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57篇
林业   4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13篇
  54篇
综合类   875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61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01.
加工条件对再制干酪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加工条件对再制干酪功能特性的影响,用不同加热温度(80 ℃、95℃)、剪切速度(600 r/min、1200 r/min)和冷却方法(冰水冷却、自然冷却)制作了4种再制干酪样品,并分别测定了样品的融化功能特性(融化性)和非融化功能特性(硬度、凝聚性、粘着性).结果表明,加热温度、搅拌速度的提高和冷却速度的降低明显降低了再制千酪的融化性(P<0.05);剪切速度的升高使再制干酪的硬度显著提高(P<0.05);加热温度的升高降低了再制干酪的凝聚性(P<0.05);而加工条件对再制干酪粘着性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调查中国热带、亚热带主要山羊品种的遗传资源现状,应用14对微卫星引物,检测了隆林山羊和雷州山羊不同分布地区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隆林山羊(柳州)、隆林山羊(百棚)、雷州山羊(徐闻)、雷州山羊(海南)各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45、0.600、0.483、0.518;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281、0.421、0.121、0.157;平均等位基因数(k)分别为5.17、4.93、4.64、4.5,3组数据综合说明两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相对匮乏,群体遗传变异较低;NJ法聚类显示,隆林山羊两个群体聚为一类,再与雷州山羊(徐闻)聚在一起,最后为雷州山羊(海南),这与两个品种的来源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中国热带、亚热带山羊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3.
对海南黑山羊及其与萨能奶山羊F1 代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呼吸、体温、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谷草转氨酶等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海南黑山羊公羊、海南黑山羊母羊、F1 黑色母羊、F1 白色母羊在海南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表现良好。测定结果还能为海南黑山羊的饲养管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血液学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4.
In vivo matured oocytes collected by laparoscopic follicular aspiration (LFA) from hormone treated female goats were used as recipient ooplasts for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Japanese native (Shiba) goats were used as donor females and some donor females were used repeatedly (two or three times) at intervals of a few months. To induce synchronization of estrus, a sponge containing 0.5 g of progesterone was inserted into the vagina of each goat for 14 days. These animals were also treated with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in a series of 8 injections over 4 days. The first FSH injection was administered on the morning of day 9 of sponge insertion. On the morning of day 13, 50 µg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 was injected into each animal. Twenty‐nine hours after GnRH injection, LFA was performed. After removal of cumulus cells, collected oocytes with the first polar body were selected and enucleated for nuclear transfer. Anterior pituitary cells isolated from an adult male Shiba goat were transfected with a DNA fragment containing the enhanced green flourescent protein gene and the puromycin resistance gene. A single donor cell was inserted into the perivitelline space of each enucleated oocyte and fusion was induced with one electric pulse of 20 V for 10 µs. The SCNT goat eggs were cultured in 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at 38.5°C in 5% CO2, 5% O2, 90% N2 for 9 days. By LFA, 396 oocyt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total of 30 females. After removal of cumulus cells, 64% of them extruded the first polar body. The percentage of SCNT goat eggs produced using in vivo matured oocytes which developed to the blastocyst stage (20–2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produced with in vitro matured oocytes (3–8%).  相似文献   
105.
旨在研究WNT4的一个可变剪接体(WNT4-β)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4~6月龄健康母羊20只,采集双侧卵巢,体外分离卵泡颗粒细胞进行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WNT4-β的表达位置;在山羊颗粒细胞中过表达或干扰WNT4-β后,利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WNT4-β和WNT信号通路中关键标记因子ROA1、RHOA及颗粒细胞增殖标记基因cyclin-D2、CDK4的表达变化;CCK-8技术检测颗粒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ELISA分析颗粒细胞中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WNT4-β只在山羊卵泡颗粒细胞中表达,在卵母细胞不表达;过表达WNT4-β后,WNT4-β和颗粒细胞增殖因子cyclin-D2、CDK4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WNT信号通路标记因子ROA1、RHOA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干扰WNT4-β后,WNT4-β、cyclin-D2、CDK4、ROA1和RHOA 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WNT4-β、cyclin-D2、CDK4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CCK-8结果显示,过表达WNT4-β促进颗粒细胞增殖(P<0.05);ELISA结果显示,过表达WNT4-β后,颗粒细胞中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显著增加(P<0.05),孕酮(progesterone,P4)水平升高但不显著(P>0.05);干扰WNT4-β后则结果相反,颗粒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E2和P4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WNT4可变剪接体WNT4-β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促进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及类固醇激素分泌,本研究为解析WNT4调控山羊颗粒细胞增殖的潜在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6.
旨在克隆山羊SRSF10基因序列,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过表达和干扰手段阐明SRSF10对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简州大耳羊(Capra hircus)为试验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SRSF10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研究其在成脂诱导分化不同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转染pcDNA3.1-SRSF10过表达载体和SRSF10-siRNA至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和Bodipy染色法从形态学上明确其对脂滴积聚的影响; 通过q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获得山羊SRSF10基因序列为1 026 bp,其中CDS区552 bp,共编码183个氨基酸; SRSF10在诱导分化96 h的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量最高; 过表达和干扰山羊SRSF10分别促进和抑制了肌内脂肪细胞中的脂滴积聚; 过表达后基因SREBP1、PPARγC/EBPα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 < 0.01),干扰后分化标志基因SREBP1、PPARγC/EBPα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 < 0.01)。结果表明,山羊SRSF10是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作用因子,并且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调节SREBP1、PPARγC/EBPα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7.
为进一步探索波形蛋白(vimentin)调控绒山羊绒毛生长的作用机制,以内蒙古遗传种子资源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中的毛囊组织为材料,利用PCR技术和酵母双杂交技术对根据GenBank中山羊的vimentin蛋白序列,运用蛋白质互作在线软件预测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采集免疫共沉淀数据筛选出肌动蛋白(ACTB)和vimentin进行基因引物设计、克隆、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和蛋白互作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绒山羊vimentin基因CDS区序列的长度为1 401 bp, ACTB基因CDS区序列的长度为1 128 bp;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试验组共转化pGBKT7-vimentin与pGADT7-ACTB的Y2HGold菌株在二缺板SD/-Trp/-Leu/X-α-GaL/AbA培养基和四缺板SD/-Trp/-Leu/-His/-Ade/X-α-GaL/Ab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出淡蓝色菌落,而在对照组共转化pGBKT7空质粒与pGADT7-ACTB重组质粒的二缺板SD/-Trp/-Leu/X-α-GaL/AbA培养基上长出白色菌落,表明共转化的pGBKT7-vimentin与pGADT-ACTB重组质粒的下游报告基因Lac被激活,共转化pGBKT7空质粒与pGADT7-ACTB重组质粒的下游报告基因Lac未被激活。提示:vimentin与ACTB两种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催乳素(PRL)对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体外生长及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机械法结合切割法分离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初级毛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5、10、50、100 ng/mL催乳素进行体外培养,每组24根,共培养5 d,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拍照,统计其生长长度、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筛选出最适催乳素处理浓度。然后将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分别分为初级毛囊对照组(PF-K)、初级毛囊试验组(PF-PRL)、次级毛囊对照组(SF-K)、次级毛囊试验组(SF-PRL),每组24根,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培养,试验组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催乳素,培养5 d,每天观察毛囊的形态并拍照,同时测量各组毛囊的生长长度。【结果】 10 ng/mL催乳素组毛囊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最终生长长度和存活率均最高,因此,后续试验选择10 ng/mL催乳素处理毛囊。试验组和对照组初/次级毛囊的毛干与根鞘部位同时伸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总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PF-K组除第1天与第0天差异不显著外,1~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PF-PRL组0~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SF-K组毛囊第5天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4 d (P<0.05);SF-PRL组第4、5天毛囊的总长度均显著高于0~3 d (P<0.05),第3天毛囊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2 d (P<0.05)。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结论】 10 ng/mL催乳素是体外促进毛囊生长的最适浓度,10 ng/mL催乳素对体外培养的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确定内蒙古某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部分引进羔羊发病死亡的原因,为该场加强重点疫病免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羊只进行病理解剖学观察,无菌采集肺脏病变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无菌采集发病羊只的血液制备血清,采用高敏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的山羊痘病毒抗体;无菌采集发病羊只的肺组织、鼻拭子、眼拭子,利用PCR技术检测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对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剖检可见病羊口腔、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有圆形疹痘;肺部明显水肿,表面存在红色疹痘,切开后呈不透明、灰白色胶冻样;瘤胃、网胃、瓣胃、皱胃黏膜均出现疹痘。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肺泡红色深染,间质变宽,腔内存在脱落的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并化生为腺泡样状;支气管腔内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发病山羊血清经高敏荧光技术检测,判定为山羊痘病毒抗体阳性。采集肺组织(GTPV-YP1)、鼻拭子(GTPV-YP2)、眼拭子(GTPV-YP3)样品各1份,3份样品经P32基因PCR检测均获得983 bp的扩增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GTPV-YP1、GTPV-YP2样品P32基因序列与山羊痘病毒中国分离株KC951854.1、Oman分离株 MN072621.1 P32基因的同源性为100%,GTPV-YP3与山羊痘病毒中国分离株EF514892.1、HM572329.1、JN596275.1、MG817382.1的同源性为99.0%。结论 经病理解剖学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测以及病原PCR鉴定,确定引起该场引进奶山羊羔羊发病的原因为山羊痘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明内蒙古4种家畜乳的硒含量水平。[方法] 从内蒙古东北部到西部8个旗县采集双峰驼、蒙古马、萨能山羊和荷斯坦牛4种家畜代表性混合乳样48份,涉及188头(只/匹)动物个体乳样。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乳硒含量,并对乳硒含量的地区和畜种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4种家畜乳硒含量存在地区差异:阿拉善左旗双峰驼乳硒含量[(5.96±0.41)μg/kg]约为鄂温克族自治旗双峰驼乳硒含量[(2.89±0.12)μg/kg]的2倍;呼和浩特市荷斯坦牛乳硒含量[(8.74±0.22)μg/kg]约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荷斯坦牛乳硒含量[(2.26±0.41)μg/kg]的3.8倍;正蓝旗蒙古马乳硒含量[(6.65±0.57)μg/kg]约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蒙古马乳硒含量[(1.02±0.42)μg/kg]的6.5倍;同在西部区,杭锦旗萨能山羊乳硒含量为[(8.95±1.32)μg/kg],略高于五原县萨能山羊乳硒含量[(6.28±0.80)μg/kg],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家畜种类不同乳中硒含量也存在差异:双峰驼、萨能山羊和荷斯坦牛的乳硒含量整体高于蒙古马;萨能山羊乳硒含量显著(P<0.05)高于蒙古马乳。4种家畜乳硒含量数据都较为离散,提示乳中硒含量不仅存在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还可能存在局部地质丰度效应,也可能与外来饲草料和舔砖等有关。[结论] 内蒙古家畜乳硒含量整体较低,并存在东北部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富硒饲养是内蒙古地区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高品质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