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2篇
  免费   745篇
  国内免费   1559篇
林业   1082篇
农学   831篇
基础科学   1019篇
  2882篇
综合类   5361篇
农作物   586篇
水产渔业   196篇
畜牧兽医   1033篇
园艺   331篇
植物保护   625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449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555篇
  2016年   680篇
  2015年   555篇
  2014年   682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943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712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551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621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耕作措施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云南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形特征,极易引发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生产。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来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顺坡(2组处理)、横坡(2组处理)2种耕作方向的复合农艺措施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坡地红壤的径流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且产流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5.62%~75.82%。产流雨量与年降雨量呈现一致趋势。径流量和产流雨量呈线性关系(R_(NVF)~2=0.597 7,R_(OVF)~2=0.415 1,R_(OHF)~2=0.378 2,R_(OHFR)~2=0.335 5),其相关性大小顺序为顺坡处理横坡处理,不施肥处理施肥处理,覆膜处理揭膜处理(P0.01)。大雨(25~49.9 mm)和暴雨(≥50 mm)造成了年度大部分径流和养分的流失。横坡垄作组处理产生地表径流(177.13±28.87)~(182.28±33.75) mm,径流中总氮流失量(7.66±2.51)~(7.85±1.92) kg/hm~2,总磷流失量为(0.91±0.26)~(1.09±0.27) kg/hm~2,与顺坡垄作OVF(常规处理)相比径流和养分极显著减少了49.57%~52.13%,33.16%~53.88%(P0.01)。不同耕作措施下,复合耕作模式(优化施肥+横坡垄作+旺长期揭膜)拦截径流和养分流失的效果最好。RDA分析结果发现,与降雨量相比较,径流量是影响氮磷养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径流量与氮养分(NH_4~+-N除外)流失量的相关性高于与磷的相关性,表明氮比磷更容易随径流流失。顺坡处理NVF和OVF与环境因子径流量和氮磷养分流失量TN、TDN、NO_3~--N、NH_4~+-N、TP、TDP呈正相关,横坡处理OHF和OHFR与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GB/T 35958-2018)于2018年9月1日开始实施,必将对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促进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便于国家标准GB/T 35958-2018使用者理解和执行,本文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介绍了GB/T 35958-2018的编制背景,分析了标准的内容要素和层次结构,剖析了标准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的代码结构、编码方法和赋码规则,揭示了GB/T 35958-2018与国内相关标准的关系,特别是与NY/T 2538-2014的内在关联性,指出了GB/T 35958-2018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并就及时宣贯和修订国家标准提出了建议。研究可望深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的认识,促进GB/T 35958-2018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的有效实施和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氮肥配施生物质炭或小麦秸秆对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进行4年不同氮素水平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以3种施氮用量(不施氮肥、50 kg(N)·hm-2氮肥、100 kg(N)·hm-2氮肥)配施2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S、生物质炭B)及无有机物料 (C)共组成9个处理,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N2O通量进行全年内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处理N2O年平均通量大小排序SN100>CN100>SN50>CN50>BN100>SNO>BN50>CN0>BN0,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相较N0处理(CN0、SN0、BN0)的年平均排放通量,N50(CN50、SN50、BN50)和N100(CN100、SN100、B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6.92%和10.03%。相较CN0、CN50和CN100,与其相同氮素水平配施生物质炭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0.49%、3.15%和4.67%;配施秸秆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6.37%、3.44%和2.73%。单施氮肥或小麦秸秆配施氮肥均增加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减少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主效应分析表明,氮素、秸秆均对提升N2O排放通量发挥显著效应,而生物质炭具有降低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N2O通量的增大作用远大于土壤含水量对N2O通量的减小作用。秸秆或生物质炭与氮素无交互效应,N2O排放通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促进了N2O排放而生物质炭抑制了N2O排放。因此,添加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固氮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草)地土壤质量差异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该文沿370~470 mm的降水梯度,选取了陕西省吴起县境内的王洼子(370~395 mm)、大吉沟(440~445 mm)和白豹(460~470 mm)3个降水梯度区作为研究区,并结合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评价降水梯度区广泛栽植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和草地的土壤物理结构、持水性、盐碱度、碳汇指标以及速效养分指标方面的综合得分,明确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随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量、植被类型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指标影响显著(P<0.05)。2)在460~470 mm降水量区,刺槐林(0.829)对土壤质量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沙棘林(0.808),二者土壤质量均达到肥沃水平,且差异不显著,草地(0.679)土壤质量指数最低,土壤为较肥沃水平;在440~445 mm降水量区,沙棘林(0.74)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刺槐林(0.601),二者均达到较肥沃水平,草地(0.479)土壤质量指数最低为中等水平;在370~395 mm降水量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质量指数由大到小表现为沙棘林(0.744)>刺槐林(0.387)>草地(0.251),沙棘林土壤质量等级为较肥沃、刺槐林和草地为贫瘠水平。3)在370~470 mm降水梯度内,3种植被类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其中沙棘林土壤质量指数变异性较低(4.1%),刺槐林(30.1%)和草地(37.2%)土壤质量变异性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区370~470 mm降水梯度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5.
The spawning success of lithophilic salmonid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fine sediment content (“fines”) of spawning substrates, yet knowledge on the impacts of fines on the spawning of non‐salmonid lithophiles remains limited, despite their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importance in European rivers. Consequently, the aim here was to use an ex‐situ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and content on egg survival and timing of larval emergence of the surface‐spawning cyprinid European barbel Barbus barbus. Thirty incubator boxes within a recirculating system were filled with one of five experimental sediment mixtures (0%–40% sand by mass) that each contained 300 fertilised eggs at a depth of 50 mm. Emerged, free‐swimming larvae were captured and counted daily to assess grain‐size effects on larval survival and emergence. Specifically, total proportion of emerged larvae, cumulative daily proportion of emerged larvae and time required to reach 50% emergence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study. Whilst the proportion of sand in the sediments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gg‐to‐emergence survival (mean survival per treatment 75%–79%), i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timing of larval emergence to the water column; early emergence was detected in treatments with elevated sand content (on average, 50% emergence after 12–13 days versus 19 days in the control). Similar to findings from salmonid stud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high sand content in spawning gravels can influence timing of larval emergence and potentially cyprinid lithophilic fish survival.  相似文献   
106.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夜间农田实时语义分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易诗  李俊杰  贾勇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8):174-180
农田环境实时语义分割是构成智能农机的视觉环境感知的重要环节,夜间农田语义分割可以使智能农机在夜间通过视觉感知农田环境进行全天候作业,而夜间无光环境下,可见光摄像头成像效果较差,将造成语义分割精度的下降。为保证夜间农田环境下红外图像语义分割的精度与实时性,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红外图像的红外实时双边语义分割网络(Infrared Real-time Bilateral Semantic Segmentation Network,IR-BiSeNet),根据红外图像分辨率低,细节模糊的特点该网络在实时双边语义分割网络(Bilateral Semantic Segmentation Net,BiSeNet)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其空间路径上,进一步融合红外图像低层特征,在该网络构架中的注意力提升模块、特征融合模块上使用全局最大池化层替换全局平均池化层以保留红外图像纹理细节信息。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在夜间使用红外热成像采集的农田数据集上进行试验,数据集分割目标包括田地、行人、植物、障碍物、背景。经试验验证,提出方法在夜间农田红外数据集上达到了85.1%的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同时达到40帧/s的处理速度,满足对夜间农田的实时语义分割。  相似文献   
107.
施磷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及抗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磷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光合机制,本试验以西北广泛种植的感蓟马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抗蓟马苜蓿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调查评价了不同施磷水平下苜蓿的受害指数、生长指标和蓟马虫口数量,测定了不同施磷水平下苜蓿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施磷后,‘甘农3号’和‘甘农9号’苜蓿的受害指数均显著降低,株高和产量显著增加,蓟马虫口数量无显著变化;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率(WUE)显著升高,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著降低;苜蓿心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但可溶性糖含量与蓟马虫口密度间无相关性,而与受害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施磷有效地增强了苜蓿的光合作用,进而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增施磷肥来控制苜蓿蓟马的危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8.
介绍了内蒙古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现状,阐述了全区玉米秸秆生产量和饲料化利用情况,分析了玉米秸秆饲料进牧区的路径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期为秸秆饲料进牧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偏重西方文化信息和知识的输入,而中国文化较少涉及或缺失,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能够拓展和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中国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0.
王芮华 《北京农业》2011,(9):251-252
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培肥地利,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各种农作物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