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5篇
  免费   827篇
  国内免费   1765篇
林业   472篇
农学   1329篇
基础科学   473篇
  5320篇
综合类   5344篇
农作物   1009篇
水产渔业   409篇
畜牧兽医   1032篇
园艺   225篇
植物保护   524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82篇
  2022年   623篇
  2021年   652篇
  2020年   694篇
  2019年   722篇
  2018年   603篇
  2017年   850篇
  2016年   955篇
  2015年   703篇
  2014年   730篇
  2013年   1208篇
  2012年   1220篇
  2011年   959篇
  2010年   755篇
  2009年   711篇
  2008年   543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550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试验通过分析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云岭红肉鸡生长性能、氮沉积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云岭红肉鸡饲粮赖氨酸的适宜需要量。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180只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日龄云岭红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5组试验鸡饲喂的饲粮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5%、0.95%、1.05%、1.15%、1.25%。结果表明:赖氨酸水平对试验鸡的期末体重、全期增重、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当赖氨酸水平为1.15%时期末体重最大739.21 g,全期增重最大701.66 g,平均日增重最大24.19 g,料重比最低1.68。不同赖氨酸水平对丝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影响显著(P<0.05)。对血清总氨基酸和血清尿素氮影响显著(P<0.05)。研究表明,0~4周龄云岭红肉鸡适宜赖氨酸水平最适量为1.15%。  相似文献   
82.
在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区,不同控释氮肥和尿素的配比下,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以及相应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为该区域夏玉米氮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周期为两年,以施氮处理为主区,设置0、180、30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并在180 kg·hm-2水平上设置全尿素处理(U)、控释尿素处理(C),控释尿素与尿素按1∶2(C1)与2∶1(C2)配施,共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N0、N180U、N180C、N180C1、N180C2、N300U;品种为副区,分别为氮低效品种豫禾988(YH988)和氮高效品种郑单958(ZD958)。结果表明,在黄淮海砂质潮土条件下,氮低效品种YH988和氮高效品种ZD958均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实现了最高的产量水平,其中YH988和ZD958最佳的氮肥比例分别为控释氮∶尿素氮=1∶2和2∶1,即N180C1和N180C2。YH988和ZD958分别在N180C1和N180C2处理下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比例较高。同时,YH988和ZD958在N180C1和N180C2处理下分别实现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最高。综上,在黄淮海潮土区夏玉米生产体系中,不同氮效率品种YH988和ZD958分别在180 kg·hm-2施氮量,控施氮∶尿素氮=1∶2和2∶1的条件下,实现了高产及较高的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促进了其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青藏高原湿草甸土壤氮组分对氮添加程度的响应规律,分析氮素大量输入生态系统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尕海-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湿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0 g·m-2)、低浓度(N5,5 g·m-2)、中浓度(N10,10 g·m-2)和高浓度(N15,15 g·m-2)4种处理,分析不同氮添加下的土壤氮组分含量(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垂直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添加处理均能增加土壤氮组分含量,其增加程度依次为N5>N10>N15>CK;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氮组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植物生长季内,氮添加处理后的土壤氮组分含量较高值出现在植物生长末期。本研究表明氮添加对青藏高原湿草甸土壤有效氮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4.
草地生态系统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的人为干扰打破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及稳定性,造成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现象严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稳定是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凋落物分解过程是草地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降水格局变化、大气氮沉降增加及放牧干扰的响应已有较多的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降水、氮沉降和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以及草地类型的异质性而不同,也有针对同一地区开展的研究呈现不同结果的现象。目前对这三种干扰因素中的两因素或三因素交互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而研究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影响对正确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高产棉花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及干物质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8~1989年高产棉花栽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棉花的太阳辐射利用率在叶面积系数小于2.0时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大于2.0时增加变缓。从生育时间看,7月中旬前太阳辐射利用率指数上升,7月中旬至8月底相对稳定在1.2~1.4克/兆焦左右,9月以后又不同程度线性下降。生长季内子棉太阳辐射经济效率1988和1989年分别为0.14和0.15克/兆焦。收获指数与最大叶面积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盛花期之前棉株各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或明显,盛花期后器官的生长相互间无明显的确定性关系。如能调节密度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使得既提高5~6月的辐射能利用率,同时使7~8月叶面积系数维持在3.0~3.5的适宜范围内,9~10月群体又不早衰,则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6.
宁夏黄灌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业高强度和化肥高投入对灌区水环境和黄河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农田退水中氮素迁移流失的网室土柱模拟实验表明:1每次施肥1~2d后(穗肥是1周后),田面水中全氮量均出现峰值,不断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全氮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衰减规律;23次施肥后,种植水稻的土柱各土层渗漏水中的全氮量高于未种植水稻的土柱,水稻根系的发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氮素向下迁移,加剧了氮素流失的风险,水稻收获前控制氮的渗漏损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7.
6种灌木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晋北地区草地黄刺玫、沙棘、荆条、酸枣、绣线菊和柠条等6种常见灌木的叶片、新生枝、老龄枝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旨在为草地准确估算草地植物碳、氮循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是酸枣的7倍。沙棘叶片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新生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柠条老龄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沙棘和荆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叶片、老龄枝、新生枝;绣线菊、酸枣和柠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老龄枝、叶片、新生枝。6种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氮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叶片、新生枝、老龄枝。  相似文献   
88.
对西藏当雄县3种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下的高寒沼泽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氮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3种放牧管理模式下的高寒沼泽植物群落总盖度差异不显著,而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差异显著;放牧管理对沼泽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放牧利用显著降低了高寒沼泽湿地群落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其优势度也显著降低,使得高寒沼泽逐渐退化。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依次降低。同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也显著降低,且高寒沼泽表层土壤碳氮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冬季放牧是当前西藏高寒沼泽较好的放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9.
90.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剂水平:0%和2%,共20个处理,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生物炭处理分别增加4.4%和2.9%、2.3%和3.0%、25.8%和13.5%、4.9%和6.1%、4.5%;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且氮肥和生物炭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施用脲酶抑制剂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分别提高1.5%和3.0%;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可提高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氮肥与脲酶抑制剂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