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9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林业   426篇
农学   331篇
基础科学   155篇
  300篇
综合类   1227篇
农作物   232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71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1.
草原区沙地放牧草地合理利用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草原区沙地放牧草地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出现大面积退化和沙化现象的分析 ,探讨了沙地放牧草地合理利用的途径 ,认为对于沙地放牧草地的保护 ,重点应放在草地的合理利用方面。通过以草定畜 ,合理调整载畜量 ;建立合理的利用制度 ;发展季节畜牧业 ;调整畜群结构 ,增加良种畜比例 ;以及改良天然草地 ,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等措施 ,达到草原区沙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responses to selection at different conception rates and litter sizes at weaning in a simulated closed herd in a swine breeding program. The base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10 males and 50 females, and 10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was practiced by using individual phenotype or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of breeding values for a trait with heritability (h2) of either 0.2 or 0.5. The probability of conception in a single mating was assumed to be 0.8, 0.9 or 1.0. Litter size at weaning was sampled randomly from a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mean 8, 10 or 12 and variance 8.1225. Genetic response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6% for h2 = 0.2 and approximately 5% for h2 = 0.5 at generation 10 when conception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0.8 to 1.0. However, litter size at weaning did not affect response to selection. In conclusion, improving conception rate b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creases genetic response indirectly in a breeding program of a closed swine herd.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水稻育种技术最主要瓶颈是选择效率低和周期长。为了提高水稻优异材料选育和杂交稻组配效率,创新水稻分子育种策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多基因聚合和早世代杂交组配,展开水稻恢复系分子改良和杂交新组合的调查评价。供体亲本H318与恢复系亲本华占进行杂交,通过选择和设计关键有利基因的分子标记,利用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将Wxb、fgr、Xa23、Pi2、Pi46以及Pita 6个稻米品质、香味、抗白叶枯病和抗稻瘟病相关功能基因进行聚合利用。通过多世代的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米质、抗性等表型鉴定,获得14份以恢复系华占为遗传背景,目标基因纯合的优质、双抗和香型稳定的水稻株系。依据材料稳定遗传特性,将改良后代株系与生产应用的不育系进行测配和组合的调查评价,筛选获得潜在优良杂交稻。在育种进程中采用"多基因聚合-早世代组配"策略,实现多个有利基因快速聚合,定向改良稻米品质和抗病性等关键性状,并且促进杂交水稻组合的高效选育。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解决生态停车场交付使用后一段时间就出现草皮空秃严重的问题,该研究系统地对生态停车场结构中的3类面层材料、5类结合层材料、5类基层材料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停车场结构的基础为素土夯实,基层采用150 mm厚三七灰土加100 mm厚C15素混凝土,结合层采用30 mm厚1∶3水泥砂浆时,面层采用200~300 mm厚自然石既能有效控制草皮空秃问题,停车场的结构稳定性也较好;当停车场结构的基础为素土夯实,第1基层采用150 mm厚三七灰土,第2基层材料改用200 mm厚级配砂石,结合层材料改用50mm厚1∶3泥砂混合时,面层材料采用60 mm厚嵌草砖或70 mm厚植草格的综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冲击,黄河故道区域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因此本区域农田质量提升成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河南濮阳清丰地区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选取黄河故道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和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于2009年进行4种种植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单季花生,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花生秸秆不还田,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越多,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且其土壤含水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显著改善了土壤砂质化,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种植模式的养分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模式响应结果为,花生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种植作物类型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较为适宜濮阳清丰黄河故道区域,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农业回顾与稻渔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传统农业的深入理解无疑有助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稻渔共生产业作为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稻渔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切入,简要介绍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实施及意义,并以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深刻分析其传衍数千年的科学机制,讨论了稻渔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指出,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于20世纪60年年代初期兴起并不断强化的石油农业则可能存在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简化、农用化学品依赖、生产成本增高、资源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增大以及这些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产生的不对等的利益竞争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政府政策激励以及来自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和从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中国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逐渐衍生、演变形成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产业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丰富稻田产出、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独具优势。研究表明,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高度关注现阶段稻渔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模式选用、景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布设、种养协调、肥力调控、产品营销等技术细节问题并加以用心对待、科学掌握。因此提出,未来稻渔共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农艺机械化、投施精准化、农事省力化等新挑战,并呼吁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等聚焦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体会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思考,并对当前农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芦笋种植对冷凉沙化区土壤的改良效果,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以未种植芦笋裸沙地为对照(CK),设置种植芦笋1、2、3和4年共4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年限芦笋田土壤理化特性和芦笋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黏粒和粉砂粒含量递增,砂粒含量递减,土壤容重递减,土壤田间持水量递增;土壤pH和可溶性盐浓度(EC)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年递增。种植芦笋3年的土壤粒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EC值、土壤肥力发生显著变化;连续种植芦笋4年的土壤黏粒含量较CK增加到29.8%,粉砂粒含量增加到12.6%,砂粒含量降低到57.6%,田间土壤持水量显著提高,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由砂质壤土向砂质黏土转变;土壤pH降低0.75,EC值降低0.08mS/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8.89%,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5.12%、94.92%和45.40%;芦笋产量达6 037.5kg/hm 2。综合分析,连续种植芦笋4年可改善沙化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养分,降低盐碱程度。芦笋是冷凉沙化区土壤改良的先锋作物之一,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农业科研院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并指出农业建设项目监管中存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建设项目实施管理不规范、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该文指出建设单位要通过完善农业建设管理制度、强化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提升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等举措,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监管,全面强化在建项目法律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必须在加快畜禽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畜禽遗传特性有望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以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迎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该技术可实现早期准确选择,从而大幅度缩短世代间隔,加快群体遗传进展,并显著降低育种成本。虽然在某些畜种中(如奶牛),基因组选择取得了成功,群体也获得较大遗传进展,但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亟需寻找能够进一步加快遗传进展的方法。研究表明,在SNP标记数据中加入目标性状的已知功能基因信息,可以提高基因组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进而加快遗传进展。而挖掘更多基因组信息的同时,开发更优化的分析方法可以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文章总结了主要畜禽物种的可用基因组数据,包括牛、绵羊、山羊、猪和鸡以及这些数据是如何有助于鉴定影响重要性状的遗传标记和基因,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