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80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19篇
  63篇
综合类   478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进行水稻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可以了解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以及其施引文献的特点。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对2010—2019年刊发在《中国水稻科学》上的高被引论文及其施引文献进行了文献年度分布、发文(施引)机构和地区、研究热点、来源期刊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的年度被引频次和施引文献的年度篇数分布都体现了论文被引频次的时间特性;在地区、机构分布分析中,水稻研究地区间、机构间差异较大,江浙等地区的机构科研综合实力较强,发文量多且被引频次高,对高被引论文的贡献比较大;水稻研究的发展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我国的水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水稻产量、基因定位、稻米品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位居前3的学位论文型施引文献分别来自于扬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32.
杂交构树在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丰富可应用于盐碱地绿化的树种资源,建立滨海滩涂盐碱地的生态绿化体系,本文通过在环渤海湾试验基地的连续种植试验,证明了杂交构树作为绿化树种在盐碱地应用的可行性。应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对杂交构树的成活和长势予以保证,建立了杂交构树在盐碱地的生态绿化体系。同时,培育出了大量的可用于盐碱地绿化的杂交构树苗木,为更大规模的种植试验和进一步推广做好了储备。  相似文献   
33.
以表格的形式按期刊评价指标排序的方法,介绍了以213种期刊构成的《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SCI源期刊信息库》,该信息库的SCI源期刊代表了海洋与水产学科最核心的科技期刊,对广大科研人员向世界宣传自己的学术成果,展示我国的科研实力,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4.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5.
[目的]考察浸矿剂硫酸铵(NH4)2SO4胁迫下稀土离子钇的毒性研究。[方法]选择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环境污染指示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研究硫酸铵胁迫下稀土钇( Y)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①稀土钇单一染毒,蚯蚓的48 h 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213.41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322.63 mg/L。②硫酸铵单一染毒下,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13.89 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15.05 g/L。③低浓度1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LC50=198.65 g/L、24 h 半致死率浓度 LC50=399.85 g/L;中浓度14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167.3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256.73 mg/L;高浓度2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31.03 mg/L、24 h的LC50=127.65 mg/L。[结论]低浓度的硫酸铵降低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中浓度的硫酸铵增加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较明显的协同作用。高浓度硫酸铵显著增加了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稀土钇染毒下蚯蚓死体更易断裂,而活体对针刺反应相对不灵敏。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地膜替代品——农用纸膜在水田中应用过程中的破损情况,采用模拟试验的厅法,对造成纸膜破损的气液泡大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和不考虑泥断不平度的情况下,能够引起纸膜破损的最小气泡直径为9cm,最小液泡直径为6cm。  相似文献   
37.
赵东  王传贵  王翔  杜娟  余锟  赵保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04-3605,3615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竹造纸固剩物粒度、固剩物与漂珠配比、板材厚度)对复合板材各种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利用竹造纸固剩物和漂珠制造复合板材,并通过对力学性能和导热系数的测定,探讨固剩物粉末粒度、固剩物与漂珠配比、板材厚度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粒度和板材厚度的增大,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MOE、24hTS呈现下降趋势;随着配比的增大,MOR、MOE增大,24hTS减小.[结论]最佳工艺为固剩物粒度为20~40目、固剩物与漂珠配比为8∶2、板材厚度为14 mm时,此时板材的各种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8.
通过分析《干旱区科学(Journal of Arid Land)》近5年来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副主编对英文摘要的编校,总结了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常出现的主要问题和错误,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英文编校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9.
竹重组材浸渍纸饰面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树脂含量、残留挥发分、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等工艺因素对浸渍纸饰面竹重组材的表面胶合强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浸渍纸饰面生产的较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树脂含量和残留挥发分对浸渍纸饰面竹重组材的表面胶合强度和耐磨性能影响显著。在试验条件下,适宜的饰面工艺为树脂含量200%,残留挥发分7%,热压压力2.9 MPa,热压时间40 s。  相似文献   
40.
对三种缓冲材料及利用木质剩余物一次纤维和废纸再生纤维制备纸浆模塑材料工艺过程进行对比。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热压干燥和真空干燥成型时,木质剩余物一次纤维与废纸再生纤维纤维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质剩余物一次纤维纤维长度、宽度较废纸再生纤维得均匀,废纸再生纤维纤维表面有所损伤,纤维间的空隙增加,会导致与纤维间结合力有关的抗张强度、耐破强度和耐折强度等物理性能地下降。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包装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纸浆模塑原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