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9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林业   335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84篇
  630篇
综合类   1266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328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13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条块分割、田埂密集是海河平原农田的典型特征,科学认知田埂作用下的农田产流规律对解析平原区水循环演变过程至关重要。目前,流域尺度的农田产流规律的研究较少,关于降雨特征-田埂高度-农田产流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还不明晰,田埂作用下的农田产流规律是平原区水循环演变解析的薄弱环节。该研究基于CMOPRH遥感降水数据产品分析了海河平原场次降雨特征,并以Smith & Parlange入渗模型为核心构建农田积水产流模型,模拟海河平原降雨-产流过程。结果表明:1)海河平原场次降雨总量以小于25 mm为主,占降雨总场次的95%,10 h以内的场次降雨占比为96%,降雨总量和降雨强度由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减;2)在2008-2019年降雨条件下,模拟无田埂、10 cm田埂、12 cm田埂、15 cm田埂四种情景的农田年均产流量,结果分别为62.4亿m3/a、19.7亿m3/a、13.1亿m3/a、5亿m3/a;3)田埂高度已知的条件下,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是影响农田产流的关键因素,以降雨历时为横坐标、降雨强度为纵坐标,可以通过拟合反比例函数曲线划分一场降雨是否产流;4)根据海河平原历史农田面积变化估算,2000年海河平原农田产流量相对1979年减少10.2亿m3,2016年农田产流量相对2000年减少5.1亿m3。该研究定量解析了降雨特征、田埂高度对农田产流的影响,为解析海河平原区地表水资源衰减原因提供了重要的规律认知。  相似文献   
92.
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以山东省国有东明林场3 a,5 a,8 a,10 a生杨树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室内试验与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团聚体分布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在表层土层(0—20 cm)中,随林龄的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增加再略减的趋势; 而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为5 a>8 a>3 a>10 a; 在40—6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2)在0—2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表现为3 a>5 a>10 a>8 a; 在20—60 cm土层,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无显著差异。土壤稳定性与团聚体的形成和有机碳密切相关,有机碳含量与GM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均呈现一定程度表聚性,在0—20 cm各林龄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9.17%~74.26%。在3 a到5 a阶段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可能导致有机碳储量发生转移,从表层土层(0—20 cm)向底层土层(20—60 cm)转移,而在8 a到10 a阶段,有机碳储量从底层土层向表层土层发生转移。研究结果为揭示黄泛沙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结构形成与有机碳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3.
应用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CSBV非结构蛋白,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的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获得RdRp基因原核表达蛋白.以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抗体能与RdRp重组蛋白和感病中华蜜蜂幼虫蛋白特异性结合,说明获得的抗体特异性高.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发现其能特异地定位在感病中华蜜蜂血淋巴细胞内.  相似文献   
94.
李泌  王春台    杰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249-4251
[目的]扩大鄂西地区稻瘟病菌菌库,分析其群体结构.[方法]收集鄂西不同地区2011年间的感病稻秆,分离保存稻秆上的穗颈瘟病菌,通过RAPD、rep-Pot2-PCR、REMAP 3种标记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标记.[结果]从9个稻秆上共分离得到29个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性水平在75%时,2011年供试菌株可分为5个遗传宗谱,宗谱3(7个菌株)和4(19个菌株)为优势宗谱,其余3个为稀有宗谱.[结论] 2011年鄂西地区稻瘟病菌由5个遗传宗谱组成.  相似文献   
95.
为将AquaCrop模型应用于华北平原夏玉米水分研究中,于2011-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夏玉米水分处理试验,在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水量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quaCro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夏玉米的产量、生物量、冠层发育过程以及表层土壤水储量的动态变化。从生物量角度来看,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在8月中旬达到最大,可达10 kg/m3左右,其整个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为4.9-5.8 kg/m3;从产量角度来看,水分利用效率为2.3-3.0 kg/m3,且在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储量呈增加趋势。研究阐明了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夏玉米耗水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松嫩平原地区多点区域化试验及示范林杨树新品种(品系)病虫害调查发现,造成严重干部危害的为破腹病和杨干象。对错海林场和富裕林场各参试品种(品系)抗破腹病及抗杨干象能力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抗病虫能力较强的品种(品系)有银中杨、龙丰1号、龙丰2号、小黑杨、黑青杨、N46、98-62-75、A5和欧黑×青7#,杨干象危害轻微(注意防治即可)的有A5-10、1015和2111,小黑杨和青山杨应避免在地势低洼地块造林。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辽西油松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难点的分析,得出传统取脂方式对油松林的损伤,会严重破坏辽西生态环境,因此传统方式完全不适合辽西油松资源的开发利用。无损伤取脂开发利用策略,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辽西油松开发利用的难点,还可以有力地带动辽西油松荒山育林工程。因此无损伤取脂是辽西油松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98.
为定量评估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结合野外采样和浸水试验对官司河流域7种林分枯落物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林分枯落物蓄积量范围为4.49~13.19 t· hm-2,其中马尾松纯林最大,麻栎纯林最小;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深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且纯竹林最大,分别为2.87 mm和9.77 t· hm-2。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显著。各林分0~30 cm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7.1%~54.3%,竹林和松栎混交林的表层土壤有效持水量最大,分别为256.52、44.5 t· hm-2。纯竹林、松栎混交林持水效果较好,可作为水源涵养林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99.
川西南丘陵区人工桉树林土壤养分与水分变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西南丘陵区人工桉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变迁规律,对当地桉林可持续生产和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变异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该地桉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树龄的增加,桉林表层土壤(0~4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略有增加,深层土壤(60~10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不显著;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层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变化幅度显著大于60~100 cm土层。②随着树龄的增加,桉林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在沟槽平地1~6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在丘陵坡地,1~3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3~6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6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③与自然混交林相比,人工桉林对土壤养分的消耗较多。因此,可通过增加人工桉林(尤其是沟槽平地)的养分投入,缓解其对深层土壤养分的消耗,进而达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
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 关系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涛  任平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8-222
在分析1978要2011 年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 的理论关系与定量模型,并对两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院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耕地总 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整体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理论框架下的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难以实现,城 镇化水平每增加1 个单位,耕地面积相应减少5.743 个单位;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协调度表现出阶段性特 征,整体呈现出野基本调和、调和要要勉强调和、不协调要要基本协调、较协调冶的状态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 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