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57篇
林业   4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13篇
  54篇
综合类   875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61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选用5只舍饲成年波尔山羊连续进行3昼夜行为习性观测,结果表明:试验羊昼夜采食222.4±34.2 min,反刍456.2±40.3 min,卧息480.9±25.0 min,自由活动220.5±38.8min,其它行为60.0±6.4min,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2.1:1.0。反刍、卧息多发生在夜间(P<0.01),采食多发生在白天(P<0.01),白天与黑夜排粪、排尿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2.
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牧草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内蒙古荒漠草原26种优势牧草的常规养分含量、纤维组成、两极离体消化率,分析了不同牧草对放牧内蒙古白绒山羊的营养价值,同时应用随意采食量、静能估测模型计算了荒漠草原优势牧草的分级指数(GI值),对牧草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用营养成分和消化率指标评定,紫花苜蓿和五星蒿的营养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间锦鸡儿、圆头藜,最次为驼绒藜;(2)紫花苜蓿、五星蒿、中间锦鸡儿、圆头藜、碱蓬、全叶马兰、蒺藜草、沙打旺、阿尔泰狗娃花9种牧草GI值较高,牛枝子、甘草、猪毛蒿、松叶猪毛菜、软毛虫实、小针茅居中,灰绿藜、冷蒿、中亚狼尾草、针茅、无芒隐子草、西藏锦鸡儿、驼绒藜、黑沙蒿、刺叶柄棘豆、芨芨草、差巴嘎蒿11种牧草的GI值较低。  相似文献   
73.
在重庆市万州区研制、改造楼式羊舍,推广退耕还林地种草和舍养羊综合技术.并测定羊舍的小气候环境,舍养羊的草料消耗量、粪污排放量,比较研究山羊舍养羊与放牧饲养的生长、繁殖、疫病、养殖效益和对生态的影响,为三峡库区等地推广示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4.
通过采用测定200只壶天山羊的体尺体重,统计66胎产仔情况、屠宰6只成年羊,将8只成年杂交羊(壶天羊×马头羊)和50只成年壶天羊作对比等办法,从而真实系统地总结了该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对以"七化四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羊→沼→稻(菜或草)"生产模式和"企业 农户"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75.
山羊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2003年广西部分地区山羊群发生的疑似山羊痘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的研究。取疑似山羊痘病羊的皮肤丘疹、水泡或脓泡组织的病毒悬液,接种初生羔羊睾丸细胞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病毒能与山羊痘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在感染的细胞浆内发出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病毒悬液接种乳鼠、小鼠、豚鼠、兔子都未发病,而接种3月龄山羊则出现典型的山羊痘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未见出现痘斑,连传3代,均无异常变化。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可以看到在细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150nm~300nm大小,卵圆形、砖形,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利用一对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5株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与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4%。与国外其它毒株的同源性为99.6%和98、8%~99.4%。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山羊痘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与资料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P32基因与疫苗毒和国外毒株之间同源性非常高。将该毒株命名为山羊痘病毒LiuJiang/2003株。  相似文献   
76.
对山羊胚胎大脑皮质形成及其神经元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羊胚胎不同类型大脑皮质的皮质板形成时间顺序为旧皮质、新皮质→海马皮质,与种系发生规律相反,提示神经系统内部结构的形成并非完全符合种系进化,而与动物个体组织结构自身的发展相关。不同类型大脑皮质皮质板的分化顺序为古皮质→旧皮质→新皮质,与种系发生的顺序相符。(2)山羊胚胎海马皮质锥体细胞的发育较早,按由深到浅的次序发育,而海马皮质中的非锥体细胞于第19周开始发育。梨状叶皮质锥体细胞发育的较早,最先出现在深层,颗粒层第18周出现。大脑新皮质各层神经元发育顺序依次为:内锥体层→外锥体层、多形层→内颗粒层→外颗粒层。各种类型皮质的神经元在出生前都未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77.
影响山羊胚胎冷冻效果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浓度为1.5 mol/L的乙二醇(EG),1.5 mol/L 1,2-丙二醇(PROH)和1.5 mol/L甘油为冷冻保护液对山羊胚胎进行常规冷冻保存,结果三者对山羊胚胎的冷冻保护效果无显著差异,其中以1.5 mol/L EG的冷冻保护效果为佳。以EFS40为玻璃化液对山羊胚胎进行细管法和OPS法玻璃化冷冻,其结果与常规冷冻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常规冷冻法、玻璃化细管法和OPS法均可用于山羊胚胎的冷冻保存。采用25℃和37℃水浴对常规冷冻和玻璃化冷冻后的山羊胚胎进行解冻,从解冻后的发育效果看,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但37℃水浴解冻后的胚胎发育效果略好于25℃。还比较了玻璃化液EFS40中添加FCS和BSA后与不添加其他成分的EFS40对胚胎冷冻保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BSA的EFS40的冷冻保护效果显著地高于不添加其他成分的EFS40,但与添加FCS的EFS40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8.
激素对波尔山羊超排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波尔山羊为研究对象,研究激素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SH剂量对供体超排效果有显著影响,随FSH剂量的增加,育成羊的黄体数极显著增多,经产羊的可用胚数显著增加;国产和进口激素对超排效果影响不显著(P>0.05),国产激素完全可以代替进口激素用于波尔山羊的超排;供体发情配种时用LHRH-A3促排的效果比LH、hCG好。  相似文献   
79.
不同营养水平补饲对湘东黑山羊肥育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0只3~4月龄的湘东黑山羊羔羊,研究3种不同营养水平补饲对肥育羔羊日增重、经济效益的影响。分别在冬、春两个季节进行为期2个月的补饲。试验按完全随机单因子设计,每个季节设4个处理,即3个精料补饲组与1个对照组,每个处理10头湘东黑山羊。参考NRC(1981)的山羊饲养标准设计补充饲料配方,每个季节的3个补饲试验组饲粮的精粗比分别按30∶70、40∶60、50∶50确定,平均补饲量依次按100、200、300g/(d.只)。结果表明冬季补饲试验1、2、3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2.75、80.00和85.92g,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2.06%、81.12%、94.52%,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春季补饲试验1、2、3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85.33、93.50和100.83g,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8.00%、51.22%、63.08%,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从季节对补饲效果来看,冬季的高精料补饲与低精料补饲(精粗比=30∶70)差异显著;春季的精料补饲量对增重影响不大。冬季补饲以精粗料比40∶60为好,春季以30∶70为好。冬季补饲使试验1、2、3组比对照组增加利润分别为5.14、9.23、4.49元/只;春季补饲使试验1、2、3组比对照组增加利润分别为8.97、5.98、2.35元/只。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补饲量是,冬季187.5g/d,春季154.1g/d。  相似文献   
80.
The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content of grazing sheep and goat milk fat, throughout their lactation period, was examined. Six sheep and six goat representative farms were selected at random and milk samples were taken at monthly intervals for fatty acids profile determination. Sheep and goat nutrition was based on natural grazing and on supplementary feeding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From April onwards, grazing native pastures was the only source of feed for sheep and goats. The University farm whose sheep are kept indoors all year round without any grazing, was also used as reference. Fifteen individual milk samples were also taken in April from a sheep and goat farm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see the variability of CLA inside the fa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he CLA content of grazing sheep and goat milk fa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pril–May (early growth stage of grass) and then declined while that of indoors kept sheep was more or less consta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b. the isomers cis-9, trans-11 and trans-10, cis-12 of CLA were found in grazing sheep milk fat, while in indoors kept sheep and goats' milk fat only the cis-9, trans-11 isomer was found, c. the CLA content of sheep milk fa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goats, 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heep milk fat and CLA content was found and e. there wa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milk fat CLA content between sheep and goat farms and inside the fa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