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5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Trueperella pyogenes in cows with clinical endometritis (CE)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and milk production in affected cows. In total, 230 lactating Holstein dairy cows from six commercial dairy herds were sampled once between 28 and 33 days post-partum. Cows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did not receive antibiotic or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s prior to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Clinical endometritis (CE) was characterized as cow with vaginal mucus score = 3 (>50% of purulent vaginal discharge) and >18%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ic leukocyte (PMNL). The body condition scores (BCS) and milk production were evaluated at the time of enrolment. The identification of isolated bacteria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LDI-TOF MS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ccording to uterine health, three groups of dairy cows were formed: healthy control cows without T. pyogenes (n = 147), CE cows with T. pyogenes (n = 22) and CE cows without T. pyogenes (n = 61). CE cows with T. pyogenes had lower BCS, milk production and conception at first AI (p < .01) than CE cows without T. pyogenes and control cows. Furthermore, CE cows with T. pyogenes had higher (p < .01) service per pregnancy and had greater (p < .01) days to get pregnant than CE cows without T. pyogenes and control cow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E cows with T. pyogenes had impaire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and milk production when compared to cows without CE and CE cows without T. pyogenes. This information can contribute to a strategic treatment in cows affected by clinical endometritis, favouring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on dairy farms.  相似文献   
52.
生殖系统的健康是提升奶牛繁殖力的关键。为了掌握陕西省靖边县奶牛生殖系统疾病的情况,本文对该县城区2013—2020年奶牛进行统计,发病率分别为9.94%、9.58%、7.35%、9.08%、6.45%、6.28%、6.13%、5.60%,总发病率为7.64%,以慢性子宫内膜炎、卵巢静止为主。并就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阐述,分析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3.
潘磊 《中国乳业》2021,(9):94-96
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原因诸多,如环境卫生差、饲养营养管理不当以及其他疾病继发等。根据临床症状及时判断并确诊该病对遏制病情加重至关重要。根据发病情况对患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防治该病。本文就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概述,以加强从业人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4.
产后早期子宫投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奶牛在产后第7、9、11天进行子宫投注抗生素或复合中药制剂以考察其对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及产后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后早期进行子宫投注复合中药和抗生素能够降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产后首次发情及配种间隔,提高了产后100 d内受胎率,复合中药效果显著(P0.05)。对奶牛进行产后早期子宫投药能够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牛产后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55.
奶牛子宫内膜炎非抗菌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6头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分为3组进行非抗菌治疗试验,1,2,3组分别采用催产素,氯前列烯醇和碘溶液治疗。结果表明:1,2,3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无效率分别为80,5%,12.2%,7.3%,86.4%,9.1%,4.1%,69.60%,21.7%,8.7%。  相似文献   
56.
1986年至1990年,研制出治疗子宫内膜炎的“宫炎净”A,B,E,F,H系列制剂,通过实验室的抑菌试验、药物安全试验、子宫收缩强腰测定、组织学检查、体内激素水平的测定、药物理化特性测定,全面地研究了它们的药学特性,经1001例临床试验,联合应用该系列制剂的治愈率达81.92%,受胎率达81.89%,研究表明,兽用宫炎净系列制剂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理想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包头地区4个奶牛场开展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用药调查研究和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分析不同诊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技术分离了包头地区子宫内膜炎患牛的病原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在此基础上选用敏感性高的药物进行治疗试验,比较传统治疗组与治疗试验组两者的临床疗效。传统治疗结果显示,使用13种抗菌药物治疗160例子宫内膜炎病例,其中糜宫速康(氟苯尼考)最有效,青霉素类效果最差。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且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吩等抗菌药物敏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试验组与传统治疗组疗效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药敏试验筛选的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且该方法可避免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58.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集54头来自黑龙江省各大奶牛场正常奶牛(12头)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42头)的子宫分泌物,采用需氧和厌氧两种不同环境进行培养,同时对一部分进行涂片镜检及生化鉴定。结果表明,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分泌性化脓菌(化脓棒状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和厌氧梭菌。  相似文献   
59.
子宫内膜炎诱导子宫发生炎症从而影响奶牛的生育能力。奶牛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在发生子宫内膜炎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然而,对于围产期前后患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选取年龄、体重和胎次相近的20头健康奶牛,分别于产前15 d,10 d,5 d,0 d采集其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后,无论是否患子宫内膜炎,在该20头荷斯坦奶牛产后5 d,10 d,15 d跟踪采集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通过对比围产期前后患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相对于未患病奶牛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早期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为了确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选取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牛津杯法对2种生物碱进行了药敏试验,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中分离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氧化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25mg/mL和50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