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5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广西节瓜种质资源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观察27份节瓜种质资源,并对参试材料的成熟期、丰产性、瓜形、抗病性和单瓜重等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桂优l号毛节瓜等6份优良节瓜种质材料及新育成的品种。  相似文献   
62.
从柽柳(Tamarix hispida)中克隆到了一个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Prx)家族基因(ThPrx1).为了研究ThPrxl的抗逆功能,将ThPrx1基因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YES2中,转化到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获得重组酵母,并用转空pYES...  相似文献   
63.
利用PCR技术从柽柳cDNA文库中克隆出ThZFL目的基因序列,连接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经检验后提取质粒,用BamH I和EcoR I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pMD18-T-ThZFL载体和pG-BKT7-BD空载体,并将酶切产物胶回收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过夜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  相似文献   
64.
冬瓜种子千粒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瓜组合B214(小籽粒)×B227(大籽粒)的6世代群体(P1、P2、F1、B1、B2及F2)种子千粒重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冬瓜组合B214×B227种子千粒重性状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要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不存在杂种优势.主基因+多基因在B1、B2及F2群体的遗传率分别为68.82%、75.70%和76.29%.因此,可通过选择较高千粒重的材料为亲本,利用加性效应对冬瓜种子千粒重性状进行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65.
以黄瓜、萝卜和番茄种子为受体材料,采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研究葫芦瓜叶水浸液的化感作用影响,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 g/L、50 g/L、90 g/L葫芦瓜叶水浸液对黄瓜、萝卜种子萌发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受体材料发芽率均比对照低;对番茄种子萌发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对黄瓜幼苗株高和鲜重都表现抑制作用,对萝卜和番茄幼苗株高和鲜重则表现为,在浓度90 g/L时为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 g/L、50 g/L时为促进作用;对黄瓜和萝卜幼苗的根长都表现抑制作用,对番茄幼苗的根长在浓度为10 g/L时表现促进作用,在浓度为50 g/L、90 g/L时表现抑制作用。因此,在蔬菜栽培制度中,葫芦瓜可与番茄和萝卜进行合理的轮作与间套作,但不适宜与黄瓜进行轮作或间套作。  相似文献   
66.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2016,25(5):202-213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形态特征特性等。考证表明,古代首先阐明了我国苜蓿的来源和栽培区域,其次是阐明了从西域引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并对根、枝条、叶和果等苜蓿形态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记载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于大宛和罽宾,这是我国对苜蓿栽培史的世界性贡献。汉代至唐宋西北地区种植苜蓿已颇为广泛,到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苜蓿的根、枝条、叶和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科学系统研究,特别是苜蓿花色的研究为确定我国古代栽培苜蓿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明确指出,苜蓿“紫花时,大益马”。明代的朱橚《救荒本草》、王象晋《群芳谱》和清代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等专著都记载了苜蓿开紫花,唯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是苜蓿开黄花。后人研究表明,前者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代引入的苜蓿即此),后者为南苜蓿(M. hispida),而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的另一种开黄花的野苜蓿应该是黄花苜蓿(M. falcata)。通过本研究,可揭示我国古代对苜蓿特性的认识过程,对今天我们更好地认识苜蓿、利用苜蓿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7.
几种外源激素对刺槐和红花槐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几种外源激素处理对刺槐和红花槐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刺槐两个无性系及红花槐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6-BA)、吲哚丁酸(IBA)、吲哚乙酸(IAA)4种外源激素对刺槐和红花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起始萌发时间、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 mg/L-50 mg/L时,随着浓度的增大,GA、6-BA和IBA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逐渐增大,而IAA处理的种子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为40 mg/L时,IA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大。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3种材料都表现出起始萌发时间缩短,萌发时间延长。红花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低,低浓度的激素处理对红花槐种子的萌发效果不明显,有些低浓度激素还会有抑制作用,但高浓度的激素可以明显加快红花槐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68.
榕小蜂传粉行为对榕树种子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对叶榕Ficus hispida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不同运载花粉过程对寄主榕果和自身后代的繁殖都有影响。对叶榕传粉榕小蜂主动地为对叶榕传粉,在雌株上的榕果内,雌花受精发育成种子,没有榕小蜂寄生繁衍;在雄株上的榕果里则只榕小蜂而没有种子。从雄花期榕果内出来的传粉榕小蜂雌蜂,飞到其它雌树上寻找雌花期的榕果传粉,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810.38±235.13)粒,平均种子形成率是0.41%。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1 124.05 ±281.41)粒,平均种子形成率是0.56%。飞行运载花粉的代价为直接减少了传粉榕小蜂给榕果传粉产生种子的数量。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并且不让雌蜂携带花粉,榕果在8~12 d全部掉落,产生的种子数是0个,种子形成率0。用在雄株周围飞翔的小蜂进行放蜂,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1 012.20 ±271.97)粒,平均种子形成率为0.50%。  相似文献   
69.
在建立1958—2008年塔里木河下游英苏地区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 Willd.)年表的基础上,将STD和RES年表的年轮宽度指数与英苏监测断面的浅层地下水埋深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年轮宽度指数与3月至6月份浅层地下水埋深负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917(P〈0.01);利用逐步回归分析,重建了塔里木河下游英苏1958—2006年3月至6月份浅层地下水埋深,并用逐一剔除检验法进行了方程稳定性检验,统计检验参数表明估计序列与实测序列较为相近,交叉检验单相关系数达0.945(P〈0.01),残差缩减值RE为0.393,乘积平均值丁为5.258,符号检验超过95%的置信度,说明重建方程稳定可信;对重建序列趋势分析表明,1958—2000年,英苏浅层地下水埋深序列呈波段增加的趋势,在2000年生态输水后有明显变浅趋势,且浅层地下水埋深最浅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埋深最深时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滑动t检验分析表明,3月至6月份英苏浅层地下水埋深在1963年和1973年前后发生了由浅变深的突变,而2001年则是区域浅层地下水埋深由深变浅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其苗期相对电导率、疫病、病毒病、叶片萎蔫指数、发芽率及胚根生长速度测定的实验方法对35份节瓜自交系材料的耐热性鉴定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叶片萎蔫指数、苗期相对电导率、发芽率以及胚根生长速度、45℃处理存活率可以综合评价节瓜的耐热性,并且利用这几个指标评价了35份材料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