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75篇
  免费   1216篇
  国内免费   2373篇
林业   2082篇
农学   2424篇
基础科学   2022篇
  2938篇
综合类   12038篇
农作物   1172篇
水产渔业   753篇
畜牧兽医   3339篇
园艺   711篇
植物保护   1785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490篇
  2022年   889篇
  2021年   949篇
  2020年   882篇
  2019年   1103篇
  2018年   611篇
  2017年   1110篇
  2016年   1372篇
  2015年   1231篇
  2014年   1484篇
  2013年   1484篇
  2012年   2128篇
  2011年   2028篇
  2010年   1611篇
  2009年   1518篇
  2008年   1333篇
  2007年   1397篇
  2006年   1210篇
  2005年   955篇
  2004年   735篇
  2003年   640篇
  2002年   528篇
  2001年   444篇
  2000年   414篇
  1999年   350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79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Phytophthora cinnamomi is an ec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athogen. In this study, PCR assays were developed with primer pair LPV2 or LPV3 for rapid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is organism. Both primer pairs were selected from putative storage protein genes. The specificity of these primer pairs was evaluated against 49 isolates of P. cinnamomi , 102 isolates from 30 other Phytophthora spp., 17 isolates from nine Pythium spp. and 43 isolates of other water moulds, bacteria and true fungi. PCR with both primer pairs amplified the DNA from all isolates of P. cinnamomi regardless of origin. The LPV3 primers showed adequate specificity among all other species tested. The LPV2 primers cross-reacted with some species of Pythium and true fungi, but not with any other Phytophthora species. PCR with the LPV3 primers detected the pathogen at levels of a single chlamydospore or 10 zoospores in repeated tests. The PCR assay was at least 10 time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plating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the pathogen from artificially infested soilless medium, and, to a lesser extent, from naturally infected plants. PCR with LPV3 primers can be a useful tool for detecting P. cinnamomi from soilless media and plant tissues at ornamental nurseries, whereas the LPV2 primers can be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is species from pure culture. Applications of these assays for detection of P. cinnamomi in other environments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2.
根结线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概述了根结线虫的发生分布和传统分类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同工酶电泳技术、DNA重组技术、PCR技术)在根结线虫种和生理小种鉴定中的运用及其防治,并对生物防治及抗根结线虫育种、转基因工程在植物线虫学研究领域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3.
引起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萎蔫短小杆菌新致病变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在内蒙古临河市新发现了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从病斑所分离的1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确系该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观察、表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数值分析、血清学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进行了鉴定,并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15个标准菌株进行了比较。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不规则短杆状,有一根鞭毛、亚极生或侧生,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化学成分和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认为应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的萎蔫短小杆菌(Cur. flaccumfaciens),数值分析也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据血清学反应结果及其对短小杆菌属的其它植物寄主的致病情况,认为该病原菌应是萎蔫短小杆菌种下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定名为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 Chen et al.,2000(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李RAPD的优化反应体系及其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乔玉山  章镇  房经贵  郭洪 《果树学报》2003,20(6):445-449
以5'-GACCGCTTGT-3'为随机引物,以奉化李(Prunussalicinacv.Fenghuali)为试材,对中国李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5μL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或用量分别是:1.0U、2.5mmol/L、20ng、40ng和0.2mmol/L。利用该优化反应体系,用10个随机引物,构建了5个中国李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并以共有谱带率对这些品种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5个中国李品种的共有谱带率平均为33.2%,变异幅度为20.1%~44.9%。  相似文献   
105.
有效碳数法研究及其在农药气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所含有的有效碳数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给出了20类结构化合物及其所含有有效碳数的关系,并对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十分接近,利用有效碳数法可以设计农药分析实验方案和无标样的情况下测定农药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6.
非自然越夏区小麦白粉病模拟鉴定病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0~1995年根据陕西省关中麦区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特点,人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在非自然越夏区杨陵(省农科院试验地)成功地建立起白粉病菌可周年存活,且秋、春季均能充分诱发感染的混合菌系病圃,宜对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抗白粉病鉴定。利用该病圃已对陕西省1000余份小麦品种(系)及部分国内外抗源亲本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和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107.
菜豆象检验鉴定及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菜豆象的生物学特性、适生性及检验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菜豆象在北纬41°~44°地域,每年可发生4代,论证了菜豆象在延边地区的适生能力;采用了5种除害处理方法进行灭虫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8.
赵静  单雪松 《家畜生态》2004,25(4):177-178,182
AFLP是一种新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它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的优点,具有RFLP的稳定性和PCR的高效性,被称为“最有威力的分子遗传标记”或“下一代分子标记”。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综述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这种遗传标记的原理、技术特点、技术发展及其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探讨了采用差量法测定猪对豆粕氨基酸(AA)的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可行性.试验测得豆粕在16%、10%日粮蛋白水平上的表观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81.84%、78.59%,以差量法求得真消化率为87.87%.研究结果表明,差量法可以作为测定猪氨基酸真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0.
二化螟在茭白上的钻蛀行为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二化螟在茭白植株上的转移、钻蛀和产卵行为以及取食选择性,并根据其行为特性,制订合理的药剂喷施方法.结果表明,二化螟90%以上的卵产在茭白的叶片上,其余部分产在叶鞘上.产卵的主要叶位是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超过50%的卵块集中在叶片距叶枕0~60cm的部位.幼虫孵化后,蚁螟蛀入的部位一般在叶枕以下的叶鞘内侧,多集中于倒四、倒五叶鞘.2龄后开始钻蛀内侧叶鞘,并蛀入茭白茎的内芯,二化螟幼虫在茭白植株上通常从叶片转移到叶鞘进行钻蛀危害.幼虫嗜食茭白茎部,其次为茭白果肉和叶鞘,对叶片几乎不取食.使用叶鞘喷施杀虫可达到对茭白进行全株喷雾同样的防治效果,并可节省40%~50%的用药量,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