率可达90%以上,比对照2%福美砷当年平均治愈率提高7.22─29.51%,周年平均治愈率提高18.05%~32.39%,愈伤组织宽度增加3.03%~29.23%。室内试验表明,灭菌肥Ⅰ型最低抑菌剂量1000倍,抑菌面积可达2289.06mm2。  相似文献   
55.
经过冬蜜花期对以湖北鄂西中蜂为母本、广东粤东地中蜂为父本的杂交一代与本地中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的繁殖力和产蜜量分别比本地中蜂高4.4%和11%。夏季乌桕花期对回交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其繁殖力和产蜜量分别比本地中蜂高6%和21%。  相似文献   
56.
栎粉舟蛾Femtoma ocypete(Bremer)是柞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在辽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中旬开始羽化,持续到8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7月下旬到8月下旬均有幼虫孵出。幼虫经6个龄期,于9月中、下旬入土化蛹。防治方法:8月中旬往柞树上喷洒0.025%浓度的“杀虫灵”农药,能杀死各龄幼虫,防治效果为90%左右,七天后养蚕无害。  相似文献   
57.
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80~1981年由我省7个地区3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387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 1975~1978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相似,至1981年便发生了变化。但主要小种类型并无什么变化,而是小种组成比和地理分布范围的变更。其特点是侵染我省大面积栽培的珍尢系统品种的ZB群小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扩大。至1981年全省7个地区均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上升为优势小种,取代了过去致病力弱的优势小种ZG_1。文中还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和稳定性作了讨论。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品种;珍龙系统品种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的变异、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是抗瘟育种品种布局和品种坑性变化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在1973~1978年对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导了1980~1981年福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1978、1981年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8.
59.
应激性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人医的各类文献中大都以“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不全、功能衰竭、或发生广泛性出血坏死性病演作解释。本病在奶牛分娩难产过程中并不少见,病牛的症状表现以心衰和失钠性低血症为主征。但在兽医临床上由于认识不足,曾有不少中外学者将奶牛产后卧地不起的各类疾病,含糊地统称为“母牛睡倒爬不起来综合征”;更由于救治不当,病牛常以淘汰或死亡告终。本文通过对一具体典型病例辨析,着重讨论了本病的基本病理反应和确立诊断依据,强调对本病救护施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供同道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60.
Summary Aseptically cultured shoots of Chinese gooseberry exhibited growth disorder and morphological aberrances, and some died after being exposed to sufficient gamma-ray irradiation. The death rate was dose dependant and the LD50 was 80–90 Gy and 50–60 Gy respectively for cv. Hayward and clone 4. All petiole explants irradiated with gamma-ray could form calli as the control, but the rate of differentiation of adventitious shoots of the petiole explants decreased and was dependant on dose. Sensitivity of the shoot or petiole explants to gamma-ray irradiation varied with species. Gamma-ray irradiation did not deter either the 2-node segments from producing axillary shoots M1, M2, and M3 or the advantitious shoots originating in the petiole explants and the M3 shoots from forming advantitious roots. Therefore, using aseptically cultured axillary or adventitious buds for mutation breeding of Chinese gooseberry is feasible. A bacterium surviving in the explants lessened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two in vitro techniques in mutation breeding of Chinese gooseberry.Abbreviations IAA 3-indole acetic acid - IBA -indole butyric acid - MS Murashige & Skoog (19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