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林业   79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47篇
  323篇
综合类   388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90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根据取心段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压汞分析、薄片鉴定、测井识别等各种测试资料,对磨溪-龙女寺地区雷三段储层的基本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储层集中分布在雷三段的上部,储层岩性以粉晶白云岩为主,砂屑白云岩较少;储渗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片状喉道常见,粒间溶孔和缩颈喉道少见;物性较差,多属于中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局限台地是最有利于储层形成与演化的沉积相带,其次是台内点滩,储层多属于这些相带的沉积物经过后期白云石化、重结晶、埋藏溶蚀和构造作用改造后的产物。研究成果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丹江口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质量安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就如何加强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安全监测重点概述丹江口市库区生态环境概况,认真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析,制定加强以林业建设为主体的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监测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3.
三峡工程蓄水、移民搬迁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将对库首地区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长期潜在影响。本研究对移民安置期间三峡库首地区秭归、兴山、巴东和夷陵等县区农田、果园和茶园3种利用方式的85个样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当地土地生产力和移民经济收入状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首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果园土壤其次,而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在蓄水和移民搬迁同时,当地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果园和茶园的肥料投入,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受蓄水和移民搬迁影响,库首地区3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降低,其中秭归县受到影响较大,但库首各县的粮食生产在三峡蓄水后总体保持稳定;库首地区各县,尤其是秭归县的柑橘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逐年提高趋势,该地区的优势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土地生产力未受到明显影响;柑橘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茶园和农作物,移民安置期间,秭归、兴山县人均纯收入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库首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保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84.
为了解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正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染状况,选取重庆三峡库区3个行政区中不同经济收入水平、有无下水设施的18户典型农户为监测对象,对其生活污水日产生量、pH、COD、TP、TN、TAN等6项指标进行了连续12月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18户对象农户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pH、COD、TP、TN、TAN等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5.22 L·cap-1·d-1、6.67、838.93 mg·L-1、4.19 mg·L-1、53.60 mg·L-1、13.39 mg·L-1,具有人均污水日产生量明显低于而各特征指标的浓度明显高于城镇生活污水的特点;COD、TP、TN、TAN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夏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较高的规律,且COD、TP、TN、TAN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性的地域、季节、农户收入水平和有无下水设施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COD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收入水平和季节,T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有无下水, TN和TAN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季节。  相似文献   
85.
三峡库区传统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大量野外勘查、测量数据,说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规律性及其坡长与坡度特征参数,同时将物理过程侵蚀模型(WEPP)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坡长因子的角度阐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的5°~10°、10°~15°、15°~20°、20°~25°、25°~30°坡面对应的坡长分别为7~10 m、5~7 m、4~6m、3~5 m、3~4 m,与同一坡度条件下WEPP模拟的坡面侵蚀发生的突增拐点值比较接近;传统耕作措施通过缩短坡长来分散坡面径流,阻止细股流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了坡耕地中主要的侵蚀类型——细沟侵蚀。  相似文献   
86.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来源与负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忠县石宝镇石盘丘小流域,通过对其2007—2009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中氮磷流失形态与含量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三峡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来源与负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居民点、柑橘果园和坡耕地,三者累计贡献了76%以上的小流域氮磷污染负荷,因此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是拦截居民点、柑橘果园和坡耕地的暴雨径流。水稻田作为三峡库区主要的农耕地,对径流、泥沙和养分具有显著的截留和净化作用,对来自居民点的氮磷去除效率都在56%~98%之间,因此水稻田合理管理与化肥高效利用是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负荷减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7.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繁重,有计划分批次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是现阶段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优先治理小流域识别是其首要解决的一项基础工作,然而目前相关成果较为缺乏,难以支撑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智能决策和精准施策。在当前大力推进智慧水土保持背景下,积极探索优先治理小流域识别方法非常迫切,对于科学、合理、高效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小流域自然禀赋条件,以中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以水土流失“减量和降级”双重目标和治理效益最大化需求为导向,综合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两个维度,提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优先度定义及定量评价方法,为识别优先治理小流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秭归县2021年现状水土保持率为69.12%,远期(2050年)水土保持率为81.74%,总体提升12.62个百分点。秭归县2021年全域土壤侵蚀模数现状为758.50 t/(km2·a),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408.71 t/(km2·a),总体下降比例达46%。秭归县大部分区域均具有较大的水土保持率提升潜力和土壤侵蚀控制度,可完全治理和可降级的水土流失地块分布较为广泛,尤其在县域中西部的小流域存在较大的水土流失面积消减和土壤侵蚀强度降级空间。秭归县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优先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部高,东部和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全县治理优先度大于0.6的小流域占总全县小流域的11.76%。通过典型县应用,该研究提出的小流域治理优先度涵盖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两个维度,能更为全面满足小流域水土流失“减量和降级”双重目标和和治理效益最大化需求,直观反映了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空间和土壤侵蚀强度降级空间的目标和相对大小,对支撑小流域治理决策更加准确、科学,治理优先度评价方法不仅可行,且易操作。  相似文献   
88.
探讨生态空间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有助于客观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和自我恢复能力,并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基于VSD模型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空间脆弱性分析框架,从空间暴露度、空间敏感性和空间适应力分析2005—2018年三峡库区生态空间脆弱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生态空间脆弱性的3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生态空间暴露度呈现以重庆的主城区(平均为0.355)和渝东北的万州区(0.416)为双核心向四周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由2005年的0.235 6持续增至2018年的0.269 1。生态空间敏感性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渝东北的巫溪县敏感性最强为0.691,渝西南的北碚区最低为0.296;由2005年的0.360 7持续增至2018年的0.437 4。生态空间适应力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以重庆主城区(平均为0.634)和湖北夷陵区(0.613)为双核心向四周增强;由2005年的0.518 4减至2010年0.457 4后增至2018年的0.571。(2)三峡库区生态空间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库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市主城区域(平均...  相似文献   
89.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filled pore space (WFPS), temperature, the addition of nitrate (NO -3) and carbon source on N2O emiss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the soil of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2H2 in hibition incubation experiments are applied. Results from experiments in laboratory and in situ field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WFPS is a main factor determining N2O emission and de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rate increases while the WFPS increases, and the maximum denitrification rate and the maximum N2O emission rate appear when the WFPS is 100% and 60%,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while th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10 ℃ and 40 ℃,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contribute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N2O emiss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N2O emiss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The addition of carbon source could increase de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in soil.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nitrat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because nitrogen source is not the main factor determining de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and excessive nitrate could inhibit the denitrification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addition of glucose, which is a carbon source easily be utilized by denitrifying bacteria,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 in soil, and the maximum denitrification rate takes place while the carbon content in per kilogram soil is 240 mg.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广西南宁桃源水库生态环境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利用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