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91篇
  免费   924篇
  国内免费   1485篇
林业   768篇
农学   1487篇
基础科学   591篇
  4301篇
综合类   7962篇
农作物   1425篇
水产渔业   180篇
畜牧兽医   878篇
园艺   704篇
植物保护   704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378篇
  2022年   590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615篇
  2019年   690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792篇
  2016年   969篇
  2015年   794篇
  2014年   887篇
  2013年   1050篇
  2012年   1435篇
  2011年   1212篇
  2010年   941篇
  2009年   907篇
  2008年   812篇
  2007年   939篇
  2006年   818篇
  2005年   674篇
  2004年   492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4种玉米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的影响。[结果]4种缓释肥处理的增产效果都好于常规施肥,增产幅度为1.O%~24.8%。[结论]效果最好的是芭田复合长效I型缓释肥,比常规施肥增产24.8%。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索纳米硅肥对苋菜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硅酸四丁酯为原料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用物理研磨的方式加工硅藻土得到纳米硅藻土。[结果]在盆栽红苋菜上叶面喷施几种硅肥,结果表明,苋菜鲜重和干重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大幅度提高。在喷施等量硅藻土和纳米硅藻土后,与对照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11%、31%。对比喷施相同含硅量的纳米硅藻土、纳米二氧化硅后,发现苋菜干物质量分别提高43.4%和14.9%;吸收氮磷钾总量分别提高了36%和20%。[结论]纳米硅藻土肥效较好。试验结果为未来矿石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3.
减少底肥施用量增加叶面施肥次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目的是研究降低底肥施用量但是增加叶面肥施用次数方面对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找出最经济的施肥方式以达到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试验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底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叶面肥喷施次数越多产量越高,每喷一次,可增加产量258~592.5 kg/hm2,增产幅度2.3%~5.6%。  相似文献   
54.
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于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试验站,开展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的影响较大,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氮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水分次之,磷肥最小,氮肥对带田混合产量的绝对贡献率达79.4%,而水分对带田混合产量的绝对贡献率达为52.9%;水肥耦合效应为:水氮耦合水磷耦合氮磷耦合;获得高产量12 952.5~13 880.0kg/hm2的施氮量为420~630kg/hm2、灌水量为5 550~6 750m3/hm2、施磷量为120kg/hm2。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灌水量与间作玉米的穗粒数、千粒质量、穗粒质量、株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间作小麦的穗粒质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5.
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对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主茎叶片数不同的粳稻品种吉粳88 (14片)、沈农265 (15片)和沈农1401 (16片)为试材,采用大田筒栽方式,在总施氮量225kghm–2及轻简施肥(基肥、蘖肥、穗肥)模式基础上,设置基蘖肥∶穗肥6∶4和8∶2两种施肥比例,并分设不同源、库叶龄期施氮组合即不同叶龄蘖、穗肥精确施氮组合。分析了不同源库期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效穗数、分化颖花数、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方面,吉粳88、沈农265、沈农1401不同氮肥运筹下最佳蘖、穗肥叶龄组合均为6∶4显著高于8∶2。(2)不同氮肥运筹下,吉粳88在8叶(叶龄指数57.1%)、沈农265在9叶(叶龄指数60.0%)、沈农1401在10叶(叶龄指数62.5%)时,即叶龄指数在60%左右时,施用蘖肥效果最佳,最终穗数最多,对保蘖起主要作用;吉粳88在11叶(叶龄指数78.6%)、沈农265在12叶(叶龄指数80.0%)、沈农1401在13叶(叶龄指数81.3%)时,即叶龄指数在80%左右时,施用穗肥效果最佳,最终穗粒数最多,对促花起主要作用。(3)吉粳88-6∶4 (8, 11),沈农265-6∶4 (9, 12),沈农1401-6∶4 (10, 13) 3组处理,在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等方面,显著高于同品种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中的其他处理。因此,适当延迟蘖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60%左右)、提前穗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80%左右)同时增加穗肥施用比例,既可以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又能显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和颖花数的分化,达到保蘖促花的双重作用,实现优源、扩库、充实的目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6.
随着粮食增产的迫切需求和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种植业与养殖业养分物质循环断裂,推进种养结合成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从农户层面以及区域层面都存在着种植与养殖之间的纽带断裂,造成了农业资源利用的错位,也产生了资源环境双重压力。推进种养结合的堵点主要表现在养殖场责任尚未压实、有机肥施用不便利、堆肥质量标准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本文结合对国内和国际上推进种养结合的典型做法的分析,在强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大背景下,从优化种养布局规划、压实养殖主体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当前构建全新的种养循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
季节性干旱是限制菠萝增产提质增效的重要原因,发展“以水促肥,以肥促产,水肥高效耦合”的现代灌溉施肥技术,是应对季节性干旱,促进菠萝增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华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干旱胁迫对菠萝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现状、灌溉施肥技术对菠萝生长发育的影响等4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我国菠萝灌溉施肥技术发展的必要性,重点从现代灌溉施肥方式、耗水规律和养分吸收规律等3方面总结了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研究进展提出我国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信阳市浉河区推广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在减肥控氮、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泰兴香荷芋施肥量研究,考查了各处理主要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成熟期子孙芋产量及商品芋产值效益。结果显示:基施腐熟脱水猪粪15t·hm-2,苗期追施(3.1叶)脱水猪粪15t·hm-2+13-10-18高钾复合肥675kg·hm-2的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为23 421.90kg·hm-2,商品芋效益为88 506.60元·hm-2;基施有机肥7 500kg·hm-2+苗期追施(3.1叶)有机肥7 500kg·hm-2+13-10-18高钾复合肥450kg·hm-2+膨大肥(8.1叶)13-10-18高钾复合肥900kg·hm-2的处理产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0.
Quantification of currently attainable yield and fertilizer requirements can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for assessing the food supply capacity and offer data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decision-making. Datasets from a total of 5 408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2000 to 2015 across the major wheat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heat yield, the soil nutrient supply capacity(represented by relative yield,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yield under the omission of one of nitrogen(N), phosphorus(P) and potassium(K) to the yield under the full NP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N, P and K fertilizer requirements by combining the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with the Nutrient Exper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Whea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attainable yield was 6.4 t ha~(-1), with a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of 24.9% across all sites. The yields in North-central China(NCC)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LYR)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7 t ha~(-1), whereas the yields in Southwest China(SWC), Northeast China(NEC),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NWC) were usually less than 6 t ha~(-1). The precentage of area having a relative yield above 0.70, 0.85, and 0.85 for N, P, and K fertilizers accounted for 52.3, 74.7, and 95.9%, respectively. Variation existed in N, P, and K fertilizer requirements, with a CV of 24.8, 23.9, and 29.9%, respectively, across all sites. More fertilizer was needed in NCC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LYR than in other regions. The average fertilizer requirement was 162, 72, and 57 kg ha~(-1) for N, P_2O_5, and K_2O fertilizers, respectively, across all sites.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ttainable yield and fertilizer requirements into wheat production practices would benefit sustainable wheat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