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3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504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679篇
基础科学   7篇
  142篇
综合类   1290篇
农作物   518篇
水产渔业   139篇
畜牧兽医   445篇
园艺   110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综述了小尾寒羊的FecB基因、BMPR-IB基因、BMP15基因和ESR基因的突变及其对产羔数的影响,表明:与FecB基因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都与小尾寒羊的多胎性能有关系;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BMP15基因中的突变位点对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ESR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的遗传连锁。旨在为小尾寒羊主效基因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种质性状分布及变异特点,筛选出核心资源,选育出符合新疆棉花产业需求的品种.[方法]以保存396份陆地棉品种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鉴定方法,分析6个表型生育性状、6个经济学性状、5个纤维品质性状及田间黄萎病变异及分布.[结果]供试陆地棉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生育期在116~125 d适宜范围的占51.8%;...  相似文献   
93.
通过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果实性状和产量等比较试验,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航育紫玉和航育黄杏2个品种,可作为特色品种在桂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航育新五彩、航育绿香玉和小天使综合性状偏差,有待进一步试种观察。  相似文献   
94.
研究试验应用作物模型与QTL定位的互补作用,对作物发育模型的生理参数作QTL定位分析,使作物发育的预测直接建立在单个遗传基因QTL的基础之上。以大麦两个亲本及其94个自交纯系(RIL)的感光性试验为依据,确定了播种一出穗期间对应的发育模型的4个参数值,再对这些参数值的QTL在遗传图上的位置及其加性效应进行了估算。并以基于QTL效应的模型对RIL群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两年播期试验)下的发育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5.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 (SDS PAGE)对 16 2头二花脸母猪乳中一组高分子量蛋白质 (HMWP)进行了检测 ,计算了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等 ,并运用线性模型统计方法分析了该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二花脸猪种群 ,乳中HMWP存在B(M :11480 0± 40 0 )和D(M :10 140 0± 6 0 0 )两种带 ,分别受二个等位基因HB 和HD 控制。BB、BD和DD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 6 6 6 7、0 2 716和 0 0 6 17,两个等位基因HB 和HD 频率分别为 0 80 2 5和 0 1975 ,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 3170。在三种HMWP基因型中 ,不同基因型母猪的繁殖性能在活仔数和窝重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在初生仔猪个体重和 2 0日龄窝重上未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  相似文献   
96.
九龙牦牛体型线性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头九龙牦公牛和252头牦母牛的9个体型线性性状进行主成份和因子分析,牦公牛被提取3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407%,分别是:体型综合信息因子、胸宽因子和十字部高--腰角宽因子;牦母牛被提取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93%,分别是:高度因子、后躯--长度因子、胸部特征因子、管围因子和胸宽--尻斜长因子。牦公牛3个因子表达式分值、牦母牛5个因子表达式分值,用于牦牛体型评估,具有较高的选育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7.
试验选用体重约20.4kg的三元杂交[杜×(大×长)]猪96头 ,分为3个处理 ,每个处理4个重复 ,分别饲喂3种营养需要模式的饲粮 ,生长期猪体重为20~50kg,肥育期为50~92kg,研究3种营养需要模式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胴体瘦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建议的营养需要模式配制的饲粮饲养生长肥育猪 ,获得的生产性能、胴体品质、胴体瘦肉增重和无脂瘦肉增重以及胴体瘦肉成分与采用NRC(1998)营养需要模式配制的饲粮相近 ,而且20~90kg 期间无脂瘦肉增重已达到NRC(1998)认为的具有中-高瘦肉生长速度。采用中国(1987)营养需要模式配制的饲粮饲养生长肥育猪 ,其生产性能、胴体瘦肉增重和无脂瘦肉增重都极显著低于上述两种营养需要模式的饲粮 ,综合胴体品质也较差。从本试验结果看来 ,建议的营养需要模式可满足杜×(大×长)生长肥育猪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
研究了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在长沙、三亚两地农艺性状和干物质产量的表现. 由引进爪哇稻品种所配的籼/爪和粳/爪交杂种F1代表现为植株高大, 生长茂盛, 具有强大的干物质产量优势. 绝对干物质产量(单株穗期干重)为: 籼爪杂种>粳爪杂种>对照(籼籼交杂种), 干物质生产率(单株日干物质产量)为: 籼爪杂种>粳爪杂种>对照. 供试籼  相似文献   
99.
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在8个穗部产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行数、穗长、出籽率、穗粗;在F1代和F2∶3家系中,杂种优势强的性状是穗粒重、行粒数、穗长,较弱的是出籽率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100.
Greenbug and Russian wheat aphid (RWA) are two devastating pests of wheat. The first has a long history of new biotype emergence and recently. RWA resistance has just started to break dow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new sources of resistance that will broaden the genetic base against these pests in wheat. Seventy‐five doubled haploid recombinant (DHR) lines for chromosome 6A from the F1 of the cross between “Chinese Spring’ and the “Chinese Spring (Synthetic 6A) (Triticum dicoccoides × Aegilops tauschii)” substitution line were used as a mapping population for testing resistance to greenbug biotype C and to a new strain of RWA that appeared in Argentina in 2003. 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br antixenosis to greenbug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rker loci Xgwm1009 and Xgwm1185 located in the centromere region of chromosome 6A. Another QTL which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antixenosis against RW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marker loci Xgwm1291 and Xiinni1150. both locat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6A.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greenbug and RWA resistance genes located on chromosome 6A. It is also the first report of antixenosis against the new strain of RWA. As most of the RWA resistance genes present in released cultivars have been located in [he D‐ genome, it is highly desirable to find new sources in other genomes to combine the existing resistance genes with new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