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00篇
林业   209篇
农学   384篇
基础科学   47篇
  543篇
综合类   854篇
农作物   43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49篇
园艺   194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AM真菌和施磷量对黄芩光合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接种试验,探讨不同施磷(P)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黄芩(Scuteliaria baiealensis)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营养含量的影响,为黄芩合理施肥和菌根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P水平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根系侵染率、根系干质量、黄芩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叶片蒸腾速率;提高黄芩根系K、Ca、Mg、Fe、Zn元素含量,高P水平(0.25g·kg-1土)显著降低根系Cu和Mn元素含量。AM真菌和施P量之间有显著交互效应,施P量为0.15g·kg-1土时AM真菌接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2.
不同基质配方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理想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方。试验结果表明,T3处理(草炭∶稻草=3∶5)和 T7处理(菇渣∶稻草=2∶1)的番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干质量、全株鲜干质量和根系活力极显著高于2个对照,并且 T3和 T7处理的番茄根系活力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7处理的壮苗指数显著高于2个对照,因此 T7处理对番茄育苗的效果最好,其次为 T3。  相似文献   
73.
不同根构型玉米的根系形态及其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对8个测交种的根系形态及在0~6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根长、根干重和根拔拉力均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L105和L109属于大根系基因型;L172和L224属于小根系基因型。L132、L160、L224对密度的反应较为敏感,L219对密度的反应较为迟钝。在增加种植密度后,各基因型根系均有纵向延伸的特征,不同基因型根长和根干重在不同土壤层次间分布比例差异较大,且其对密度的反应仅表现在特定的土层内。  相似文献   
74.
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青稞镰孢根腐病的病原,于青稞苗期及成株期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和卓尼县等青稞主产区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并用烧杯水琼脂法和盆栽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青稞镰孢根腐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广泛,发病率在5%~20%之间。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共分离得到88株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菌,苗期50株,成株期38株,经鉴定分别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木贼镰孢F. equiseti、三线镰孢F. tricinctum、柔毛镰孢F. flocciferum、锐顶镰孢F. acuminatumF. langsethiae。盆栽法和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得的致病性差异显著,但均表明燕麦镰孢综合致病力较强,结合其分离率,确认燕麦镰孢为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75.
根腐病是影响秦艽产量的最主要病害,发病后会造成秦艽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笔者总结了秦艽根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各种防治技术,以期为广大药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外源激素因子对桑树组培无菌苗继代增殖及生根的影响。[方法]以桂桑优12号为材料,从外源激素的不同种类、浓度及组合对桑树组培无菌苗继代增殖和生根诱导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以IBA 0.1 mg/L+6-BA 1.5 mg/L+TDZ 0.03 mg/L激素组合对芽增殖效果最好,芽增殖倍数达到5.28。 NAA对生根诱导的效果优于 IBA和 IAA;以 NAA 2.0 mg/L+PP331.0 mg/L的激素组合对生根诱导效果最佳,生根率达100%,根数为7.01条,根长为1.38 cm。[结论]该研究为桑树种苗的离体培养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7.
崔权仁  王威  杨懿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14-11315,11349
[目的]为优质烟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调节施肥水平和控制基追肥中氮素比例,研究对烤烟根系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在烤烟成熟期后,提高基肥施氮量,有利于根系干物质积累。宜宾烟区烤烟在施氮量90 kg/hm2情况下,控制基肥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70%左右时,更符合烟株在生长对营养需求规律,有利于提高烟叶产质量。[结论]烤烟根系发育与施氮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NAA·IBA生根剂对圆叶福禄桐扦插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部位的圆叶福禄桐2~3年生的健壮枝条作为扦插穗条,通过用不同浓度的N-I(NAA∶IAA=8∶2)生根剂进行浸蘸处理,探讨最佳的生根部位及生根剂浓度。[结果]N-I处理对圆叶福禄桐的扦插在成活率和须根期方面与单种生根剂处理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多重分析和综合评价,当NI生根剂在浓度为200 mg/L时,圆叶福禄桐的扦插枝条的综合生长情况达到最优;通过与使用单种生根剂进行对比,发现混合生根剂的扦插效果明显好于单种生根剂。  相似文献   
79.
立体种植农田不同生育期及土壤水分的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立体种植农田中,作物根系分布是影响作物间水肥竞争及利用效率的首要因素。针对滴灌条件下番茄套种玉米立体种植农田设置高(T1)、中(T2)、低(T3)3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立体种植农田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作物根系分布的影响,探讨立体种植农田根系在不同生育期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立体种植农田番茄侧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显著低于玉米侧,膜内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膜外土壤含水率,膜内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作物间根系呈"不交叉—轻度交叉—完全交叉—轻度交叉"规律;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根系总量呈增长趋势,在0~30 cm的滴灌湿润区,作物根系分布最密集,约占总根系的60%~70%,且高水分处理根量显著大于低水分处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以及根重密度均呈现T1T2T3的趋势,而在非滴灌主要湿润区则正好相反;累积根系分布曲线分析显示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加根系向土壤下层生长,随着生育期推进根系向作物中间发展。立体种植农田作物在不同生育期根系分布变化明显,同时土壤水分对根系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0.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can confer protection to host plants against some root pathogens, and several mechanisms for these phenomena have been proposed. If AM fungal taxa vary in the ways that they limi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athogens on host plants, additive and/or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among members of diverse AM fungal assemblages and communities may result in a greater pathogen protection than is currently predicted. However, i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AM and pathogenic fungi, we found few examples that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ingle- and multi-species AM fungal assemblages. Here, we briefly recount the generally recognized mechanisms of pathogen protection by AM fungi and present evidence, where appropriate, for functional diversity among AM fungal taxa with regard to these mechanisms. We propose that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of AM fungal taxa in interactions with pathogens could mimic, or even be the cause of, previously observ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 fungal diversity and plant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