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阿拉善荒漠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主要的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和生态适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三芒草(Aristida adscenioni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的种子当年萌发率较高,均超过70%,干、冷藏处理过冬后的萌发率略有下降,但仍超过60%;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冠芒草(Pappophorum boreale)种子当年萌发率均在15%以下,狗尾草干藏处理后萌发率下降、虎尾草、冠芒草种子干冷藏处理后,萌发率大幅度上升,表现明显的休眠后熟现象;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种子当年萌发率接近30%,但处理后萌发率几乎降至0;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种子各种处理的萌发率都在15%以下,特别是灰绿藜种子当年不萌发。与草原区相比,荒漠区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率偏低,萌发进程较缓慢,表现出对荒漠气候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2.
为深入了解鲤珠蛋白家族的基因组成和表达模式,及其与低氧适应能力的相关性,本实验通过鲤基因组框架图比对和全长cDNA文库筛查,获得鲤神经球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完整序列,证实鲤不仅具有独特的脑组织特异表达的II型肌红蛋白(myoglobin-2,Mb-2)基因,也具有Ngb珠蛋白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该基因在脑组织特异性表达,并呈现出低氧应答特征。基因结构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鱼类Ngb基因高度保守,鲤Ngb蛋白可能与斑马鱼直系同源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及功能,而与鲤Mb-2存在明显差异。鲤Ngb基因表达量在两个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耐低氧能力强的散鳞镜鲤Ngb基因表达量高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研究表明,鲤Ngb基因可能以与Mb-2基因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实现脑组织供氧,执行应对低氧胁迫的神经保护功能,在鲤低氧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最近10年(1997-2007年)的年均气温较20世纪中后期(1970-1996年)升高1℃左右,细鳞鲑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喜欢选择水流速度较缓(0.19~0.52m/s)、中午水底温度在6℃以上、水深35~112cm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细鳞鲑的洄游习性有所改变,迁移距离相对较短,甚至不迁移。所捕获的细鳞鲑年龄组成为1~4龄共4个年龄序列;多数雄鱼于2+龄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为3+龄;细鳞鲑体质量(W)和体长(L)关系符合Keys增长函数-W=0.045L-2.725。对细鳞鲑体长和体质量的实测值进行回归,可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渐进体长L∞=42.12cm,渐进体质量W∞=1202.11g,生长系数k=0.134,理论起始生长年龄t0=-0.517。细鳞鲑群体垂直分布表现出高年龄个体多分布于海拔高处的趋势。【结论】细鳞鲑对黄柏塬山地气候和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5.
干热风是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同时该区农业用水资源严重短缺,为缓解灌溉水资源不足,华北地区开展了微咸水灌溉应用技术,而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抗干热风能力的影响尚无定论。为此,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设置1 g·L–1(淡水对照)、3 g·L–1和5 g·L–1 3个矿化度微咸水在返青—拔节期和开花—灌浆期分别对冬小麦进行灌溉处理,在灌浆期进行干热风模拟试验,观测冬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参数。综合4年(2016—2019年)4次试验结果,发现:1)与1 g·L–1矿化度微咸水灌溉相比, 3 g·L–1和5 g·L–1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可以显著降低冬小麦叶片光合速率32.2%和59.3%、蒸腾速率29.2%和51.9%、气孔导度30.7%和54.8%。2)干热风可以显著降低叶片光合速率35.4%~86.6%、蒸腾速率35.6%~67.5%、气孔导度36.4%~69.4%。3)在1 g·L–1、3 g·L–1和5 g·L–1矿化度微咸水灌溉下,叶片光合速率干热风胁迫指数4年均值分别为0.55、0.45和0.74;叶片标准化蒸腾速率(蒸腾速率/水汽压饱和差)热风胁迫指数4年均值分别为0.54、0.26和0.41;气孔导度干热风胁迫指数4年均值分别为0.56、0.28和0.43。这些结果表明:1)微咸水灌溉的生理胁迫作用与干热风的生理胁迫作用对叶片光合蒸腾和气孔行为产生的影响具有相似性;2)3g·L–1矿化度微咸水灌溉比淡水提高了叶片对干热风的生理适应能力,证明适量微咸水灌溉可以提高冬小麦叶片适应干热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6.
多花木蓝803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803和鄂西2个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独山、贵阳、望谟3个试验点,2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为185~219 d,其中望谟点生育期比独山和贵阳点约提前2周,威宁点能正常开花,不能结实;参试品种间,多花木蓝803比鄂西多花木蓝生育期提前8 d。多花木蓝803鲜草和种子产量分别为33.48~58.80 t/hm2和1.95~2.09 t/hm2,较鄂西多花木蓝增产,增产情况如下:独山点分别增产32.42%和13.79%,贵阳点分别增产35.69%和18.90%,望谟点分别增产37.04%和16.76%,威宁点鲜草产量增产30.53%。多花木蓝803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较鄂西多花木蓝好,是适宜贵州省喀斯特山区栽培的优质饲用灌木品种。  相似文献   
27.
利用灌浆期模拟干热风胁迫,并结合遮荫补灌措施,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叶片失绿黄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使灌浆期叶片叶绿素降解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叶片失绿黄化程度加重、渗透调节功能失衡,产量下降。遮荫或补灌均能提高小麦旗叶持绿面积、叶绿素质量分数和产量,降低叶片黄化指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遮荫灌水在缓解干热风对小麦抗逆伤害方面具有加性效应。因此,遮荫补灌可有效提高小麦在干热风胁迫下的抗逆适应。  相似文献   
28.
Migration from Asia to New Zealand is now a topic of heated public debate within New Zealand. This study traces the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migrants to Auck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documents their adaption and revised expectations. By the end of June 1995, over 21,000 Taiwanese had been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ce in New Zealand on the basis of their skills, qualifications and work experience. Although expecting a fall in income as the necessary ‘price’ to pay for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as well as some language difficulties, few immigrants were prepared for the magnitude of the drop in income, the hardship it would bring and the heavy reliance this would place on their remaining investments in Taiwan. The net result has been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of immigrants many of whom are now resigned to net gains through education coming not to them but to their children. As a result of the inability to secure adequate employment, many Taiwanese immigrants have relocated one or all of the family members back to Taiwan. The introduction in October 1995 of stricter English standards and the flatter, less academic basis to point earning qualifications, validation of job offers, recognition of New Zealand work experience together with the spouses’ human capital as well as a clearer commitment to New Zealand should all go some way to addressing many of the difficulties the history of recent Taiwanese immigration has uncovered.  相似文献   
29.
引进亚洲薄荷在西双版纳小面积种植,研究了其生长适应性和得油率:亚洲薄荷在西双版纳适宜种植,一年可收二次;得油率最高达7.96‰;水肥不足和病虫害的危害使其生物学产量降低,影响油的产量。  相似文献   
30.
以水稻作物为特定对象,围绕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梳理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业影响的研究动态,以及基于"减排"和基于"适应"的水稻生产分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学术观点。分析发现: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包括水稻作物在内的关于中国农作物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着标准模糊和范围偏窄的问题,关于"减排"与"适应"协同的响应策略的研究较为缺乏。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和完善农业或作物与气候变化双向互动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