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毒死蜱在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蕹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蕹菜上的半衰期为2.11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5.48d。48%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即75mg.hm-2施药3次,停药后7d,蕹菜上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779mg.kg-1,符合我国无公害蔬菜标准规定;停药后14d,蕹菜上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046mg.kg-1,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52.
综述水蕹菜浮床的生长特性、应用效果及其优化技术进展,初步探讨其在富营养化水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泥鳅养殖池塘水面浮植水蕹菜的最佳浮植面积比例。[方法]通过模拟高密度泥鳅养殖池塘中水面浮植不同面积比例的水蕹菜,研究了不同水面浮植面积(0、15%、20%和25%)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的调控效果以及对泥鳅单位产量的影响。[结果]池塘水面浮植水蕹菜养殖泥鳅的最佳浮植面积比例为20%,面积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养殖效果逐渐降低。[结论]通过建立合理的水面浮植面积比例来调控泥鳅高密度池塘养殖模式所引起的水质恶化,可达到很好的水质调控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4.
5种水生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与生理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0 g/L、10 g/L、30 g/L、40 g/L、50 g/L)的种植水比较了菖蒲(Acorus calam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能力,探讨了其中抑制能力最佳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5种种植水均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化感抑制作用,且均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50 g/L苦草和水蕹菜种植水的平均抑藻率分别为90.30%和86.05%。在40 g/L水蕹菜及苦草种植水分别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2~4 d达峰值,此后,藻酶活性开始降低,苦草组藻细胞最终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而水蕹菜组藻细胞最终失活(P<0.05)。各处理组藻丙二醛(MDA)含量先升后降;核酸及非电解质外渗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种植水能通过破坏铜绿微囊藻生理机制来抑制其生长。本结果可为水生植物控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5.
蕹菜人工种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汤绍虎  孙敏 《园艺学报》1994,21(1):71-75
以蕹菜(IpomoeaaquaticaForsk.)小叶品种带芽节段为繁殖体,用4%海藻酸钠(加入MS基本培养基及3%蔗糖)和2%氯化钙包裹制作人工种子。结果表明,较佳繁殖体的腋芽长度为0.5~3mm的带芽节段;人工种子在MS琼脂培养基上的萌发率达引.02%,在营养土中的成苗率为27.59%,幼苗移栽成活率100%;低温(4±1℃)贮藏30、60和90天后,萌发率分别为42%、26%和18%。  相似文献   
56.
吴琦  杨菲  季辉  张卫建 《中国蔬菜》2010,1(10):29-34
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水稻土和潮土两种土壤条件下蕹菜对Pb和Cd的累积特征,并探讨了Pb与Cd在产地土壤环境中的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蕹菜的Pb和Cd累积量与土壤Pb、Cd添加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茎中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叶。水稻土和潮土环境下,蕹菜茎中的Pb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86、2.02倍,Cd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58、4.73倍;在同一处理水平下,水稻土中Pb和Cd比潮土中更易被植株累积,水稻土环境下蕹菜茎、叶中Pb含量分别是潮土环境下的4.88、2.56倍,Cd含量则分别是潮土环境下的3.04、4.02倍;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GB2762—2005)进行方程拟合,得出种植蕹菜的水稻土中Pb的安全临界值为57.83mg·kg-1,潮土中Pb和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77.02、0.47mg·kg-1,均高于国家土壤环境安全标准限制的临界值(HJ332—2006)。  相似文献   
57.
戴小阳  杨翔宇  谢达平  彭鹏  周虹  翁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46-5047,5103
用沼肥、化肥种植蕹菜并对其品质进行对比分析,测定可溶性糖、蛋白质和亚硝酸盐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用沼肥种植的蕹菜可溶性糖、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提高17.03%和17.84%;而亚硝酸盐的残留量降低28.17%;虫害降低32.61%;蕹菜长势也明显优于用化肥种植的。  相似文献   
58.
张亚娟  刘存歧  李洪波  吴亦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897-1898,1901
[目的]探讨蕹菜(Lpomoea aquatica)幼苗对NH3-N和P的吸收动力学特性,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进的常规耗竭法,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来描述蕹菜对NH3-N吸收速率与溶液浓度的相互关系,用一元二次多项式表示营养液中P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蕹菜对NH3-N的最大吸收常数Vmax为2.162μmol/(gFW.h),亲和力常数Km为0.403 mmol/L,NH3-N浓度为0~0.25 mmol/L,吸收速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该浓度范围,吸收速率不再增加,逐渐趋于饱和。对P的最大吸收速率为6.442μg/(gFW.h),亲和力常数为0.65 mg/L,P的浓度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导致P浓度的降低,从而使吸收速率也相应的降低。[结论]蕹菜对NH3-N和P的吸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9.
探讨发财树植株黄化的原因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的有效锰含量超过230 mg/kg时,对发财树产生毒害,此时,在黄化植株的根、叶部位锰元素含量,分别比正常植株高1倍和2倍以上;锰的过量吸收,影响根系对其它一些元素的吸收;土壤中的酸度过低及一些元素的不足,是造成有效锰含量过高的原因。因此,提高土壤pH值、改进耕作方法、增加土壤的钙、镁、铁等元素的有效含量,可降低锰害发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比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修复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茭白(Zizania aquatica)的生理特性及抗逆性,[方法]本研究选择山西省襄汾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系统,采集湿地芦苇、茭白叶和根样本,对其生理指标、抗逆性指标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两种植物叶绿素含量、氮磷钾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所升高。[结论]与茭白相比,芦苇中丙二醛(MDA)含量较低、SOD活性升高、CYP450活性增加,抗逆性较茭白强;芦苇和茭白均是良好的人工湿地修复植物,SOD、CYP450保护酶的共同作用及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增加是植物对逆境的一种适应反应,且芦苇的抗胁迫能力相对优于茭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