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1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914篇
林业   583篇
农学   802篇
基础科学   1082篇
  2923篇
综合类   3592篇
农作物   383篇
水产渔业   356篇
畜牧兽医   707篇
园艺   169篇
植物保护   199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370篇
  2020年   363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447篇
  2016年   499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527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为提高AMT的换挡性能,提出了一种采用直接驱动方式的二自由度换挡执行器。首先对二自由度换挡执行器的结构特征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利用有限元方法,运用Ansoft Maxwell软件对二自由度换挡执行器的直动部分进行二维建模、网格剖分及场后处理等工作,并绘制出了磁力线分布图、磁感应强度云图及气隙磁通密度曲线图等,然后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以此作为性能优化依据。通过改变二自由度换挡执行器直动部分永磁体的材料,气隙间隔及永磁体排列方式重新对其直动部分进行仿真,并与之前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个参数的改变,提高了气隙磁通密度,即提高了二自由度换挡执行器的驱动性能。  相似文献   
992.
以某转子发动机的偏心轴为研究对象,对偏心轴的振动及最大爆发压力下的瞬态冲击应力进行了分析。运用CATIA软件建立偏心轴三维模型,将模型输入ANSYS Workbench进行模态和强度分析,得出了输出偏心轴的前6阶固有频率和及偏心轴在最高爆发压力下的瞬态冲击应力。结果表明,偏心轴的最低阶固有频率高于偏心轴的激励频率,最大爆发压力下的极限应力发生在轴承段与主轴颈的过渡圆角处。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磷素调控不同品种甘蔗生长的光合作用机制,从而选择磷高效品种和科学施肥,本文以研究区常见甘蔗品种台糖22(ROC22)和粤糖236(YT236)为材料,设置3个供磷水平和2个品种,研究磷素对2个甘蔗品种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供磷水平提高,2个甘蔗品种的株高和生物量显著增加;移栽60 d后ROC22的株高显著大于YT236的。高磷处理下的生物量ROC22显著大于YT236,鲜重和干重分别是YT236的1.6和1.4倍。(2)随供磷量的提高,ROC22的叶绿素总量(Chl)、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增加。YT236的Pn、Ci、Tr和Gs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均显著大于无磷处理,YT236的Chl在高磷处理下显著大于低磷和无磷处理;低磷和高磷条件下的Chl,ROC22比YT236分别提高了16%和14%。在3个供磷水平下的Pn,ROC22均显著大于YT236。高磷处理下的Ci,ROC22显著大于YT236。无磷处理下的Tr和Gs,ROC22均显著大于YT236。综合分析,浓度为1 mmol/L的PO43-高磷处理对2个甘蔗品种的光合作用及生长较为适宜。ROC22甘蔗在3个供磷量下光合作用和生长均优于YT236,建议在研究区或低磷地区种植ROC22。  相似文献   
994.
不同钾水平下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吸收及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翠甜’厚皮甜瓜为试材,采用盆栽砂培试验,设6个钾水平,即K1~K6(0、3、6、9、12、15mmol/L),研究其对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够降低厚皮甜瓜各器官氮含量及成熟期根、茎叶氮累积量,显著增加果实氮累积量;增加根、果实磷含量及各器官磷累积量,显著增加果实、单株磷累积量;增加各器官钾含量及钾累积量,显著增加茎叶、果实以及单株钾累积量;显著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增加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钾收获指数和磷、钾生理利用效率;单果鲜重以K2、K3和K4处理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钾处理与其厚皮甜瓜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存在的显著相关关系与器官部位及生育期有关,但与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各器官氮磷钾含量与氮收获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但茎叶氮累积量与氮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叶氮累积量与磷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磷、钾含量及累积量均与磷收获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果实氮含量与钾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磷含量与钾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叶及果实钾含量和累积量均与钾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拟合优度(决定系数R2),发现钾水平与成熟期茎叶磷含量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最佳,钾水平与成熟期根钾含量采用线性拟合最佳,钾水平与其他各器官养分含量采用三参数指数或者五参数双指数拟合最佳。比较三者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可知,钾水平为9 mmol/L(K4)时,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较好,较有利于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提高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以柳叶种机采鲜叶为试验原料,对6CFJ-70型鲜叶分级机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利用Solidworks 2014对鲜叶分级机进行3D建模,基于离散元法建立鲜叶仿真颗粒模型和接触力学模型,设置关键仿真技术参数,运用EDEM 2018软件对鲜叶在锥形滚筒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影响筛分率的关键参数为锥形滚筒转速与倾角。为了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以筛分率为目标函数,设计了2因素5水平的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运用响应面法得到二次回归模型且通过了相关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鲜叶分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锥形滚筒转速和锥形滚筒倾角。当锥形滚筒的转速为24 r·min-1,锥形滚筒倾角为6°时,鲜叶的筛分率为81.7%,具有较好的鲜叶分级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鲜叶分级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了合理优化大豆垄上深松铲的作业性能和作业效果,对传统大豆垄上圆弧式深松铲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分析深松铲正常作业时的耕作阻力以及对土壤的作用确定深松铲结构参数,并借助计算机离散元软件对深松铲进行仿真试验,研究深松铲结构参数对于其耕作阻力及土壤扰动面积的影响,从而优化深松铲结构。理论分析得到深松铲切削角范围为30°~60°,入土角范围为19°~23°。2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离散元仿真试验得到:影响深松铲耕作阻力的主次因素为切削角、入土角;影响深松铲土壤扰动面积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深松铲切削角、入土角;理论上当深松铲切削角34.39°、入土角20.24°时,耕作阻力为804.799 N,扰动面积为418.42 mm^2。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深松铲与理论值相比,耕作阻力增加7.92%,土壤扰动面积增加7.54%,均与理论值偏差较小,仿真优化结果可靠。优化后的深松铲作业性能与作业效果优良,为大豆垄上深松铲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索碘元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设置8个浓度的碘溶液对常规早籼稻品种中早39进行引发处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碘溶液(浓度为0.0001%~0.001%)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活性、提早发芽时间、提高种子萌发的同步性和发芽率。本结果为后续研究碘元素对水稻种子引发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李波  邬婷婷  李红  张英俊 《草地学报》2019,27(1):269-273
用不同剂量60Co-γ辐射对‘朝牧1号’谷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种子进行处理,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谷稗幼苗生长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200 Gy辐射组促进了最长根的生长,但抑制了幼苗株高和总长度;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茎叶Fe、Mn、Zn、B、Ni元素含量和根部B元素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根Fe、Mn、Ni元素含量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呈增加趋势,Zn元素含量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99.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00.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C)、氮(N)、磷(P)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措施及生态治理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省泰和县红壤严重退化地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木混交林)以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木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0—20,20—40cm土层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40cm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别占总重56.34%(>2mm),30.01%(0.25~2mm),7.14%(0.053~0.25mm),6.54%(<0.053mm),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马木混交林>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2)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C、N、P含量以马木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较高,水稳性团聚体C、N、P的含量总体随着粒径减小呈升高的趋势,以较小粒级养分含量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层间C、N含量差异显著,P无显著差异,C∶N、C∶P及N∶P存在显著差异(p<0.05);粒径间C∶N、C∶P及N∶P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团聚体C、N与C∶N、C∶P、N∶P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N∶P值较高且P与N∶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3)土壤C、N与土壤团聚体C、N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团聚体C、N与土壤容重及含水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土壤团聚体养分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指示作用,且土壤团聚体养分保持能力与土壤物理性质有关;研究区植被生长限制因素以P限制为主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受P限制作用更严重;马木混交林较其它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和结构提升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