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4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310篇
林业   388篇
农学   414篇
基础科学   92篇
  751篇
综合类   1292篇
农作物   125篇
水产渔业   365篇
畜牧兽医   615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86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2006年2月18~23日位于祁连山南麓天峻县的生格乡地区,先后有20多只岩羊突然死亡。通过对捕获岩羊的临床检查、栖息地调查和对其周围牧户的访问结果表明:岩羊在短时间大量死亡是多种病原体和作为应激源气候因子(大雪、大风和强烈的太阳光直接照射和雪地反射)的联合作用导致岩羊患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失明而从悬崖处摔死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加剧了本病的发生、流行和患病动物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2.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述评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23  
导致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因子很多,主要有气候、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等。在气候因素中以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为主,短期内气候的变化不会成为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与草地退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野生动物因素中主要以植食性小哺乳动物的影响为主,其危害程度取决于其种群数量的高低,同时大型野生草食动物对草地退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类活动因素中主要以家畜过度放牧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家畜放牧强度的高低直接决定草地的退化程度;草地退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导致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最主要的因子是过度放牧和植食性小哺乳动物种群爆发。针对退化的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3.
气候变化对陇东冬小麦生态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残塬"董志塬"的变暖及冬小麦生态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董志塬"近35 a来年平均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5℃,增温表现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同时上升,且冬春季增温速度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增温最平缓;增温对冬小麦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生育期(线性趋势0.91 d/a)、越冬期(线性趋势0.85 d/a)显著缩短,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返青期以0.57 d/a的线性趋势提前,拔节期以0.42 d/a的线性趋势提前,成熟期以0.48 d/a的线性趋势提前),而春季各发育期间间隔日数并未出现缩短的趋势.认为气候变暖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气候变暖,尤其冬春气温显著升高将导致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增大,春旱加剧,不利于春季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前,能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4.
采用气候模式BCC-T63与作物模式WOFOST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100 a(2000~210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发育和产量变化趋势.主要的粮食作物选取东北区域的玉米、华北区域的冬小麦和南方区域的双季稻.东北区域为东经120°~135°,北纬40°~50°,主要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为研究对象;华北区域为东经111°~123°,北纬35°~41°,主要包括京、晋、冀和鲁等地;南方区域为东经109°~120°,北纬25°~30°,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等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会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8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4 d,产量也会相应地下降,中热玉米平均减产3.3%,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7%;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育期平均缩短8.4 d;产量平均减产10.1%;南方早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晚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4 d,早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1.9%~-9.5%,平均减产3.6%,晚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2.2%~-7.3%,平均减产2.8%.  相似文献   
125.
利用春播两年生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的生长高度和速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千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的相关关系;根据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光合产量和温度及降水订正模型,计算紫花苜蓿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春播当年的开花~枯黄,第二年的显蕾~开花期的生长高度增长量达最大,生长速率在萌芽~分枝、显蕾~开花期达最大;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在分枝~显蕾期同时达到最大值;水分是陇东紫花苜蓿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目前在中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尚有较大的气候生产潜力有待利用.  相似文献   
126.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本文选取了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1951-2000年逐日气温和逐日降水量资料。用趋势法和百分位阈值法分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年最低温度、年最高温度和极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各分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2℃/10a),1986年后气温明显升高,柴达木盆地和北疆升温较大。近50a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变化和趋势分布,降水变化有增加的趋势(3.2mm/10a),其中北疆降水增加最多。(2)西北干旱区近40a年极端最低温度的天数有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温度天数的减少率为7-8天/40a。而极端年最高温度的天数略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率为0.5天/40a左右。年最高温度略有减少趋势,平均变率为-0.5℃/40a,年最低温度也有增加趋势,平均变率为1.0℃/40a。西北干旱区近40a极端降水的天数增加了2天/40a。(3)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降水量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对农业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7.
基于气温、降水变化的南疆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近年来新疆气候尤其是南疆气候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采用南疆10个站点1955~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南疆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了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在这45年里南疆气候已呈现出较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28.
Epidemics of Peronospora parasitica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air moistur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factors. Because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radish plant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it may be possible to influence epidemics by altering the greenhouse climat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epidemics of P. parasitica can be modelled by the effect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the greenhouse. Such a model could then be used to analyse greenhouse climate control strategies with regard to managing downy mildew. Five radish crops were grown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with set-points for heating and ventilation intended to obtain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diseas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growing cycle. Subsequent to this first phase, unfavourable conditions were set until harvest. Disease incidence was measured once a week until the radishes reached marketable size. In addi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growth chambers in which inoculated plants were subjected to air temperatures between 8 and 27°C, and disease incidence and sporulation intensity were measured. Data from these two experiments were then used to estimate model parameters. In this model, the interac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T) and water vapour saturation deficit (SD) were adequately described by a multiplicative relationship. The simulated epidemics by the fitted model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observed epidemics (r = 0.91, R 2 = 0.83, n = 29). Parameter estimates indicated that T of ca. 20°C and SD < 0.03 hPa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rate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that the rate was zero when SD > 2.0 hPa. Both experimental data and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epidemics of P. parasitica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managing the greenhouse climate.  相似文献   
129.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1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近40a来气候的交化及其对牧草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受气候暖干化,以及超载过牧、草地鼠虫害、滥挖乱垦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内牧草产量下降,牧草群体结构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琉,草场退化现象B趋严重。  相似文献   
130.
内蒙古近45a蒸发量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内蒙古境内35个气象站1960~2004年逐日蒸发皿蒸发量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森林区、草甸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荒漠化草原区、草原化荒漠区和典型荒漠区6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域蒸发量的气候变化,揭示了不同生态类型区蒸发量的特征值及蒸发量年内、年际变化规律,推断得出内蒙古不同生态类型区域今后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