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21篇
  免费   1274篇
  国内免费   1934篇
林业   2705篇
农学   1861篇
基础科学   1152篇
  4045篇
综合类   9869篇
农作物   1397篇
水产渔业   433篇
畜牧兽医   1284篇
园艺   731篇
植物保护   1852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716篇
  2021年   753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871篇
  2018年   574篇
  2017年   997篇
  2016年   1190篇
  2015年   940篇
  2014年   1238篇
  2013年   1430篇
  2012年   1831篇
  2011年   1701篇
  2010年   1442篇
  2009年   1438篇
  2008年   1219篇
  2007年   1310篇
  2006年   1087篇
  2005年   828篇
  2004年   634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25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62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区滴灌是将雨水促渗管与传统滴灌相结合而组装集成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为了探讨根区滴灌在山地果园的应用效果,为山地果园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陕北米脂县6 a生山地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以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优生区洛川县的降雨量和土壤贮水量为灌水依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萌芽、坐果、枝叶生长、果实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山地果园土壤水分达到优生区标准后与优生区苹果树生长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根区滴灌能有效提高苹果树的萌芽率和坐果率,萌芽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2.14%~2.76%,坐果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0.80%~1.42%;能有效促进苹果树新稍和叶片的生长,新稍长度比传统滴灌提高了1.44%~4.94%,百叶鲜质量比传统滴灌提高了2.13%~4.16%;能显著促进苹果树果实的生长,单果重比传统滴灌增大了7.05~14.99 g,优果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9.4%~14.7%;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量比传统滴灌节约了8.09%,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10.62%~15.30%。可见,根区滴灌技术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山地苹果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效果,但是,单纯依靠人为限量补水,山地苹果还不能达到优生区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92.
以3个树种健康复叶为试材,研究了叶内光合构件和支撑构件的生物量投资的种内种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曲柳、胡桃楸和黄檗叶轴质量占复叶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18、0.26和0.17,胡桃楸显著大于其它2个树种。跨物种尺度上,复叶大的树种需要更多的叶内支撑结构投资。但物种水平上,水曲柳叶片投资随叶增大而增大,胡桃楸则降低,黄檗基本稳定,表现出与跨物种水平上的叶片投资随叶增大而降低的普遍规律不同。今后需要加深物种水平上叶内生物量分配的异速生长的了解。  相似文献   
93.
叶玉 《北京农业》2011,(3):59-60
中单28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中晚熟普通玉米单交种,其组合为中1128x中5493。2005年4月经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京审玉2005001。2007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引玉2007008。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炭化竹原纤维的特性,进一步提升竹原纤维的使用性能,拓宽竹原纤维的应用领域,采用可控电炉制备了不同炭化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条件下的炭化竹原纤维,利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测试了炭化竹原纤维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及平均孔径,探讨了炭化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炭化竹原纤维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和孔径分布先增大后减小,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炭化竹原纤维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最大值分别可达819.35m2/g和0.7358cm3/g,平均孔径最小可达2.0836nm。  相似文献   
95.
宋立  肖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5,(12):184-186
以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规划为实验对象,重点探讨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过程,即从要素磁场分化开始,经由同质景观间的引力异化,导致同类景观片区间的引力空间异化,最终推导出另一种"同质相斥、异质相吸"的新型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6.
Tree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derstory crops. Proximity to trees is a key factor in crop performance, but rath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crop spec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ee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Also,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how crop density may be exploit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in such systems. Here we studied the performance of cotton in jujube/cotton agroforestr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12 and 2013 in Hetian, Xinjiang, China. Cotton was grown at a row distance of 60 cm in three densities, 13.5, 18.0 and 22.5 plants m−2 in six m wide paths between tree lines in a jujube plantation. Plant density affected both cotton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nd yield significantly. The highest yield was attained at the intermediate density of 18.0 plants m−2 (20.0 plants m−2 corresponding in sole cotton), lower than the optimal density in sole cotton (25.0 plants m−2). Yield at the lower density was constrained by the low number of bolls per m2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low density, whereas at the high plant density yield was constrained by a lower allocation of assimilates to cotton seed and lint, as a consequence of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s. There were strong gradients 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relation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tree rows. Leaf area and total dry matter of cotton in rows close to the tree lines were reduced, especially in the rows next to the trees. Moreover, biomass allocation to cotton fruits was reduced in these rows. Competitive influences from the trees on cotton performance extended two rows deep in a six-year old jujube stand, and even three rows deep in a seven-year old stand. Shading effects on cotton yield were compensated by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as a result of greater boll numbers per unit ground area. Data from this study help guide the design of optimal plant density of cotton in jujube plantations and give insight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effect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97.
用 IRIS Intrepid II XSP ICP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黄山名茶中 Se、Fe、Mn、Cd、Cr、Co、Ni、Cu、Pb、Zn等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通过试验,选择了仪器的最佳分析条件。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要求。该方法用于实际茶叶样品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8.
运用NMDS方法研究了福州市居民对福州市旅游景区的认知。通过空间定位图分析发现,在居民的认知中福州市10家旅游景区被聚合为3个组群:自然风光类旅游景区组群、人文风貌和自然风貌旅游景区组群、海岛风光旅游景区和博物馆旅游景区组群;在当地居民对旅游景区的感知情况方面,有4家旅游景区的感知率小于60%;在到访情况方面,旅游景区到访率只有3家大于70%,有2家介于35%和55%之间,有5家小于30%。通过特征属性和旅游景区之间的配适分析与水平距离分析发现,居民对前2个组群的评价较高,对后1个组群的评价较低。据此提出了福州市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
光谱判断田间鲜烟叶成熟度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便携式地物波谱仪Field Spec 3测量烤烟成熟期烟叶的反射光谱,针对采收成熟度M2、M3,分析比较同一时间不同测量位点、及同一位点不同测量时间的反射光谱差异。结果表明:反射光谱的差异在不同测量位点主要体现在350~780 nm可见光波段和780~1300 nm近红外波段,在不同测量时间主要体现在780~1300 nm近红外波段。因此,利用光谱仪判断鲜烟叶成熟度,受测量位点的影响较大,而受测量时间的影响较小,但若测量烟叶生理生化组分、厚度和水分等内在指标,时间及天气状况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筛选出能有效控制蒙古栎栗实象的无公害药剂和施药方式.[方法]采用6种无公害农药对蒙古栎栗实象成虫分别进行室内筛选试验和野外防治试验,同时对施药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室内药剂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稀释100倍的1.2%阿维菌素、稀释100倍和500倍的5%噻虫啉及25%灭幼脲致死率均达到70%以上,其中稀释100倍的5%噻虫啉效果最佳,120 h后致死率达到84.21%;室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稀释100倍的25%灭幼脲采用打孔注药的施药方式效果最明显,橡实被害率为64%,降低了32%的果实被害率.[结论]试验结果为蒙古栎栗实象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