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96篇
  免费   961篇
  国内免费   1163篇
林业   866篇
农学   1177篇
基础科学   425篇
  1502篇
综合类   4956篇
农作物   1911篇
水产渔业   1098篇
畜牧兽医   3541篇
园艺   1228篇
植物保护   416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584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856篇
  2018年   665篇
  2017年   680篇
  2016年   909篇
  2015年   1118篇
  2014年   1207篇
  2013年   1199篇
  2012年   1297篇
  2011年   975篇
  2010年   753篇
  2009年   710篇
  2008年   571篇
  2007年   619篇
  2006年   677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选择1~4胎的健康成年产奶母牛12头,分为三组,每组4头。低棉酚组平均每头日喂棉籽饼3.2公斤(含游离棉酚1.2克);高棉酚组平均每头日喂棉籽饼2.9公斤、棉籽0.5公斤(含游离棉酚5.1克);对照组平均每头日喂豆粕2公斤,饲喂104天。试验结果表明,产奶量、奶质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奶中未测出棉酚(灵敏度万分之一ppm),血液中总棉酚残留量低棉酚组为8.0911±1.7677ppm,高棉酚组为9.3297±2.1807ppm。高棉酚组血清钾下降17%。  相似文献   
992.
为增加武陵山区烟农收入,探讨以烟为主,适宜武陵山区旱地烟区的套作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总结出一套烟草与半夏套种栽培技术模式。调查半夏与烟草的套作模式对增收效益和烟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夏与烟草套种,平均纯收入为116900元/ hm2,与两种单独常规种植方法相比分别提高了323%和24%。套种模式与烟草单独连续种植相比,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平均降低72.38%,烟草黑胫病发病率平均降低87.01%,烟草立枯病发病率平均降低73.96%。该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土地复种指数,降低烟草病害,减轻烟草连作障碍,促进烟农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993.
红辣椒粉和植物油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及脂肪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36o只21日龄的艾维因商品代肉用仔鸡,按3×3全因子试验设计,测定了辣椒粉(0,0.3%,0.5%)和植物油(0,3%豆油,3%玉米油)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及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8%的植物油(豆油或玉米油)可提高仔鸡增重9.02%~9.34%(P<0.05),单位增重耗料量降低5.36%~7.20%(P<0.05),同时使屠宰率和腹脂率明显增加.添加0.3%和0.5%的辣椒粉可使鸡的增重分别提高3.60%和4.03%(P<0.05),添加辣椒粉对提高饲料转化率也有作用,但效果不显著(P>0.05).在添加植物油的情况下,辣椒粉具有抑制腹脂沉积的作用,对母鸡效果尢为明显(P<0.05)。  相似文献   
994.
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大田条件下 ,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山西石灰性草甸土壤合理施用氮、磷、钾、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磷、钾、硅肥的合理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因素与产量的主效应回归方程为y =6973.5+2 4 89x 1+7.912x 2 +7.388x 3 +7.0 4 72x 4 。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硅肥主要是通过影响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5.
选用体重为 (8.64± 0 .34 ) kg,(30± 3)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猪 (杜×长×北京黑 ) 72头 ,对比研究了日粮中添加 2 2 % ,2 5 % ,2 8%和 31%的豆粕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清尿素氮的影响。所有处理均使用了合成氨基酸 (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 ) ,以“理想蛋白”模式进行日粮配合。结果表明 :不同豆粕水平的日粮对断奶仔猪日增重、日采食量、饲料增重比和血清尿素氮均无显著影响 (P>0 .0 5 )。说明添加合成氨基酸后 ,2 2 %豆粕的日粮组能够在不引起生产性能下降的同时节省豆粕用量 ,减少氮的排出 ,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96.
铺地竹叶中除草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等因素对铺地竹竹叶中除草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并通过生物测定评价了提取物对杂草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提取溶剂为50%乙醇,料液比为1∶7,提取温度为60℃,提取次数为3次时,提取率最高,达14.50%;以75%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6,提取温度为80℃,提取3次时,所得提取物在0.4 g.L-1浓度时对结球生菜根和匍匐翦股颖根的抑制效果均达到最高水平,抑制率分别为67.83%和36.82%。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南疆膜下滴灌棉花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在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苗期氮肥用量对子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随叶位增加,对真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盛蕾期是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并受氮肥施用量的显著影响。在花铃期氮肥用量和叶位均影响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同时施氮量和滴水量的比值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也极为明显;在盛铃期,水分与氮肥施用量对棉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已不显著,但不同叶位之间仍然差异很大。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滴水量主要影响棉花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而氮素供应量主要影响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同时受水分和氮素的调节。南疆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在苗期和盛蕾期以下部叶片最高,花铃期和盛铃期以中部叶片最高,每个叶位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98.
紫花苜蓿草粉对鲤鱼生长性能及鱼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750尾规格整齐、体格健壮的黄河鲤鱼,随机分为5组。各组饲粮的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50(试验Ⅰ组),100(试验Ⅱ组),150(试验Ⅲ组)和200 g/kg(试验Ⅳ组),研究鲤鱼全价配合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苜蓿草粉对鲤鱼生长性能、鱼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的平均日增重、相对生长率、增重率、饵料系数均优于对照组,尽管差异不显著(P>0.05),但也说明添加50 g/kg苜蓿草粉对鲤鱼生产性能有积极作用;试验Ⅱ组的各项指标稍低于对照组(P<0.05),但显著低于50 g/kg草粉组(P<0.05);试验Ⅲ组、Ⅳ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除试验Ⅳ组外,其余试验组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第Ⅰ组外,其余3组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添加苜蓿草粉有助于提高鱼肉品质。(3)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添加50 g/kg苜蓿草粉(试验Ⅰ组)的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99.
测定了栉孔扇贝在不同浓度铅(Pb2 )胁迫下血清与血细胞中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当Pb2 浓度在0.02mg·L-1和0.05mg·L-1时,血清中的酯酶活力和血细胞中以α-丁酸萘酯为底物的酯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当Pb2 浓度达到0.1 mg·L-1时,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和血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随着Pb2 浓度的升高呈现较明显的抑制-诱导-抑制规律.栉孔扇贝血淋巴中两种酶对水体中Pb2 污染反映比较灵敏,可以作为检测海洋早期铅污染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了“藏粮于田”战略及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