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林业   776篇
农学   166篇
基础科学   81篇
  665篇
综合类   1412篇
农作物   83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测定改性松香脂环基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研究了环氧树脂的结构、组成及固化时间、促进剂、填料硅微粉的粒径、活性、绝缘等级与用量等因素对环氧树脂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环氧树脂的化学结构与组成是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以DCT-1为促进剂、120℃固化6~8h、填料硅微粉添加量为环氧树脂质量的2.5倍时,环氧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2.
为提高高吸水树脂在农林方面的应用水平,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概括了生物基高吸水树脂按原料来源的分类(如淀粉类、纤维素类、海藻酸类、甲壳素&壳聚糖类、其他类等),以及国内外生物基高吸水树脂在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高吸水树脂相关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3.
铁氧化物与硅酸盐矿物是土壤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固相组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可有效地调控土壤(类)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本文以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胶结过程中的一些表观特征变化为出发点,从宏观、表观到微观综述了二者交互作用的界面特性和机理、交互作用前后对土壤砷的固定与释放机制等内容。本文阐明层状硅酸盐与铁氧化物通过多种化学作用而发生表面复合,其中静电作用是作用力之一,带负电荷的硅酸盐与带正电荷的铁氧化物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迅速结合,在胶体表面双电层上形成二元团聚体;形成的二元团聚体可改变土壤矿物的表面积和孔性结构、表面电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同时,铁氧化物-硅酸盐复合物表面的活性基团可以通过内层络合共氧的方式将土壤中AsO_4~(2-)络合,形成单核或双核表面络合物而固定砷。复合物对AsO_4~(2-)的吸附能力介于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之间,并更接近铁氧化物的表面吸附特性。本文旨在为土壤砷的原位固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究水分含量对低分子量三聚氰胺脲醛(MUF)树脂溶液固化特性的影响,为阐明树脂浸渍材在不同干燥阶段、不同空间层位中的树脂固化特性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以实验室自制的MUF树脂溶液为研究对象,将其稀释成20%、30%、40%、50%后进行升温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通过外推法消除升温速率对峰顶温度的影响,拟合求解其最佳固化温度,定性阐述水分含量对MUF树脂固化特性的影响,并运用Kissinger微分法和Flynn-Wall-Ozawa积分法计算20%、30%、40%、50%树脂溶液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定量分析水分对树脂固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  随着MUF树脂溶液质量分数的降低,DSC曲线中峰顶温度整体上呈现向高温方向偏移的趋势,但是在升温速率15和20 ℃/min条件下,20%树脂溶液DSC曲线的峰顶温度峰位置向低温区域发生了偏移;通过外推法得到的20%、30%、40%、50% MUF树脂溶液的最佳固化温度分别为93.99、90.71、85.46和79.71 ℃;运用Kissinger微分法计算得到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2.94、82.37、65.93和50.68 kJ/mol,其结果与Flynn-Wall-Ozawa积分法验算结果相近。  结论  整体上,消除升温速率的影响后,水分对树脂固化反应起阻碍作用,并且水分越多,阻碍效应越明显;但在较高升温速率(15和20 ℃/min)条件下,20%MUF树脂溶液的DSC测试结果表明水分促进树脂固化反应,这可能是由分子运动加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废弃中药渣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SSD)为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铜离子(Cu2+)进行吸附,探讨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为废水中Cu2+的去除和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吸附性能试验探讨了吸附剂剂量、pH值、初始离子浓度、温度、时间和共存阳离子对SSD吸附Cu2+的影响,根据吸附前后SSD的形貌特征,探讨其对Cu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SD对Cu2+的吸附速率较大,在3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增加吸附剂剂量、pH值和吸附时间均会促进SSD对Cu2+的吸附,共存阳离子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u2+的吸附。Sips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SSD对Cu2+的吸附过程,吸附特征是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的结合。SSD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化学吸附是反应的限速步骤。SSD对Cu2+的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络合和静电吸引。研究表明,废弃中药渣鸡血藤可用于废水中Cu2+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6.
为探讨植物种植对土壤中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赋存形态影响及吸收特征,以根系发达的萝卜为代表性植物,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PFOA污染土壤中萝卜的生长、对PFOA的吸收利用及土壤中PFOA形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萝卜的种植会显著改变土壤中PFOA的赋存形态,且存在浓度差异。与无种植组相比,种植萝卜显著提高了低浓度土壤中的PFOA有机结合态比例(12%)、降低了残渣态比例(10.5%);显著降低了高浓度土壤中PFOA的可脱附态比例(4.9%)。萝卜可从土壤中富集PFOA,且地上部(茎、叶)富集能力显著高于地下部。低浓度(0.2 mg·kg-1)PFOA暴露显著降低萝卜生物量,但高浓度(5 mg·kg-1)并未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萝卜种植可以改变污染土壤中PFOA的形态分布,进而影响PFOA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7.
为揭示氧化物纳米颗粒(NPs)对离子型有机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两种典型的氧化物NPs对鲤鱼富集β-阻断剂美托洛尔的影响以及美托洛尔在鱼体内各部位的分布,并通过批平衡实验进一步探讨了吸附解吸与生物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NPs共暴露时,在摄取阶段结束时美托洛尔生物浓缩因子(BCF)值增加了2.39倍(TiO2 NPs)和3.49倍(SiO2 NPs)。净化阶段鱼体内的美托洛尔半衰期由20.09d缩短到8.39d(TiO2 NPs)和6.13d(SiO2 NPs),净化结束时鱼体内的美托洛尔残余浓度则略有升高。NPs的共暴露未改变鲤鱼摄取美托洛尔的途径,但显著升高了鱼鳃和内脏中美托洛尔的浓度。相对于TiO2 NPs,SiO2 NPs对美托洛尔具有更强的、且不可逆的吸附,使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lg KF值分别为2.21(TiO2 NPs)和4.47(SiO2 NPs)。研究表明NPs能够通过吸附载带促进鱼体对美托洛尔的富集,吸附态美托洛尔主要通过摄食和鳃的呼吸作用随NPs进入鱼体内,由NPs携带进入鱼体内的美托洛尔一部分发生解吸从而被鱼体利用,未发生解吸的部分随NPs的排出被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老化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水中诺氟沙星的吸附特性,本研究将新鲜生物炭进行自然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和高温老化,通过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老化前后生物炭的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化,研究老化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机理以及pH、离子类型和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老化方式均使生物炭的C元素含量降低,O元素含量显著增加,极性增加,芳香性降低,其中高温老化影响最大。高温老化使生物炭表面的—OH和C=C明显减少,冻融循环老化使—OH数量增加,自然老化对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影响较小。老化使生物炭表面破损、孔道塌陷,生物炭上的吸附点位被阻塞,不利于对诺氟沙星的吸附。老化前后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拟合发现,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诺氟沙星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过程。自然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和高温老化分别使生物炭的吸附量降低了5.50%、7.70%、14.80%;在背景液pH 3.0~11.0范围内,老化前后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量随pH增大先升高再降低,当pH为7.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阳离子价态越高,离子浓度越大,老化后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量越小。研究表明,老化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和吸附抗生素的能力均有影响,因此在使用生物炭去除目标污染物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我国9个不同类型的非石灰性土壤,探究了Cd2+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通过电位滴定获得土壤表面酸碱性质(pKa1和pKa2),基于1-site/2-pKa模型,使用ECOSAT和FIT拟合得到土壤与Cd2+的络合常数(lg K (SOCd+),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Cd2+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性质对Cd吸附固定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pKa1、pKa2、lg K (SOCd+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发现土壤pH和CEC是pKa1的主控因子,土壤pH同时也是pKa2、lg K (SOCd+的主控因子。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合历史文献,基于土壤pH和CEC预测了历史文献中土壤表面酸碱性质和lg K (SOCd+,利用得到的参数预测了Cd的吸附过程,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模型能解释86%的变异。此外,利用回归模型得到的结合常数预测了历史文献中土壤溶液中的Cd含量,发现模型预测的Cd含量与蚯蚓体内Cd含量同样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解释83%的变异。本研究基于Cd2+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使用广义复合法建立的表面络合模型可以描述Cd2+在非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与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10.
为探讨不同铁源对铁碳复合材料结构及其吸附-氧化萘污染的影响,分别以硫酸亚铁、氯化铁、硝酸铁、纳米零价铁和纳米四氧化三铁为铁源,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碳热法合成了铁碳复合材料。采用比表面积测试、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面官能团、晶体结构和氧化还原能力,同时通过动力学实验研究不同复合材料吸附和活化过氧化氢氧化萘的效果。结果表明:Fe2SO4@C、FeCl3@C和Fe(NO3 3@C因较小的孔体积或较高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而对萘的吸附去除率较低,且无法对萘的氧化起到活化作用。而nFe0@C和nFe3O4@C的孔体积较大,且生成结构态亚铁[Fe(Ⅱ)]和碳化三铁(Fe3C)活性物质,可通过吸附和活化过氧化氢氧化去除萘,其中nFe3O4@C对萘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63.7%。研究表明,使用固态铁源制备的铁碳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极性、较大的孔体积以及结晶较好的铁活性物质,在萘污染水体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