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8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林业   394篇
农学   651篇
基础科学   131篇
  550篇
综合类   2747篇
农作物   415篇
水产渔业   182篇
畜牧兽医   931篇
园艺   204篇
植物保护   40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328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58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为研究不同施锌水平对盐碱地玉米生理特性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以科河699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根据不同施锌肥方式设置6个处理:T0(0 kg·hm-2)、T1(7.5 kg·hm-2)、T2(15 kg·hm-2)、T3(22.5 kg·hm-2)、T4(30 kg·hm-2)、T5(37.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理特性、籽粒锌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施锌降低了盐碱地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灌浆期T3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分别较T0处理降低了22.3%、24.7%、15.9%;施锌提高了玉米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大喇叭口期T3处理的超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较T0处理提高了68.7%、152.1%和72.6%;同时,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随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T3处理能提高玉米叶片及茎秆中锌素的转移率及贡献率,减少玉米秃尖,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以上结果表明,适量施锌肥可以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增强玉米对盐碱环境的抵抗能力,且当施锌量为22.5 kg·hm-2时玉米产量及籽粒锌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42.
为揭示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白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6个混合盐(等浓度NaCl和NaHCO3溶液)浓度[0(CK)、10(T1)、30(T2)、50(T3)、70(T4)、100(T5) mmol·L-1]对白榆幼苗进行不同时间胁迫处理,分析混合盐胁迫下白榆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白榆幼苗生长对盐胁迫反应敏感,当盐浓度(10 mmol·L-1)较低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胁迫35 d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白榆幼苗的总生物量、株高及地径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当混合盐浓度高于50 mmol·L-1时,各处理间降幅趋于稳定。不同盐浓度胁迫下,根冠比值均大于对照组;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均逐渐增大,而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混合盐浓度为100 mmol·L-1时,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均为最小值。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白榆幼苗可通过渗透调节及提高保护酶活性主动适应逆境,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盐能力。研究结果旨在为白榆在盐碱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3.
亚硝酸盐对越冬红螯螯虾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越冬红螯螯虾为对象,探讨其在不同亚硝酸盐浓度下的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得到亚硝酸盐胁迫下红螯螯虾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22.0 mg/L,安全浓度为2.2 mg/L。设置4个实验组,分别为A组(0 mg/L)、B组(0.5 mg/L)、C组(2.3 mg/L)和D组(5.0 mg/L),胁迫6周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各组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组成活率、体质量增加率、体长增加率最低。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肝小管排列趋于混乱且大小出现差异,肝小管间结缔组织随之减少,产生空泡化,在D组中变化尤为明显。SOD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肝胰腺中,A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D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在肌肉中,A组显著高于C、D组(P<0.05),D组显著低于A、B组(P<0.05)。MDA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升高,在肝胰腺中,4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肌肉中,A组显著低于C、D组(P<0.05)。免疫相关指标均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肝胰腺中,4组ACP、AKP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最高,D组最低;在肌肉中,A组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4组AKP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最高,D组最低;各组U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能量代谢指标TG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A组显著高于D组(P<0.05)。亚硝酸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比例,且菌群多样性D组最低,A组最高,亚硝酸盐导致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4.
【目的】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硒肥,对新疆吐鲁番秋季露地甜瓜早衰生理的影响,筛选出秋季露地甜瓜早衰延缓和调控技术中氨基酸硒肥的最佳施用浓度和频次。【方法】在吐鲁番秋季露地栽培条件下,以露地甜瓜主栽品种'西州密17号'为试材,从初花期开始设置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硒肥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分析不同浓度氨基酸硒肥对甜瓜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叶片早衰的关系。【结果】相对于清水对照处理,每隔7 d喷施2 000~2 500倍的氨基酸硒肥6~7次,可以有效延缓叶片在衰老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速度,降低MDA的升高,明显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结论】喷施2 000~2 500倍氨基酸硒肥是延缓甜瓜叶片衰老比较理想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5.
以4种菊科宿根花卉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对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测定4种菊科宿根花卉的土壤容积含水量、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及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生化指标,由此揭示4种菊科宿根花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适应性,并综合分析评价其抗旱性,为日后生态节水型园林建设应用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试验依据。结果表明,4种宿根花卉在抵御干旱胁迫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评价发现,4种菊科宿根花卉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夏菊>千叶蓍>大花藿香蓟>宿根天人菊。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澄清对"鸭头绿"桂味的一些误解,明确其品质是否优于普通桂味荔枝。【方法】于2019—2020年对华南荔枝产区桂味"鸭头绿"现象进行调查,测定"鸭头绿"桂味和普通桂味果皮12种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并比较两种果实的糖酸组分、游离氨基酸等品质指标。【结果】槐枝、井岗红糯、岭丰糯和糯米糍等多个品种荔枝果实均出现"鸭头绿"现象,桂味叶片也表现有类似症状。"鸭头绿"桂味和普通桂味果皮部分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虽然存在显著差异,但并不是造成"鸭头绿"现象的直接原因。"鸭头绿"桂味和普通桂味果肉总可溶糖含量分别为176.2(±12.5)、172.9(±13.0)g/kg,总酸含量分别为8 539.5(±1 130.9)、7 303.5(±1 030.0)mg/kg,总糖/总酸分别为20.9(±3.0)、24.0(±3.2)。两种果实3种糖组分、9种有机酸组分、总糖、总酸含量及总糖/总酸均没有显著差异。"鸭头绿"桂味和普通桂味果实均检出30种游离氨基酸,两种果实的各种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鲜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含量也均极为接近,可见两者品质并没有差别。【结论】"鸭头绿"现象并非桂味荔枝独有,也不是由果实营养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侧面支持了"鸭头绿"是一种侵染性病害的判断;"鸭头绿"桂味品质并不优于普通桂味。  相似文献   
147.
Although white clover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applied, less is known about i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chilling stress in northern China. The effects of acclimation time of chilling stress in the two white clover cultivars, Rivendel and Haifa, after exposure to 4℃ for 0, 4, 8, 12, 24 and 48 h were investigated. Seven physiological indexes were measured in shoots of the two cultivars. It was found that Rivendel had a strong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cells, cope with oxidative damage and accumulate osmotic adjustment substances compared with Haifa. In additio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chilling tolerance of the two cultivars based on subordinate function value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er chilling tolerance of Rivendel than Haifa.  相似文献   
148.
棘孢木霉菌剂对黄瓜生理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黄瓜生理特性,保证其高产栽培,利用苗期和成株期盆栽试验,以无菌水为对照,分别施入10~3、10~4、10~5、10~6和10~7 cfu/g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剂,测定不同菌剂施用量后的黄瓜幼苗形态建成、生理指标、质量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棘孢木霉菌剂不同施用量均能有效提高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全株鲜重、全株干重、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其中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处理对黄瓜幼苗形态建成和物质积累的促进效果最好;棘孢木霉菌剂不同施用量均能改善黄瓜幼苗的生理特性,其中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同时,棘孢木霉菌剂不同施用量均能促进黄瓜品质和产量形成,其中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处理对黄瓜品质和产量促进效果最好,黄瓜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产量分别比CK提高了78.43%、31.55%、38.47%、8.63%和26.20%。综上,棘孢木霉菌剂通过改善黄瓜幼苗生理特性,促进幼苗生长,提高了黄瓜产量和品质性状,以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应用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可为木霉菌剂的开发利用和黄瓜的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9.
为研究盐胁迫下,氯化钙浸种对荆芥种子萌发及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荆芥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钙(0、2.5、5、10、20、40 mmol·L-1)浸种后,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荆芥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单纯盐胁迫处理相比,氯化钙浸种处理后荆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荆芥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高;幼苗中丙二醛及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由此表明,氯化钙浸种对NaCl胁迫均具有一定缓解作用,其中20 mmol·L-1氯化钙浸种对盐胁迫的缓解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荆芥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缓解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膜系统损伤程度,增强荆芥幼苗的抗盐性,为荆芥在盐渍土地区的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0.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on pacu (Piaractus mesopotamicus) culture in a biofloc technology (BFT) system by performing two experiments. Experiment 1 evaluated the LC50-96 h of pacu at seven TSS levels (0, 1500, 3000, 4000, 5000, 6000 and 7000 mg L?1). Experiment 2 evaluated haematological variables (glucose, pH, haematocrit, haemoglobin, erythrocytes and haematimetric indices) in juveniles exposed to five different sublethal TSS concentrations (0, 250, 500, 750 and 1000 mg L?1) for 5 days. Treatments below 5000 mg L?1 did not cause mortality, and the LC50-96 h of TSS was estimated at 5477 mg L?1. The TSS concentrations that caused mortality in pacu juveniles were extremely high and rarely maintained in culture systems. Exposure to high TSS concentrations (mainly 750 and 1000 mg L?1) increased blood glucose, pH, heamatocrit, erythrocytes, haemoglobin values and haematimetric indices on the first day. On the fifth day, most of the evaluated parameters stabilized at different TSS concentrations. In conclusion, pacu exposed to high TSS concentrations for short periods may undergo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TSS concentrations below 250 mg L?1 are recommended for its culture in a BF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