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23篇
  77篇
综合类   271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215篇
畜牧兽医   100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探讨了EM制剂对AA鸡的生长性能以及鸡粪除臭的影响。试验对象为经过共同饲养18日龄的AA肉鸡,进行初次称重,并按其体重交叉分组法均匀分为五组(CK对照组、A、B、C、D试验组),对照组饲料不添加EM制剂,试验组A、B、C三组添加2/1000由华南农大动科系生态实验室提供的EM制剂,D组添加2/1000台湾产亚罗康商品活菌制剂。整个实验期为22d。结果表明,EM制剂不能使鸡的增重、屠宰率、全净膛率有明显的提高,但能增强鸡对疾病的抵抗,能提高成活率和饲料报酬,明显地降低鸡粪的臭味。  相似文献   
62.
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影响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的废水净化是我国水产养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藻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对苎麻对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原位去除效应进行研究。[方法]以"湘苎三号"、"中苎一号"2个苎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湖南浏阳七宝山矿区土壤中生长的植株重金属含量以及2个苎麻品种对Cu、Pb、Cd、Zn 4种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特征。[结果]中一苎麻各部位单位重量中Cu的含量趋势为:根>皮>叶>骨;Pb含量的总体趋势为:根>叶>皮>骨,Cd的含量的总体趋势为:根>皮>骨>叶;Zn含量的总体趋势为:根>叶>皮>骨。重金属含量较低的A田每平方米耕作层土壤上种植的中一对Cu的迁移总量为3 404.44 mg,将土壤修复到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水平年限为8.59年;对Pb的迁移总量为3 638.5 mg,修复年限为13.52年;对Cd的迁移总量为720.48 mg,修复年限为1.49年;对Zn的迁移总量为37 324.8 mg,修复年限为0.67年。[结论]在污染矿区种植中苎一号可较快修复矿区受Cu、Pb、Cd、Zn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64.
2009年5~10月间采集太湖3个位点的水样,分析水体理化因子和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及种类。在整个采样周期,3个位点的胞外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范围为ND(未检出,<0.02μg/L)至0.67μg/L,只检测到MC-RR和MC-LR两种微囊藻毒素;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范围为ND~53.34μg/L,MC-RR和MC-LR是主要的微囊藻毒素种类,在2009年10月的2号位点水体检测到多达6种微囊藻毒素。CODMn和叶绿素a与水体中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在不同采样位点,胞内、胞外微囊藻毒素与理化因子的关系不完全相同,应根据不同区域开展环境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胞内、胞外微囊藻毒素含量影响的评估。  相似文献   
65.
丹江口水库不同支流浮游藻类和附石藻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流生境差异对微型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指示藻类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地位,于2010年8月对丹江口水库的典型支流汉江库神定河和丹江库淇河进行了浮游藻和附石藻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神定河鉴定到浮游藻类7门98属193种(含变种),附石藻类3门36属61种(含变种);淇河浮游藻类为7门82属165种,附石藻类为4门10属48种(含变种)。从采集的样品中共鉴定出污染指示种15属21种(含变种),其中淇河贫营养型指示种(7种)多于神定河(6种),而其富营养指示种均低于神定河。从生物学角度判定淇河水质优于神定河。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实际生产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用初始质量浓度为0.3 μg/L的阿维菌素水溶液药浴草鱼,于给药后0.5,1,2,3,4,6,8,10,12,24,48,72,96,144,216,336,528和576 h采取血浆、肌肉+皮、肝脏、肾脏、鳃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中的质量浓度及在组织中的含量,数据经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结果】在(26.0±1.0) ℃的水温条件下,阿维菌素单剂量浸泡给药0.3 μg/L,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分布半衰期(T1/2α)34.2 h,吸收半衰期(T1/2(ka))15.61 h,消除半衰期(T1/2β)163.22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 486.02 (μg·h)/L,达峰时间(Tpeak)40.75 h,峰质量浓度(Cmax)11.92 μg/L。药后72 h时草鱼肌肉、肝脏、肾脏和鳃中阿维菌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其中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达到17.8 μg/kg,其后依次为肾脏(12.1 μg/kg)、肌肉(10.7 μg/kg)和鳃组织(5.2 μg/kg),血浆中阿维菌素含量在48 h达到最高(11.2 μg/L)。肝脏、肾脏和鳃组织中阿维菌素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前两者在144 h时都有第2次吸收高峰,分别为15.0和8.4 μg/kg。【结论】草鱼血浆及各组织中阿维菌素在给药后24 d未检出,考虑到临床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及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建议对草鱼单剂量(0.3 μg/L)药浴阿维菌素后的休药期为24 d。  相似文献   
67.
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68.
梁叶  陈椽  晏妮  徐兴华  付维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79-6082,6136
[目的]研究贵阳市花溪河流域水环境的现状以及藻类植物多样性组成。[方法]以3次常规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于2010年9月~2011年3月间对花溪河流域5个监测段面的藻类多样性和花溪河流域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共鉴定出浮游藻类282种,附着藻类286种,均以硅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蓝藻和绿藻,甲藻和隐藻种类最少。各监测段面的H、d和J平均值分别为3.71~4.13、6.37~11.03、0.85~0.90,水体无污染;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3月花溪大坝段面的土壤上,达到了14.974×106cells/L;流域TN、TP含量超标,COD变化明显,pH值变化不明显,水体偏碱性。[结论]花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复杂,水质属于清洁型。  相似文献   
69.
主要通过苍南县沿浦湾石花菜栽培期间的常见敌害生物种类、分布和丰度情况的调查,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借鉴大型海藻栽培敌害防治的经验,进行石花菜栽培敌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以期对石花菜栽培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0.
生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与释放实验对研究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津潮间带底栖生物泥螺进行室内镉累积与释放实验,研究了泥螺体和肝脏对镉的累积与释放特征。整个实验过程分为累积和释放两个阶段,实验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混匀和称量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泥螺对镉的累积周期为14 d,其身体和肝脏中镉的质量分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7 d达到最大值,其中肝脏的累积能力要大于身体;泥螺对镉的释放周期为12 d,在第9 d趋于稳定。泥螺对镉的累积与释放不仅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还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环境中,应当严格控制镉的人为输入,尤其是含镉工业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