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31篇
  免费   1730篇
  国内免费   2631篇
林业   2842篇
农学   2153篇
基础科学   3224篇
  4892篇
综合类   13028篇
农作物   1044篇
水产渔业   993篇
畜牧兽医   1765篇
园艺   458篇
植物保护   1293篇
  2024年   210篇
  2023年   685篇
  2022年   1008篇
  2021年   980篇
  2020年   1011篇
  2019年   1099篇
  2018年   725篇
  2017年   1143篇
  2016年   1404篇
  2015年   1261篇
  2014年   1479篇
  2013年   1520篇
  2012年   2103篇
  2011年   2127篇
  2010年   1688篇
  2009年   1660篇
  2008年   1572篇
  2007年   1687篇
  2006年   1370篇
  2005年   1075篇
  2004年   843篇
  2003年   731篇
  2002年   577篇
  2001年   468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377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314篇
  1996年   269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借助物质流分析中"输入=输出+盈余"的物质守恒原理,以氮素养分为介质建立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然后用2004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查询获取的参数,估算中国不同地区的氮养分输入输出以及养分盈余并分析养分产生的环境效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农田生态系统通过挥发、反硝化、植株蒸腾、淋溶径流和侵蚀等途径损失的氮为1132.8万t,盈余在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氮为1301.2万t;通过损失途径进入环境中的氮养分和盈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单位面积耕地氮养分负荷高风险地区均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优化化学氮肥用量,有机氮肥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是降低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污染潜势的最基本措施,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种植结构和推广农田精准化施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大宗农产品是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基础性商品,研究其国际竞争力对出口的影响,为改善中国大宗农产品贸易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1~2018年相关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出口的影响效应。【结果】2001~2018年中国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MS指数由5.63%上升至6.93%,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3.05%,其中,糖及糖食、棉花及制品的MS指数分别由0.96%、11.22%上升至4.62%、28.12%,出口贡献率分别为33.77%和47.94%,谷物和油料产品的MS指数分别由3.10%、4.94%下降至0.94%、2.69%,出口贡献率分别为-859.52%、-14.81%。【结论】中国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是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具体竞争力的出口效应高于整体竞争力;糖及糖食、棉花及制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出口增长贡献率较大,而谷物和油料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其出口有显著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994.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提取,并模拟构建其生态走廊。结果表明:1)根据MSPA分析结果,厦门市核心区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高,为89.29%,且景观类型多为林地,占核心区总面积49.69%;2)结合重要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指数,共选取17块生态源地,其中,1号生态源地的dPC值最高(81.369),面积最大(59 726.385 hm2);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构建142条生态廊道,廊道分别占林地景观、水体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的21.57%、41.56%和17.42%。根据研究结果,在湖里区北部及集美区、海沧区南部等生态栖息地空白区适当建造小型或中型“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十分必要的,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该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构建更为完整结构的区域生态模式,并为类似高密度沿海建设区域生态空间网络营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意义]在中国智库战略发展背景下,国家需求和情报体系自身发展需求共同助推科技情报机构向“智库”转型。而工程化视角为建立适应“智库”服务需求的情报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开创了新范式。[方法/过程]文章在工程化视角下,基于霍尔模型,以知识维资源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情报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在时间维和逻辑维,建立基于霍尔模型矩阵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构建了基于霍尔模型的“智库”型情报服务体系。通过“能力建设+制度约束”,形成了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智库”型情报服务体系。[结果/结论]本文构建的基于霍尔情报服务模型的“智库”型情报服务体系,能够不断强化情报研究与服务的能力,为“智库”情报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冷鲜羊肉不同来源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包括肉中ATP、微生物ATP、肉表面ATP)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筛选能够表征冷鲜羊肉新鲜度变化的ATP指标,构建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预测模型,探究冷鲜羊肉新鲜度的预测新方法。【方法】以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在空气密封包装0℃条件下分别贮藏0、1、3、5、7、9、11、13、15、17和21 d,分析冷鲜羊肉贮藏期间新鲜度指标(pH、色泽、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与3种来源ATP(肉中ATP、微生物ATP、肉表面ATP)的变化,利用数据统计评价不同来源ATP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新鲜度指标的预测模型。【结果】冷鲜羊肉贮藏期间新鲜度指标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均在贮藏17 d时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肉中ATP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微生物ATP与肉表面ATP均呈现上升趋势,与新鲜度指标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冷鲜羊肉贮藏期间,肉中ATP、微生物ATP、肉表面ATP含量与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0.910、0.943和-0.357、0.725、0.907。肉表面ATP预测冷鲜羊肉菌落总数的最优模型为Boltzmann拟合模型,其公式为TVC(lg cfu/g)=7.649-4.069/(1+exp(x-5.807)/0.632)(R 2=0.903,P<0.001),肉表面ATP预测冷鲜羊肉挥发性盐基氮的最优模型为Expedc1拟合模型,其公式为TVB-N(mg/100 g)=2.493*exp(x/3.745)+3.057(R 2=0.888,P<0.001)。【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冷鲜羊肉表面ATP与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确证了肉表面ATP可以作为冷鲜羊肉新鲜度表征指标;并构建了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最优预测模型,为冷鲜羊肉新鲜度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7.
胡志强  宋孝玉  覃琳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9):3862-3874
【目的】保护中国高寒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指导草原牧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草畜平衡的角度为制定高寒荒漠草原牧区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及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季节性轮牧的特点和牲畜生产节律,考虑了草地资源的时空隔离和牲畜数量的动态变化,对暖季、冷季两个草场放牧时间段进行细化,在现有合理载畜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载畜量最大为目标,以动态草畜平衡为约束条件,以转场时间和出栏率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并选取青海省乌兰县牧区作为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遗传算法寻优,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进行草畜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和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优化前进行对比。【结果】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不同降水情景的模拟结果均较好。以未利用饲草量最低为依据,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分别为11月1日转场,出栏率43.4%、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8.2%和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6.7%,最优合理载畜量分别为109.92、96.1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较优化前合理载畜量分别提高了11.75%、10.44%和10.43%;优化前后乌兰县牧区丰水年的合理载畜量分别为98.38和109.92万标准羊单位,比枯水年的75.7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的适宜承载量高30%,可见除牲畜出栏率和转场时间外,降水量也是影响牧区合理载畜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动态需草过程的分析,进行乌兰县牧区平水年动态草畜平衡计算后发现,优化前冷季牧场可利用饲草不能被完全利用,放牧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剩余草量超过6 130万kg,而优化后可利用饲草未充分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牧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于乌兰县整个牧区而言,调整放牧转场时间和牲畜出栏率是改良放牧制度的可靠方式;利用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放牧过程进行优化,可以在保证牧区全年合理载畜量较高的同时,能够实现季节性轮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结论】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适用性较好,对轮牧区放牧管理过程调控和草畜平衡优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可有效调控牧区载畜量,其优化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参考,因此可将该模型用于优化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放牧过程,得到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最优放牧条件,从而制定相应的放牧制度,对单个牧户或牧场的生产实践工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98.
农业生产托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但不同托管模式可能存在效率差异,探究不同托管模式的效率差异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权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农业生产托管组织的调查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不同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技术效率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分为村集体主导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两种模式,村集体主导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之间存在技术效率差异,村集体主导模式的平均技术效率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高7.7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托管规模、托管土地细碎化程度、托管组织自给劳动力人数、设置农业经纪人能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托管的技术效率。村集体主导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效率差异原因在于村集体主导模式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且由于产权原因自给劳动力人数普遍较多,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托管规模与农业经纪人优势。因此,提出积极鼓励发展村集体主导模式、进一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托管规模、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9.
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影响具有长期性,如何发挥分布式光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户用分布式光伏为例,利用中部地区Y县2014—2019年农户追踪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探讨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4—2019年农户收入大幅度提升,其中建光伏农户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大于未建光伏农户,户用分布式光伏使农户人均收入提高25.4%,其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提高74.4%和444.5%,而工资性收入降低45.3%。户用分布式光伏是通过减少非农劳动时间和缩短非农就业空间距离降低农户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从而影响人均收入。进一步分析发现,户用分布式光伏对非中心村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影响大于中心村农户,劳动力能力越强的农户经营性收入上升幅度越大,工资性收入下降幅度越小。因此,建议统一维护光伏设施,促进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并依据劳动能力差异分层分配股份,降低劳动能力强的农户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另外,创新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光伏产业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000.
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功能、促进动物健康生长等诸多优势。然而,滥用饲料添加剂已经对动物、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是养殖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重要表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的整合框架,利用江西省、湖北省和云南省水禽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两个维度,分析在规则约束下水禽养殖户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意愿与行为。结果表明,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意愿,均值为3.764,但实际行为偏低,均值为3.216。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均对水禽养殖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效应依次减弱;结果意识正向影响责任归属,而责任归属和感知收益共同激活个人规范。意愿与个人规范对水禽养殖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意愿的影响更大,但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现象。据此,提出应采取措施提升水禽养殖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积极态度,强化水禽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环境责任,营造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氛围,加大政策支持和补贴力度,加强监管与督察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