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9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526篇
林业   865篇
农学   380篇
基础科学   246篇
  905篇
综合类   2391篇
农作物   176篇
水产渔业   599篇
畜牧兽医   497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47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以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核密度估算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游客的游憩行为与环境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游客在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园中游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老年游客偏好在林下空间及主要景观节点处,以舒缓的游憩方式进行游憩;中青年游客的游憩目的以游览观光为主,偏好在滨水空间及景观视线良好处进行...  相似文献   
172.
李华  毕如田  乔显亮 《土壤》2007,39(4):646-651
以山西省永济市耕地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整理土壤环境质量样点数据,运用GIS技术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获得了永济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土壤面源污染水、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个样点中有3个为无污染,11个为轻度污染,4个为中度污染.点源污染土壤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污染物为F、Cl、Pb、Cd、As及DDT.蔬菜地样点综合评价表明:大部分蔬菜生产符合绿色食品种植要求(NY/T391-2000)和无公害食品蔬菜地种植要求(NY5010-2001);在不符合要求的样点中,超标物主要是Cd、Pb、Hg、As及DDT.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与修复决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3.
农田长期生态过程的长期试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波  朱兆良  牛栋 《土壤》2007,39(6):849-854
长期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国际上重要农业长期试验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了农业长期试验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国内农业长期试验网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农业长期试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长期农业生态和环境过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长期试验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平台.国内建立了两个主要的农业长期试验网络,重点开展了水分和养分的长期试验.目前农业长期试验网络需要在区域尺度上加强农业、环境和生物科学的交叉研究;扩展试验地面积,完善试验设计;完善分析测试方法和样品、数据的保存系统.国家需要制定和实施稳定农业长期试验研究的管理和经费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4.
BACKGROUND: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herbicide use during the specific observation periods in the Wheat Self-sufficiency Project in Iran from 1994 to 2004 and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 herbicide risk, area and yield in this context. A risk index,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quotient (EIQ),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EIs) of herbicides applied to wheat agroecosystems. RESUL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overall risk posed by the herbicides applied to wheat agroecosystem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s evidenced by a 71% increase in herbicide usage (weight of pesticide applied) and a 62.2% increase in EI rating, in spite of an 8.2% decrease in overall EIQ rating and an 89.2% decrease in mean application rate. Furthermore, a 0.57% increase in the area and a 23.6% and 22.7% increase in irrigated and rainfed yields,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EIQ(FUR) of two herbicides, dichlorprop-P/mecoprop-P/MCPA and difenzoqua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herbicides, and they could be qualified as high-risk herbicides. CONCLUSION: As a whole, an increase in herbicide usage (weight of pesticide applied)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herbicide environmental impact boost. However, this increase has not led to a similar increase in wheat yield,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in part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igh herbicide consumption in wheat fields and subsequent threat to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agro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75.
BACKGROUND: There is concern that pesticide residues on the external surfaces of sprayers could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f they are washed off, yet there is a need to remove these residues for health reas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pesticide residues contained in washings from cleaning discrete parts of a sprayer and to assess their likely environmental impact. RESULTS: The boom/rear of the sprayer and the spray tank accounted for 80% of the total pesticide load in the washings.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from sprayer washings were lower than predictions from the FOCUS surface water model for pesticides used under normal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although for tebuconazole this difference was smaller than for the other compounds investigated. The field area over which the residues may need to be uniformly deposited to avoid overdosing during infield cleaning was typically less than 0.5 m(2), with a maximum value of 4 m(2). CONCLUSIONS: It is unlikely that infield cleaning will lead to overdosing. External residues are not insignificant, so any advers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mitigated.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e cleaning in the field away from surface waters and other sensitive areas, and cleaning machines over bunded areas or similar.  相似文献   
176.
陈子蔚  齐孟文 《核农学报》2007,21(6):637-640
铬(Cr)污染的迁移和环境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形态。在环境中,如果移动性及毒性较大的Cr(Ⅵ)能被还原为移动性及毒性较小的Cr(Ⅲ),并且还原速率大于污染速率,那么对铬污染的自然生态修复治理是可行的。铬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存在着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致使同位素比率发生移动,移动的大小和反应进程有关,服从Reyleigh关系方程。因此,利用同位素测定可以确定Cr(Ⅵ)的归宿,用于铬(Cr)污染自然修复的监测。本文就环境铬污染自然生态修复中,应用同位素原位分析法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分析过程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7.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借助物质流分析中"输入=输出+盈余"的物质守恒原理,以氮素养分为介质建立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然后用2004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查询获取的参数,估算中国不同地区的氮养分输入输出以及养分盈余并分析养分产生的环境效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农田生态系统通过挥发、反硝化、植株蒸腾、淋溶径流和侵蚀等途径损失的氮为1132.8万t,盈余在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氮为1301.2万t;通过损失途径进入环境中的氮养分和盈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单位面积耕地氮养分负荷高风险地区均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优化化学氮肥用量,有机氮肥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是降低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污染潜势的最基本措施,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种植结构和推广农田精准化施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8.
武耀星      张梅    杨勇    吕泽民  张秀卿  王亮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129-134
桂花是我国特有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于园林绿化、饮食和药用,桂花的栽培品种在城乡园林景观中较为多见,但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生境恶化,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减少。该文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对桂花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可探究气候变化下该物种的生境变迁,并了解其地理分布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为桂花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根据影响桂花适生区分布的31个环境因子和当前桂花生境的368个自然分布点,对当前和未来(2050年、2070年)桂花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用刀切法检验来评估气候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在当前环境条件下,桂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3°N以南的地区,总潜在分布区面积约224.23×104 km2;2)干燥季节的月降水量、潮湿的频率、干旱季节的平均温度是影响桂花生境的主导环境因子;3)随着未来气候的改变,桂花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偏东高纬度地区发生迁移,西南地区潜在分布区减少,建议该地区的桂花居群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79.
2022年总目录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关注度提升,植物碳汇研究愈发得以重视,其中陆生灌丛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滇中地区不同样地的69个样方中12个主要灌丛生态系统生物量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分配格局、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丛的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UGB)和根冠比(R/S)分别介于1.13~2.03、0.62~1.49 t/hm2和0.38~0.84。群落和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拟合斜率为异速分配生长关系,植被的根冠比数值较其他植被类型更小。灌丛碳密度、凋落物总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均值分别为(60.43±22.12)、(25.60±7.32)、(24.71±20.06)t/hm2和(110.74±35.34)t/hm2。灌木层碳在根茎叶间分布含量差别不大,主要在茎部(35.57%),草本层碳主要分配在地下部分中(15.06%~60.45%)。年均温度(MAT)和年均降水(MAP)对生物量及根冠比的相关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0.
探究短时间(月、日)尺度上马尾松生长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从2019年6月-2020年5月,通过树干径向生长测量仪(DENDROMETER)和小型气象站,对马尾松茎干年内径向变化和同期环境数据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马尾松茎干径向日变化呈现昼缩夜胀的基本规律,马尾松茎干半径在8:00-16:00下降到最小值,16:00至次日8:00上升到最大值,年内径向变化范围为-54.4~38.1 μm。2)马尾松月累积茎干径向变化量存在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9月,为943.3 μm和823.6 μm。3)在非生长季(11月至次年2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VPD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在生长季初期(3-5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VP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在生长季中后期(6-10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VPD的相关关系由正转负,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由负转正。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生长季初期,较高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利于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的增加,而生长季中后期,过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则抑制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的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暖温带马尾松树木茎干的径向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为判断马尾松未来的生长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