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4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林业   500篇
农学   305篇
基础科学   351篇
  725篇
综合类   2042篇
农作物   123篇
水产渔业   913篇
畜牧兽医   285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27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应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某滨海城市南排污河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底泥进行植物修复,并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了黑麦草根际土壤的重金属Ni含量和细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麦草对Ni的修复效果较好,种植黑麦草后根际土壤Ni浓度降低了11.8%。根际土壤中Ni有效态含量与根际土壤pH值的变化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8 8。对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重金属Ni含量变化能够影响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随黑麦草的生长而不断演变,且与根际土壤中Ni浓度变化有密切联系。对DGGE电泳后回收的部分片段进行测序并建立了进化树,结果表明,测序片段与非培养方法得到的菌种的同源性较高,且其均在土壤或河道底泥的相关研究中被发现。不同时期细菌群体组成和Shannon指数随着修复时间而变化,并与细菌总数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2.
以2009年寨底地下河流域WorldView-1遥感影像、SPOT5卫星影像、1∶1万数字化地形图和寨底行政区划图为基础资料,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度、坡度和高程作为水土流失风险评价指标,对寨底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流域中风险和较高风险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较广,中风险水土流失面积10.3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1.46%;较高风险20.89 km2,占63.50%。此研究结果为该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资料和ECHAM5/MPI-OM模式对该流域2011-2060年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分析淮河流域1958-2007年平均气温、极端高(低)温、农业界限温度和年降水量变化,并对2011-2060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变化上,春秋两季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温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极端气温事件出现次数和温度变化幅度均减小。淮河流域热量资源的时间变化以增温趋势为主,各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累积温度增加。从区域分布上,流域东部增温趋势强于西部。1958-2007年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等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3种排放情景下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一致,且SRES-A1B情景升温幅度大于其它两种情景且约在2040年突变增温,3种情景下季节平均气温均为冬季升高最快;未来年降水量有微弱增加,但M-K检测均无显著变化趋势,未来50a淮河流域季节降水仍以春、夏季降水为主,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  相似文献   
994.
漓江上游山区复杂地形水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估算漓江上游农林经济的发展对决定地表微气候环境的水热通量的影响,计算山区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地表太阳辐射以改进SEBAL模型,提出归一化水热通量使不同时相具有可比性,对漓江上游1989-2006年5景TM/ETM卫星图像利用改进模型反演水热通量。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显热通量降低而潜热通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在0.2~0.7时的影响非常显著。1989-2000年植被覆盖度均值明显降低,而2000-2006年逐渐上升,导致波文比(显热与潜热比)均值明显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归一化潜热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减少然后增加,归一化显热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增加然后减少。尽管在2006年植被覆盖度均值接近于1989年,但波文比均值仍明显高于1989年。研究区经济林、旱地农作物面积的增加,阔叶林面积减少,水源林的减少与退化,导致了显热与潜热比平均值的升高。  相似文献   
995.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起沙风的主风为西南—西风,集中于3-5月份,且5~6m/s风占起沙风的50.26%;沙物质粒径以细砂(0.1~0.25mm)为主,沿黄段沙丘粒径极细砂以下(≤0.1mm)的沙物质粒径组成比沙漠腹地减少8.92%;距地60cm高度范围内,81.75%的沙物质在0~10cm高的气层中通过。在沙丘的不同部位上,相对输沙量与高程之间有着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沙丘向前移动的距离为8.19m/a,主要发生在3-5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计算入黄风积沙量及完善黄河沿岸综合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以广西龙江河的河水和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凝沉淀实验验证聚合氯化铝(PAC)对人工配制的超标40倍河水中镉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不同pH模拟洪水对含镉絮体释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9.00±0.05)的浑浊河水中,PAC对河水中的镉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投加PAC后12h,PAC对河水中镉的去除率可达到98.52%~99.42%;在pH为(6.00±0.05)~(8.00±0.05)的模拟洪水过后72h内,河水中的Cd2+浓度均低于5μg/L,含镉絮体不释镉或少量释镉,稳定性较好;在pH为(5.00±0.05)的模拟洪水过后72h内,河水中的Cd2+浓度部分高于5μg/L,含镉絮体释镉量较大,稳定性较差。因此,在龙江河的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中应加强洪水期的监测。  相似文献   
997.
基于 RFID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潜在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现,消费者对农畜产品的安全问题越发关注,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基于 RFID 技术的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此,介绍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内涵和国内外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基于RFID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98.
基于 NARX 神经网络的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上的不足,引入了非线性有源自回归神经网络( NARX ),建立了基于非线性有源自回归神经网络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核函数对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进行数据变换;再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对模型性能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有源自回归神经网络较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9.
秦会江 《湖南农机》2013,40(3):168-169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国内一些企业却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尤以国有企业为甚。国有农机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在此大环境下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采购控制是企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其中尤以国有农机企业为甚。基于这样的形势,掌握和推广实施企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采购控制环节显得至关重要。加强采购控制有利于国有农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GIS的降水多元回归模型在黑河干流山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友嘉  徐中民 《草业科学》2011,28(9):1581-1588
结合GIS和统计学方法,利用21个站点气象数据和DEM(基于5个因子:高程、坡度、坡向、经度和纬度)在黑河干流山区构建一种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用以模拟研究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全年、湿季和干季3种情景及3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相互耦合下的雨量变化。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解释研究区74.5%的年降水空间变异,对湿季降水量解释效果要好于全年和干季两种情景;100 m分辨率下的3种降水模型效果均为最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100 m分辨率下,由西北部不足200 mm增加至东南部700 mm左右,降水量分界线呈西北-东南走向;500 m分辨率的降水量分界呈带状,有一定程度上移;1 000 m分辨率的降水量分布误差大。本研究采用的建模方法有较强移植性,可在其他山区开发类似模型,利用其模拟结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今后在建模中加入空间化的风速变量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