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70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12篇
  309篇
综合类   524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92篇
畜牧兽医   324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红黄壤、黄棕壤、砂姜黑土三类不同性质的土壤,用9个磷(P)水平(0-150ppm,均以P_2O_5计算).分别处理15天及30天.结果发现,几乎在所有P水平处理下的土壤,其有效锌(Zn)前15天表现抑制,含量低于本底值;30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似乎受到促进,但因土质、pH值、本底Zn含量的不同,差异较大. 红黄壤的有效Zn含量与P水平在前15天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而黄棕壤和砂姜黑土则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30天后,红黄壤回升到2-3ppm,相关性不显著,而黄棕壤和砂姜黑土则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三种土壤的有效铁(Fe)含量,无论是15天和30天,均与P水平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即表现抑制.有效铜(Cu)含量,在红黄壤和砂姜黑土,前15天以任何P水平处理均降到临界值以下,表现抑制;30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略高于临界值,在黄棕壤,前15天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30天后则相关性不显著,其含量均高于本底值,表现促进,但低于临界值,属严重缺Cu.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氯化铜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潜力的影响。培养液中铜的浓度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培养液中铜的浓度为0(对照组)、0.46和0.68 mg·L-1。结果表明,试验组在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卵发育至2细胞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桑椹胚和囊胚的发育率(P<0.05)。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0~22 h、受精卵培养的0~48 h、48~96 h、96~144 h和144~192 h,0.46 mg·L-1试验组培养液中铜浓度分别下降了4.3%、8.7%、26.0%、28.3%和30.4%,0.68 mg·L-1试验组培养液中铜浓度分别下降了2.9%、7.4%、23.5%、25.0%和27.9%。培养液中铜对牛早期胚胎培养至桑椹胚和囊胚有重要的作用,早期胚胎发育48 h后对培养液中微量元素铜的需求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3.
铜对小麦幼苗的毒害和钙的解毒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重金属铜对小麦幼苗根系和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钙对铜所造成的毒害的缓解或恢复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铜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没有明显伤害现象,但随着铜浓度的增加,可造成小麦叶片和根系的相对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增大,小麦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添加钙对铜所造成的毒害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钙可减少铜所造成的小麦叶片和根系的相对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增加,提高小麦根系活力,但对铜所造成的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不同年代铅锌矿渣中细菌的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年代铅锌矿渣堆化学性质的改变同细菌群体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堆积年代的延长,矿渣堆5~10cm和25~30cm层面的化学性质差异增加。与这种空间上的环境因子分化相对应,312株随机分离的细菌菌株和97株节杆菌菌株在5种重金属和4种抗生素的抗性比例上也发生了变化:堆积时间在80a左右的C矿渣抗性菌株比例同较年轻的矿渣A(约10a)、B(约20a)有较大差别,但有趣的是矿渣A和矿渣C在层面上的差异都较矿渣B大:  相似文献   
85.
研究表明水稻田土壤中藻类种群丰富,其中蓝藻11属、硅藻5属、绿藻7属、裸藻1属,数量上以蓝藻占优势,硅藻次之,绿藻、裸藻很少。经重金属铜、镍、铅、锌分别处理的土壤样品藻类数量变化很大,在低浓度时起促进作用,高浓度时起抑制作用,其临界值为铜10mg·kg~(-1),锌100mg·kg~(-1),镍>100mg·kg~(-1)。多种金属混合总体毒害增加,但铜、铅、毒害呈减弱趋势。除铜以外,这些重金属对藻类种群结构未有剧烈的影响,但铜在高浓度时对蓝藻的抑制作用比对硅藻的抑制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86.
铜对水稻和玉米污染效应及累积规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铜在吉林省砂壤水稻土中对水稻和在草甸黑土中对玉米的污染效应及吸收累积规律。结果表明:水稻和玉米各器官对铜的累积量随土壤中铜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籽粒;在本试验浓度范围内铜对水稻的毒害作用大于玉米。以使水稻和玉米减产10%为依据,确定铜在吉林省砂壤水稻土和草甸黑土中的毒性临界值分别为187.6 mg/kg(全量)、31 mg/kg(DTPA提取量)和316 mg/kg(全量)6、1 mg/kg(DTPA提取量)。  相似文献   
87.
Cu胁迫对柑桔叶片膜透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脐橙52(C.sinensis(L.)Osbeck.cv.Navelorange No.52)为试材,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Cu胁迫对柑桔叶片膜透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20、40μmol·L^-1Cu处理下,K^+渗漏值分别比对照增加15.8%、30.85%、60.3%;Cu^2+渗漏值分别比对照增加117%、222.6%、298.1%;大分子渗漏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6%、13.47%、27.8%。当Cu的处理浓度为5μmol·L^-1时,MDA含量显著提高,且随着Cu浓度的提高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着Cu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而POD则一直上升,SOD和CAT活性在0.1μmol·L^-1Cu处理时达最大,而PPO活性则在5μmol·L^-1Cu处理时达最大。0.1、5μmol·L^-1Cu处理下,柑桔叶片的蛋白质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20、40μmol·L^-1Cu处理时,柑桔体内一些原来正常的蛋白质合成受阻,同时诱导一些新蛋白的产生。  相似文献   
88.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氯化物KCl、NH4Cl、MgCl2、CaCl2和FeCl3作为添加剂对土壤中铜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各种添加剂都可增加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铜含量以增加土壤铜的活性,且随着投加的氯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eCl3对土壤铜的活化能力最强,而KCl对土壤铜的活化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89.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中铜含量及其健康风险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根据蔬菜消费量和兼顾品种多样性的原则,在北京市规模化蔬菜栽培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分别采集53个菜地土壤和100种蔬菜416个样品,以研究蔬菜和土壤铜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并评价不同蔬菜品种对土壤铜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相比,北京市菜地土壤铜积累明显,其含量范围、算术均值、中值、几何均值分别为6.0 ̄65.2、24.5、23.2和22.7 mg.kg-1,菜地土壤铜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蔬菜地土壤质量标准;北京市蔬菜铜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其含量范围、算术均值和几何均值分别为0.024 ̄8.25、0.713和0.505 mg.kg-1鲜重;瓜果类蔬菜铜含量显著高于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特菜类铜含量显著高于叶菜类蔬菜。北京市裸露地蔬菜铜含量显著高于设施栽培蔬菜,但北京市本地产蔬菜和外地产蔬菜铜含量差异不显著。铜含量与对土壤铜的富集能力以云架豆为最高,因而其抗污染能力较差,茄子、辣椒、小白菜和大葱铜含量次之,冬瓜、黄瓜、大白菜、西红柿、甘蓝、萝卜、叶甜菜和部分特菜最低。估算表明,北京市居民从蔬菜中摄入铜的量为815.6μg.人-.1d-1,目前尚无明显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0.
采用氨溶烷基铜铵(ACQ)防腐剂与脲醛树脂(UF)调制成的相溶复合改性剂,对速生意大利杨木进行一次性真空浸渍处理,使处理材力学性能提高并达到强防腐等级.优化工艺参数为:浸渍压力0.6 MPa、加压2 h、ACQ与UF的体积比为4∶1.处理后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均提高22.46%以上.对浸渍材进行表面密实化优化工艺处理(压缩率为20%),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比素材提高52%以上.对浸渍材与ACQ处理材抗水、酸、碱抽提的抗流失性进行对比试验,前者比后者固着率提高0.84%以上.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Cu2+跟踪法,定量分析了浸渍材复合改性剂的含量分布和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