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林业   50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36篇
  246篇
综合类   252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62.
王慧敏  朱仲元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1):178-183,191
为了探清锡林河流域历年干湿变化情况,利用锡林河流域1981-2016年共36年的降水与气温的逐月数据,在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上分析了36年来的降水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并计算了各月不同时间尺度(SPI1,SPI3,SPI6,SPI12)下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气温与SPI的相关性、不同时间尺度SPI的敏感性和干湿事件的年际变化,根据逐月SPI序列,在牧草生育期内分离出不同月份的逐年序列来分析了生育期内SP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多年来年降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极不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占总降水量的一半还多;气温的年际变化比较显著且呈上升的趋势。(2)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序列上升趋势减弱、波动频率减小、旱涝的起止时间延后。在各等级干湿事件发生频次来看,重涝、中涝、重旱与中旱事件表现出了明显的年际变化,而轻涝与轻旱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年际变化不明显。(3)生育期内5月、6月、10月SPI序列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7月、8月、9月则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春末夏初更为湿润,夏季整体偏旱,进入秋季则呈现出由涝变旱的趋势变化。(4)干湿事件与5月份和12月份的气温呈现出的是正相关关系,其他各月呈现出的均为负相关关系,且1月、6月、7月、8月、11月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3.
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估,为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1992,2000,2008和2016年中部6省GDP数据和Landsat 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评估其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①1992年以来,中部地区GDP呈现快速增长模式,但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安徽和江西2省快于其他地区,湖南省增长最为缓慢;②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波动上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空间分布特征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③1992—2016年中部地区EEH值在各省变化较为明显,安徽和湖北省EEH呈现改善趋势,河南省EEH值最高,其余省份改善不明显或有下降趋势。[结论]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存在一定差异,可持续发展水平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64.
马家塔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以神东公司马家塔露天矿为例,选择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pH值、含水率、紧实度、容重和EC9项指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隶属度函数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采用指数和法评定土壤质量。在研究区划分了5个复垦年限,并且在复垦5a的土地上采集了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样品,分5个层次分别进行评价土壤质量。结果显示: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质量不断提高,并且表层高于下层;复垦后种植不同植被土壤质量差异较大,种植牧草、杨树较好,耕地和针叶树较差。  相似文献   
65.
曹娥江干流氮素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氮素是作物的营养元素,以及河流主要水质指标之一,也是引起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对氮污染的控制与研究已经成为水体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地区的曹娥江干流上7个取水断面的一周年(12个月)的实地水质监测,分析了曹娥江干流水环境因子(降水量、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与水体中总氮(TN)、可溶态氮(DN)、铵态氮(NH4 -N)、硝态氮(NO3--N)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大田作物作业期间的降水会引发农田氮素流失,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总氮浓度,而大量的降水在引起氮素流失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稀释水体中总氮的作用;(2)可溶态氮浓度平均占总氮浓度的74%,可溶态氮对总氮的贡献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与总氮相一致,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下降的趋势;(3)在时间上铵态氮的浓度与水体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空间上铵态氮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出下降趋势;(4)在时间上硝态氮浓度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而空间上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6.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secretion in dogs exhibits a circadian rhythm. Saliva sampling was performed during three different sessions occurring in three nonconsecutive 24-h periods. Sixteen healthy adult beagle dogs (8 males and 8 females) were moved to a sampling room and housed individually in cages. Saliva samples were obtained every 4 h from 12:00 p.m. to 12:00 p.m. the following day. In the interest of habituation, saliva was obtained hourly from each dog 3 h before the experiment was started.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No circadian rhythm was detected for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secretion, and no differences in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every 4 h were demonstrated during the 24-h cycle in dogs.  相似文献   
68.
通过DNA测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差异性、进化及发展史,而且为重组DNA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疾病诊断及基因分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从发现DNA是遗传物质开始,简要回顾了第一、二和三代测序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主要测序技术或平台;其次,重点介绍了由PacBio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测序典型技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和ONT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并总结了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基因组重测序、do novo测序、转录组研究、甲基化检测、与疾病相关的结构变异检测,以及流行病学中病毒准种分析等应用;再次,比较了三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测序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技术优势,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重复区域或结构变异等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多种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成为未来重要的精准诊断工具,此外,凭借对重要经济物种遗传信息的解析,育种工作者通过建立基因与性状的关联,对持有优良性状基因的个体进行人工选育,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最后,对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医疗、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根据历史和调查资料,对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锌(Zn)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牡蛎体内Zn的浓度总平均值为211.5 mg/kg,从总体看其浓度出现频率呈对数正态分布。在时间上,牡蛎体内Zn总体平均浓度的分布呈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1989—2007年Zn的浓度呈微弱降低的趋势,基本维持在197.0 mg/kg的水平;2007—2009年牡蛎体内Zn的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之后Zn的浓度有所降低。在空间上,粤东和粤西沿海牡蛎体内Zn浓度的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基本与广东沿海牡蛎体Zn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而珠江口牡蛎体Zn的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并表现出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牡蛎体内Zn的总体不存在明显的污染,但从当前保护环境角度应当尽快设立我国水产品中Zn含量的限定标准。  相似文献   
70.
根据2006-2015年4个航次对唐山附近海域共70个采样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 7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超标率统计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较低,除个别站位的Cu和As超过第Ⅰ类标准值外,其他调查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Ⅰ类标准.2006-2015年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略有不同,其中,Cu、Pb、Cd和Zn4种重金属含量相对比较稳定,Hg和Cr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As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Igeo)多年平均值为Hg>Cd>Pb>Cu>As>Cr>Zn;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多年平均值为Hg>Cd>As>Pb>Cu>Cr>Zn;两种污染评价结果一致,均显示Hg是唐山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J)年际变化范围为44.26-153.18,平均值为89.92,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RI年际变化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近年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