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16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79篇
  116篇
综合类   349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对侵染海南胡椒的3个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CMV-WN1,CMV-DA,CMV-FT)的全序进行克隆和分析。CMV-WN1,CMV-DA,CMV-FT分离物RNA1全长分别为3 361,3 360,3 359个核苷酸(nt),编码1a蛋白;RNA2全长分别为3 044,3 048,3 046 nt,编码2a和2b蛋白;RNA3全长分别为2 217,2 224,2 216 nt,编码3a和CP蛋白。序列一致性比较结果表明,CMV-WN1,CMV-DA,CMV-FT的RNA1,RNA2,RNA3均与CMV亚组IB CMV-SD序列一致性最高,编码的所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也均与CMV-SD序列一致性最高,其中除了2b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低于90%外,其他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均高于93.5%。RNA3的5'NTR结构分析以及RNA3 5'NTR核苷酸序列和CP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CMV-WN1,CMV-DA及CMV-FT均属CMV IB亚组。CP系统进化树中CMV-WN1,CMV-FT与云南胡椒分离物CMV-YNP聚成一簇,而CMV-DA与海南胡椒分离物CMV-HNP独立形成另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82.
农产品追溯标识双向转换设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码、RFID等已成为追溯系统中产品标识的重要手段,实现不同标识间的快速转换已成为追溯环节无缝衔接的基础。在分析现有追溯系统标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集成工业控制器、RFID读写模块、嵌入式打印模块、条码扫描模块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双向转换设备,突破了RFID-条码转换中的二维条码动态加密技术,构建了条码-RFID转换中的控制流程,实现了标识读取、双向转换、标识打印、状态监测等功能。利用设计的设备进行了不同转换内容和转换数量下的双向测试,结果表明在RFID-条码的转换中转换成功率均达到了100%;在条码-RFID的转换中随着转换数量的增加、转换内容的增多,转换成功率存在下降趋势。2种转换方式下,转换时间均随转换数量和转换内容增多存在增加趋势。设备可满足加工包装过程中不同包装载体标识跟踪与信息记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3.
随着转基因作物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更多的转基因食品被投放到市场,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关注。我国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监管不容乐观,生产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照搬国外的溯源系统会造成其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转基因食品企业现有的生产流程及实际情况,基于工作流网基础理论,以转基因玉米为例,通过分析转基因玉米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其基因特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构建出完善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模型,在模型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4.
为了解射流泵在全特性工况下的性能和内部流场特性,采用数值分析和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特性工况范围内,射流泵数值模型的扩散管出口静压与流量比之间近似呈负线性关系,基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预测的射流泵量纲一化性能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压力比和流量比之间也近似呈负线性关系;在正压正流状态下,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压力比相对误差随着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相对误差最大值约为0.26;在正压反流状态下,相对误差较小且较为稳定,最小值约为0.02;在最高效率工况附近,射流泵吸入室内部流场的速度矢量分布比较均匀,随着流量比减小,吸入室内流场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局部涡旋;射流泵喉管进口截面的轴向流速分布不均匀度最大,喉管中间截面及其后续流动空间的轴向流速分布则较为均匀,在正压正流状态下,喉管内的流体混合过程主要发生在喉管中间截面之前的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85.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蔬菜安全预警与追溯平台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蔬菜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质量安全的预警与追溯。【方法】以蔬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市为示范区,围绕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管理的信息化需求,采用WebGIS、物联网、条码识别、数据库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蔬菜物流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形式,并探索蔬菜质量安全预警与追溯平台的建设。【结果】结合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采用SQLServer2008作为前台建立了一套属性数据库,包括产地蔬菜数据、蔬菜加工环节数据、蔬菜运输环节数据、蔬菜销售环节数据等。利用GIS功能制作了一套蔬菜质量安全相关空间数据,包括山东省道路图、寿光市采样点图、寿光市土壤养分图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切实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预警与追溯平台。平台设计结合各种信息技术及寿光市蔬菜安全生产业务的需要,同时充分考虑数据的保密性和用户的需求,将平台划分为四大模块:数据查询、蔬菜质量安全预警、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辅助工具。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蔬菜信息录入编辑,蔬菜产品信息及运送信息查询、地理坐标查询,实时预警,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蔬菜空间立体信息展示,蔬菜物流运输路径优化,蔬菜产地土壤养分统计,蔬菜产地土壤养分插值,网络视频监控等。其中实时预警功能利用物联网实时获取数据的特点,将采集的坐标、温度、湿度、时间等信息传送到平台服务器,该平台对蔬菜的温度、湿度、保质期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确保蔬菜的质量安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功能根据蔬菜条形码和记载的物流坐标,在地图上对物流配送路径进行追溯;路径分析功能可以根据蔬菜运输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路径的最优设计;蔬菜空间立体信息展示功能可以实现从土壤到地面再到大气的整个垂直面的立体化展示,是空间、时间不同节点信息数据的立体化集成。【结论】本研究充分利用GIS技术更形象地展示了蔬菜从开始种植到最后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对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相关部门监管蔬菜安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决策功能。  相似文献   
86.
建立肉牛及其加工分割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政府监管的重要技术手段。考虑到我国肉牛的饲养模式以散养为主,对责任主体的溯源尤为突出。因此,提出的肉牛个体的15位编码中纳入了养殖场或养殖户的编码,该编码既考虑了与农业部67号令的兼容性,又对后8位的编码赋予了新的定义。此外,采用电子标识的、先赋码的方法,利用数据库记录电子标识码与佩带牛只的关联关系,针对大规模的饲养场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编码及标识方法。对牛肉分割产品的标识,既可以采用符合欧洲物流编码规则的EAN·UCC 32位条形码,满足肉牛产品进入国际物流市场的技术需求,也可用自行定义的22位终端分割码即产品溯源码,将产品溯源码通过计算机系统与屠宰的牛只个体或者小群体建立关联,基本能实现对牛肉终端产品向屠宰环节及养殖环节的反向溯源。  相似文献   
87.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履历信息采集不便和采集成本高等问题,在分析当前现状的基础上,该文研究并设计开发了基于J2ME平台的农业生产履历信息采集系统。系统实现了定植、施肥、防害、灌溉、收获等信息的采集以及数据上传功能,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履历信息采集的需求。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多线程技术解决多任务并发问题,使用RMS存储技术实现数据持久化,利用临时数据存储技术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通过在支持JAVA的手机上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J2ME平台的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是具有可应用性的,而且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数据传输实时性较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88.
BACKGROUND: Artifactual changes in blood may occur as a consequence of delayed analysis and may complicate interpretation of CBC data.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artifactual changes in canine blood, due to storage, using the ADVIA 120 hematology analyzer.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to EDTA from 5 clinically healthy dogs. Within 1 hour after blood sample collection and at 12, 24, 36 and 48 hours after storage of the samples at either 4 degrees C or room temperature (approximately 24 degrees C), a CBC was done using the ADVIA 120 and multispecies software. A linear mixed model was used to statistically evalu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lues over time, compared with initial values. RESULTS: The HCT and MCV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12 hours of collection at both 4 degrees C and 24 degrees C, and continued to increase through 48 hours. The MCHC initiall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12-24 hours and then continued to decrease through 48 hours at both temperatures. Changes in HCT, MCV, and MCHC were greater at 24 degrees C than at 4 degrees C at all time point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PV and a decrease in mean platelet component concentration were observed at all time points at 24 degrees C. Samples stored at 24 degrees C for 48 hour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ages of normocytic-hypochromic RBCs, and macrocytic-normochromic RBCs, and lower platelet and total WBC counts. CONCLUSIONS: Delayed analysis of canine blood samples produces artifactual changes in CBC results, mainly in RBC morphology and platelet parameters, that are readily detected using the ADVIA 120. Refrigeration of specimens, even after 24 hours of storage at room temperature,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BC results for canine blood samples.  相似文献   
89.
以杀虫剂溴虫腈为起始原料,合成了半抗原4-溴-2-(对氯苯基)-1-乙氧基甲基-5-(三氟甲基)吡咯-3-甲胺(简称CFP-NH:).通过戊二醛法将该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得到全抗原,经紫外光谱法鉴定后,用三硝基苯磺酸法(TNBS)测得2偶联物偶联比分别为22:1和15:1.以CFP-NH2-BSA免疫新西兰白兔、CFP-NH2-OVA为包被原,对其抗血清进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得抗血清效价为2.56×104,抗血清竞争性抑制试验表明,溴虫腈质量浓度为40 μg/mL时,其抑制率达80%以上,进一步证明抗原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90.
刘仲鹏  刘丽娟  余瑞华  赵然 《农机化研究》2012,34(8):184-186,239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农副产品追溯体系尚存在溯源信息流程不一致、内容不规范以及数据难以交换与共享等问题。为此,引入物联网技术,结合RFID技术与EPC标准,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数字管理模式,开发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既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农副产品信息查询,又能为管理者进行物流责任追溯提供便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