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6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409篇
林业   54篇
农学   724篇
基础科学   208篇
  664篇
综合类   2631篇
农作物   698篇
水产渔业   238篇
畜牧兽医   444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32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壤水分胁迫对大豆连作植株生长及病害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永久  韩丽梅 《大豆科学》1997,16(2):131-135
大豆是土壤水分比较敏感的作物,水分胁迫对大豆连作植株生育影响超过了连作本身的障碍因素影响;水分胁迫加剧了连作大豆苗期病害。病株率与土壤含水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大于190g/kg至200g/kg,连作大豆栽培障碍最轻。  相似文献   
992.
北方大豆种质引种南方后种子皱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华  胡水秀 《大豆科学》1997,16(4):343-347
利用6个大豆种持研究不同水分散失速度下,由来热带-热带高温所致皱缩型大豆处子表现的差异,通过本次研究以及往的观察,我们发现原产北方地区地大豆种质,在黄淮大豆生态区及其以南种植,普遍产生皱缩型种子而失去活力,因而在黄淮以南很难保存原产上述地区的大豆种质,限制了地大豆优良基因源的开发和利用。通常情况下,品种间的皱缩粒率有很在差异,变幅在7.46%-88.68%之间,若在生理成熟期加快水分散失速率,则这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同时抑制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SBA)和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改良大豆营养品质,为培育优质大豆材料奠定基础。【方法】根据RNAi原理,酶切获得Lox目的片段,构建以除草剂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种子特异性启动子P7αP启动SBA和Lox双干扰的pCAMBIA3301-SBA-Lox(pSBA-Lox)干扰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品种为吉农28),采用PCR、Southern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结果】质粒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双价RNAi植物表达载体pSBA-Lox构建成功。将其转入到大豆中,对转化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显示,外源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能遗传给后代。T1代转基因植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中SBA基因和Lox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量比未转化受体植株均明显降低,SBA基因表达量降低了35.9%~47.2%,Lox基因表达量降低了32.8%~56.1%,而在幼嫩叶片中的表达量相比对照植株变化不大。【结论】获得了大豆凝集素和脂肪氧化酶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的T1代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克隆大豆查尔酮还原酶3基因(chr3),并分析其编码蛋白体外催化活性,为研究大豆苷元的合成与调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大豆品种"吉农17"为材料,采用RACE技术扩增大豆chr3基因,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位点进行分析。将目的基因chr3连接到大肠杆菌载体pET28a上,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构建重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BL21-pET28a-chr3,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验证重组蛋白的催化性质及效率。【结果】成功克隆chr3基因,其全长序列长1 416bp(GenBank登录号:KF927169),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BL21-pET28a-chr3。HPLC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CHR3催化合成了异甘草素,使大豆异甘草素含量提高到了33.673μmol/g。【结论】分离鉴定了大豆chr3,其编码蛋白CHR3催化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豆粕和膨化大豆粉对鲤鱼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优化鲤鱼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利用豆粕和膨化大豆粉替代约60%(质量分数)的鱼粉,以全鱼粉为对照,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60g/kg)、等能(总能为15.2 MJ/kg)的半精制饲料,在室内单循环控温养殖系统中对初始体质量为(27.25±0.09)g的鲤鱼进行8周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算鲤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相关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豆粕组和膨化大豆粉组鲤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豆粕组鲤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膨化大豆粉组鲤鱼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鲤鱼肌肉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鲤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肌肉营养成分因素,相同鱼粉替代水平下膨化大豆粉的替代效果优于豆粕。  相似文献   
996.
大豆主要生育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育期、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性状是大豆主要生育性状.通过对生育期、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单株荚数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卢增辉  孙克用 《大豆科学》1991,10(2):115-120
在夏大豆氮磷营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1983~1986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温庄村连续4年在100亩以上获得平均亩产分别为152.5、179.5、203.2、202.2kg的产量。说明黄淮平原地区夏大豆增产潜力很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鲁豆2号实现亩产200kg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98.
周贤东 《大豆科技》2006,(6):4-7,37
近年来,浙江省景宁县农业局对鲜食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多品种搭配、多方式栽培、错开播种期、增加密植程度、提倡轮作换茬、进行科学施肥、开展病虫综合防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多年试验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对提高鲜食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均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播期对极早熟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哈尔滨条件下错期播种三份大兴安岭农区的极早熟大豆,结果表明,播期对极早熟大豆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哈尔滨条件下种植85-100天的早熟大豆,在5月15日-5月30日之间播种均可获较高的干物质重和子实产量。播期对早熟大豆的许多农艺性状具有大的影响。无论在何时播种早熟大豆,干物质重总是一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而瘪粒率是降低产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干旱胁迫对超高产大豆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栽试验条件下,以超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中黄35号、铁丰31号、普通大豆品种铁丰33号为试验品种,分别在R1-R2、R3-R4、R5-R6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品种的根系活力、根系干重、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等。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处理都会降低超高产大豆品种的根系活力和根系干重,干旱胁迫对铁丰31号超高产大豆品种的根系活力和干重影响最小,对普通品种铁丰33号的影响最大,各品种根系活力和干重均在R4期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普通品种铁丰33号下降的速度最快;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超高产大豆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有所不同,全生育期均表现抗旱的超高产品种为铁丰31号,而各超高产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有所不同,超高产大豆品种的抗旱能力强于普通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