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81篇
  免费   2121篇
  国内免费   3306篇
林业   1810篇
农学   2700篇
基础科学   919篇
  10287篇
综合类   11908篇
农作物   3093篇
水产渔业   1135篇
畜牧兽医   4504篇
园艺   1494篇
植物保护   1158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803篇
  2022年   1344篇
  2021年   1524篇
  2020年   1508篇
  2019年   1748篇
  2018年   1558篇
  2017年   1832篇
  2016年   2237篇
  2015年   2043篇
  2014年   2158篇
  2013年   3000篇
  2012年   3149篇
  2011年   2151篇
  2010年   1705篇
  2009年   1639篇
  2008年   1298篇
  2007年   1501篇
  2006年   1415篇
  2005年   1171篇
  2004年   766篇
  2003年   586篇
  2002年   493篇
  2001年   416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3篇
  196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8 毫秒
961.
为了得到有益于灰枣生长发育的优势菌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灰枣根际促生复合菌株P13K7、P13K24和单一功能菌株P13、P15、K7、K24以及对照(CK)7个处理对灰枣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8个指标(p 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简化成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90.78%。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PGPR能够改善灰枣土壤养分和提高微生物总量。经过土壤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复合菌株P13K24的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62.
主材供应方式是园林工程中受重视的环节。以恒大公司的几个园林工程为例,通过比较绿化工程苗木材料的"甲供"和"乙供"模式的利弊,归纳总结出适合不同要求的采购模式的方法,从而帮助业主更高效准确地作出选择,并使其选择的材料在达到预期绿化效果的同时,又能适当控制成本。  相似文献   
963.
云南玉溪市老城中心面临着传统商业衰退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对中心商业区升级的矛盾,通过引入城市网络的概念,将原本集中布置的商业区延展为一个连续的商业网络,并设计穿越整个地块的开放绿地空间,将保留的历史建筑融合在绿地网络之中,以此保持和发展该地区原有的文化和经济氛围,并形成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64.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forest suc-cession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 comparison of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nutrients was conducted between three forest types representing a natura...  相似文献   
965.
To assess phosphorus (P) status of forest soil under naturally restored vegetation,P fractions in the 10-cm soil layer were quantified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n the clear-cut site of mixed broadleaved and Korean pine forest.Four communities of shrub,softwood broad-leaved forest,softwood and hardwood broad-leaved forest,and hardwood broad-leaved forest represented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A soil sample from a primary broad-leaved and Korean pine stand was the control.A sequential P frac-tionation scheme extracted empirically defined pools of P and path analysis used to partitio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ntribution of soil P fractions to available P.The results show that available 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long-term succession,while both sodium bicarbonate-extractable P(NaHCO3-P) and sodium hydroxide-extractable P (NaOH-P) fractions were reduced in early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increased in late stages.Compared to the primary forest,concentrations of P fractions in the four stag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except for HCl-P,indicating that soil P supplements over the long-term did not return to primary forest levels.The results of related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NaHCO3-Pi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vail-able phosphorus.According to the path analysis coeffi-cient,NaHCO3-Pi exhibited the highest effect on available P among eight P fractions;the indirect effects of other P fractions via NaHCO3-Pi were larger than those with other P fractions.Overall,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oil P bioavail-ability gradually improved during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clear-cut sites mainly through the increase of NaHCO3-P,where phosphorous is immediately available,and subsequently available phosphorus NaOH-P.  相似文献   
966.
为系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土壤基础条件和农田管理措施条件下施氮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收集了国内外已发表的103篇中英文文献,筛选其中37篇文献,共获得301组产量和127组水分利用效率数据。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生产条件下施氮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利用偏相关分析找出施氮条件下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不施氮为对照,施氮能够显著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在年均降水量200~500 mm的地区施氮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作用最为明显,效应量分别为34.02%和54.15%;施氮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作用均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土壤pH值为6~8时,施氮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作用最为明显,效应量分别为28.52%和24.59%;在不同土壤质地中施氮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作用均表现为在砂土中效应量最大,分别为46.71%和26.29%;随着施肥频次的增加,施氮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作用逐渐增大;施氮对产量的提高作用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作用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施氮量为300~...  相似文献   
967.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揭示土壤养分系统对气候和人类耕地利用活动变化的响应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焉耆盆地的气候、耕地利用强度(LUI)和土壤养分数据,采用敏感性、贡献率和GIS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系统对气候和人类耕地利用活动变化的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气温倾向率为3℃/(10a),降水量倾向率为39 mm/(10a)),LUI微幅上升;土壤养分系统对气候和LUI变化的敏感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响应差异。土壤养分系统对气温变化敏感性的空间异质性更高,对LUI变化敏感性更具有响应深度;气候和LUI对土壤养分系统变化的贡献率空间分异明显,并且LUI的贡献率大于气候;土壤养分系统的敏感性及其空间布局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耕地利用活动相互调节和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区域土壤养分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耕地精准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受水稻冠层几何结构的影响,传统的无人机高光谱获取到的反射光谱信息中包含与水稻内部组成物质无关的镜面反射信息,从而影响水稻氮素含量的反演精度,因此在利用无人机获取水稻冠层反射光谱信息时,有必要考虑通过偏振测量技术去除反射光谱中的镜面反射分量,进而实现提升水稻氮素含量反演精度的目的。基于无人机偏振遥感测量得到的水稻分蘖期多角度偏振光谱数据和与之对应的氮素含量数据,采用植被指数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水稻冠层偏振光谱数据与其对应氮素含量相关性最高时对应的角度,选取该观测角度下的偏振光谱数据,利用连续投影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提取特征波段,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学变换的方法,提出了构建植被指数的新思路,构建了由2个波段组成的偏振光谱植被指数(Polarisation spectrum vegetation index, PSVI),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水稻冠层氮素含量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观测天顶角下水稻冠层偏振光谱数据与氮素含量相关性分析,得到最佳观测角度为-15°(后向观测15°);利用连续投影法提取得到该角度下偏振...  相似文献   
969.
采用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两因素试验,其中灌溉水盐度设置2个水平:0.35 dS·m-1(淡水,FW)和8.04 dS·m-1(咸水,SW),施氮量设2个水平:0(不施氮,N0)和360 kg·hm-2(施氮,N360),以咸水滴灌的棉田土壤为材料,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1)咸水滴灌显著增加土壤EC1∶5和NH+4-N含量,分别增加了457.74%和73.02%,但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降低了35.88%;施氮显著增加土壤EC1∶5、NO-3-N和NH+4-N含量,分别增加了32.09%、668.33%和39.88%。(2)咸水滴灌显著降低了土壤潜在硝化势,较淡水处理降低了28.97%;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潜在硝化势,较不施氮处理增加了317.27%。(3)咸水滴灌显著降低氨氧化细菌(AOB)和全程氨氧化细菌A分支(amoA-clade-A)和B分支(amoA-clade-B)的基因拷贝数,分别降低了81.27%、73.49%和62.51%,但显著增加氨氧化古菌(AOA)的基因拷贝数,增加了487.94%;氮肥施用均显著增加了氨氧化微生物的基因拷贝数,分别增加了511.20%(AOA)、958.13%(AOB)、72.66%(amoA-clade-A)和31.18%(amoA-clade-B)。(4)氨氧化微生物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嗜甲基菌属、亚硝化螺菌属、慢生根瘤菌属、链霉菌属、硝化螺菌属、寡养单胞菌属、食甲基菌属、螯台球菌属、囊胞杆菌属、亚硝基单胞菌属、红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拉姆利式杆菌。(5)咸水滴灌降低了AOA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及amoA-clade-A的多样性,但增加了AOB和amoA-clade-B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及amoA-clade-A的丰富度;氮肥施用显著降低了AOA和AOB的丰富度及amoA-clade-A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增加了amoA-clade-B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综上,盐分是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氨氧化古菌是土壤氨氧化作用的优势物种,而氨氧化细菌和全程氨氧化细菌A分支是咸水滴灌棉田氨氧化作用的主导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970.
麦秸还田及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水稻武香粳14和扬粳9538为材,大田设麦秸还田与不还田、不施氮肥、习惯施肥法(FFP)和基于叶绿素仪(SPAD)测定值的氮肥管理(SSNM)等处理。结果表明,SSNM较FFP氮肥施用量减少40.0%~41.7%,而产量平均增加3.81%。秸秆还田的较秸秆未还田的产量平均增加2.49%。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以秸秆还田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与秸秆未还田或FFP相比,秸秆还田和SSNM降低了生育前期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但抽穗及以后差异较小);提高了茎蘖成穗率、结实期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说明秸秆还田和SSNM有利于生育后期群体光合生产和提高物质生产效率。秸秆还田和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对秸秆还田和SSNM的产量、生育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