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0篇
  免费   796篇
  国内免费   781篇
林业   759篇
农学   660篇
基础科学   56篇
  659篇
综合类   3154篇
农作物   624篇
水产渔业   1014篇
畜牧兽医   923篇
园艺   170篇
植物保护   1408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338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358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531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71.
以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不同林龄的林分为对象,调查与分析黄檗野生种群的资源状况,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活立木平均株数在幼龄林林分中占12.3%,在中龄林中占3.8%,在成过熟林中占2.6%,3个龄组林分的平均株数比例为6.2%;单位面积活立木平均蓄积在幼龄林林分中占7.3%,在中龄林中占2.4%,在成过熟林中占1.3%,3个龄组林分的平均蓄积比例为3.7%。  相似文献   
72.
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的地区。结果表明:3-4月盛行的微弱西风不利于远距离迁移,但成虫的自主飞行可形成对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的近距离入侵;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并可能波及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等省。因此,4月份之前要重点监控云南和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为害,此后,应将监控区域扩大至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各个省份。  相似文献   
73.
茉莉酸甲酯诱导辣椒抗青枯病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妙莲  赵显阳  陈明  付永琦  曾晓春 《园艺学报》2017,44(10):1985-1992
为探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诱导辣椒抗青枯病效应与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关系,以辣椒易感青枯病品种‘粤红1号’和抗青枯病品种‘辛香8号’幼苗为试验材料,在0.1mmol·L-1 Me JA喷雾处理后12、24、48、72和96 h接种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对其进行青枯病病情指数与活性氧代谢相关酶——超氧化酶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测定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粤红1号’和‘辛香8号’的病情指数随喷Me JA处理时间的推移表现为先降后升,但都低于对照;而诱导效果则相反,Me JA处理对两个辣椒品种幼苗抗性的最适诱导时间均为接种前48 h。接种后0~96 h,Me JA喷雾处理的辣椒幼苗叶片SOD、CAT、POD和APX酶活性均显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接种后24~48 h达到最高,而MDA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因此,Me JA可诱导辣椒幼苗抗青枯病,其实现途径可能与提高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缓解膜脂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74.
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小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栽培模式与群体密度对小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平作和65 cm宽垄作2种栽培模式,分别采取9万、13万、17万、21万、25万株/hm~2群体密度,测定小豆花后不同部位器官的干重,并于成熟收获后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小豆的单株结荚数量和粒数显著降低,单株产量的降低,导致平作条件下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产量无显著变化;而垄作条件下,小豆植株的营养器官干重高峰期出现较晚,在鼓粒阶段营养器官仍保持较大干物质积累,单株的结荚数和粒数增加了3.8%~53.8%和13.6%~101.5%,因此,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垄作的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平作17.3%~127.2%和36.8%~80.0%。综合分析小豆的植株形态和产量构成,采用垄作条件保苗株数17万株/hm~2更利于小豆产量的形成,而平作条件下种植密度不易超过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75.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oil microclimate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Mediterranean Holm-oak forest subjected to 10 years of partial rain exclusion manipulations, simulating average drought conditions expected in Mediterranean areas for the following decades. We applied a high throughput DNA pyrosequencing technique coupled to parallel measurements of microbial respiration (RH)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microbial respiration (Q10). Some consistent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suggest a slow process of community shifts parallel to the trend towards oligotrophy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droughts. However,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short-term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associated with sampling date (winter, spring and summer) rather than long-term (10 years) shifts in baseline precipitation. Moreover, long-term drought did not exert any chronic effect on the functioning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RH and Q10), emphasizing the functional stability of these communities to this long-term but mild shifts in water availabilit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articular conditions of the Mediterranean climate with strong seasonal shifts in both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but also characterized by very extre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summer, was acting as a strong force in community assembling, selecting phenotypes adapted to the semiarid conditions characterizing Mediterranean ecosystems. Relations of climate with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overall diversity of the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dividual responses of different lineages (genera) to climate confirmed our hypotheses, evidencing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thermotolerant and drought-tolerant phenotypes.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携带情况,在贵阳市屠宰场采集970例健康生猪的胆囊组织与胆汁标本,用常规细菌学方法和非高渗分离培养法分离沙门菌及其细菌L型,用PCR和核酸序列分析方法对稳定L型纯培养物进行沙门菌的inv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70例生猪胆囊标本未检出沙门菌细菌型,细菌L型检出率为8.25%;80例细菌L型分离物中有50例invA检测阳性,占5.15%;占细菌L型阳性分离物62.50%。研究结果为生猪胆囊沙门菌L型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检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7.
甜玉米‘闽甜208’的生育特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生育特性观测表明,‘闽甜208’甜玉米春播采青生育期86-90d,秋播采青生育期73-76d,生育动态呈现苗期弱,中间旺长稳定期短,后期早衰快的生育特性,栽培上要注重精细播种,各项田间管理要及时到位。群体结构试验表明,‘闽甜208’叶面积系数(LAI)及叶片净同率(NAR)较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大喇叭口至抽雄期LAI对NAR影响最大,通过密植保证一定的总粒数,增加抽雄后群体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粒率,是高产的关键措施,适宜种植密度为4.95万-5.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8.
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八蕊单室茱萸为云南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访问调查,确定八蕊单室茱萸可能分布的区域,开展种群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八蕊单室茱萸目前仅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有10个天然种群,其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亟需开展保护工作。生境破坏和生境片段化是导致八蕊单室茱单室茱萸濒危的人为因素。提出收集种质资源、营建和管护近地保护种群、建立迁地和回归种群等保育建议。  相似文献   
80.
轻简化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本文于2 0 1 3 —2 0 1 5 年连续进行了常规人工栽插、机械直播、机械栽插等3种栽培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农业轻简、机械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比较3 种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螟虫(二化螟为主, 大螟较少) 发生和为害可知,机械直播田的螟虫前期株为害率较高,且后期仍维持较高的为害率,明显高于人工栽插和机械插秧田(p<0.05)。分析原因,很可能是机械直播水稻暴露在大田的时间要稍长于栽插模式(机械插秧和人工栽插),有利于二化螟的提前入田为害。因此在推广机械直播时,应考虑调整播期,尽可能地避开或减少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