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林业   61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102篇
  612篇
综合类   875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1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soil classification in Japan from Max Fesca's soil classification in 1882 to the “Unified S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Japan (2002)” was outlined, aiming at reviewing the progress in soil classification. The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Max Fesca's soil texture survey and soil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agro-geological point of vie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erman school; 2)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dology into the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 school led by Dokchaev; 3) Brief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dosols which has exerte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soil classification worldwide; 4) Soil classifications develop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oil survey projects to independently evaluate land suitabil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addy rice, upland crops, and for forest establishment; 5) Attempt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s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unify s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land uses from 1963 to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992.
厦门市耕地动态变化与蔬菜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市1996 ~2010年社会经济统计和调查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引起蔬菜总量变化的耕地面积、蔬菜播种面积、蔬菜单产等诸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提出提高蔬菜生产总量和自给率水平的对策与建议:制定更为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高标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调整蔬菜种植结构,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等.  相似文献   
993.
以江苏省1996-2009年耕地变化为例,利用粒子群算法(PSO)的全局搜索能力优化标准支持向量机(SVM),并结合增量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R)和逆学习算法的特征,构建粒子群算法-在线学习SVM(PSO-OSVM)耕地变化预测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江苏省耕地变化进行预测,以期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表明,PSO可以有效收敛SVM内部参数γ和σ达到全局最优解;PSO-OSVM模型的内外精度和总精度均高于GM(1,1)、BP神经网络模型,且优于PSO-SVM模型.说明PSO-OSVM是一种有效的耕地变化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94.
谢方俊  王占岐  杨俊  柴季  于辰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38-5042
以湖北省耕地利用为研究对象,采用将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近16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并选取2010年评价各市州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湖北省近16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稳定.2001年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年后呈起伏上升状态.2007年以后整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②湖北省不同集约利用水平的耕地分布较为集中,高度集约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及鄂州地区,勉强集约耕地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南及孝感地区,其余地区耕地均为中度集约水平;③将熵值法与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对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分析指出今后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引导微观主体合理决策是提高耕地集约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5.
车德伦  谢杭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81-8382
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强省战略的推进,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逐年增加,优质耕地资源流失严重.以耕作层剥离为前提,实施区域坡耕地整治为措施,能有效促进耕作层再利用和生态保护工作.该研究以耕作层试点剥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耕作层剥离、“坡改梯”工程设计、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的研究,实现优质耕作层再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6.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要素支撑,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其质量变化将显著影响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基于阜平县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使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和等别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阜平县耕地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阜平县耕地数量呈增长趋势,等别构成稳定。耕地变化集中在自然等10等、利用等9等和经济等10等上,耕地整体质量向好但经济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空间上,阜平县耕地等别空间分布与地势变化高度契合,破碎化程度高,耕地空间整体由西北向东南移动。高等地、中等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一侧,低等地分布在西北地区;减少耕地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减少耕地比西部地区数量较多,新增耕地相对集中在东南部。  相似文献   
997.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增加耕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融水苗族自治县可开垦土地、可进行耕地提质改造土地和可复垦建设用地为调查评价对象,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土地、气候和区位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对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进行调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揭示融水苗族自治县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为县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分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8.
从耕地变化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1990~-2009年,在总量相对平衡下,江苏省粮食生产格局从地区平衡自给转向粮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状态。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用途变更,直接导致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急速衰退;耕地集约化利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全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对于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调控,提出要维持苏南主销区基本粮食生产、强化苏中和苏北部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通过虚拟耕地贸易方案协调好产销区粮食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999.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有干重,全穗颖花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颖花占有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品种内与品种间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00.
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以往关于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大多以单元间相互独立为假设条件,忽视单元之间相关性,这可能致使结果不能客观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本文构建耕地指数与耕地变化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与重心分析模型,对江苏省1980-2009年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表现出严重不均衡,2009年耕地稀疏区与减少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耕地集聚区、增加区和基本稳定区主要分布在苏中与苏北;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具有空间自相关现象,2009年江苏耕地分布形成包括苏州、无锡市区在内的低—低相关区和沭阳、涟水在内的高—高相关区相对应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09年耕地变化的低—低相关区包括苏州全部县(市),高—高相关区包括盐城中东部与宝应县、兴化市;相比1980年,2009年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