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6篇
  7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中国种诸葛菜变种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先  贾勇炯 《作物学报》1994,20(5):595-600
对中国种诸葛菜变种群(色括原变种及三个变种)作了大样本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相对长度从长到短呈渐缓梯度变化,次缢痕位置大多出现在第11对染色体上,一部分次缢痕变化不定。臂比指数极端变幅大,按众数求得的染色体类型是:2n=24(2st)+6sm(2st)。核型对称性分析结果是1A-2A,属于最对称性。核中有较高频率的B染色  相似文献   
42.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华北地区不同播期对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会造成二月兰的出苗数、越冬数、养分累积量和产量下降,以9月14日播种为最高,其鲜草产量达到20 925 kg/hm2,氮、磷、钾累积量分别达到51.59、6.95和93.44 kg/hm2,种子产量达到667 kg/hm2;但植株的氮、磷含量有随播期推迟而上升的趋势。播期推迟会导致二月兰生育期延迟,表现为收获时二月兰秸秆和种子的含水量增加。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二月兰在华北地区的最适播期为9月14日。  相似文献   
43.
2017年10月在河北省黄骅市发现二月兰的一种叶部病害,感病叶片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明显同心轮纹状病斑,平均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96.2%和87.6%。为了明确该病害的致病菌,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选取代表性菌株GS1-1、HH2-1和HH3-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均能引起二月兰叶斑病。并对这3个菌株进行rDNA-ITS和EF-1α(tef)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S1-1、HH2-1和HH3-1的ITS序列均与甘蓝链格孢(MN173824、MN173825、MN173823、MF462311)相似性达99%以上,其中与甘蓝链格孢(MF462311)相似性达100%;GS1-1、HH2-1和HH3-1的EF-1α基因序列与甘蓝链格孢(JX213350、KF889266、KT895946、KC584642、LC480212和KT895946)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且和以上各自对应的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选取菌株GS1-1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营养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最适产孢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5 ℃(在5~35 ℃均可生长),最佳产孢温度为28 ℃;12 h光暗交替条件促进菌丝营养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44.
采用人工授粉并结合子房培养的方法,进行了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的正反属间杂交。授粉后5~10d,取子房培养于MS或B5培养基(添加6-BA、NAA、水解酪蛋白和活性碳),结果表明,子房培养有助于提高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杂种获得频率。不同杂交组合,属间杂交可交配性不同。以诸葛菜为母本的所有杂交组合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获得了18株属间杂种,其中8株在形态上近似母本湘油15,10株来自于742与诸葛菜杂交组合,表现出完全的雄性不育,幼苗期叶色浅黄,生长发育缓慢,植株矮小,花瓣呈现乳白色,第一次分枝数少且分枝部位较高。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分析表明,这些植株是真正的属间杂种。杂种后代植株(F2代或回交一代)表现多型性,多数植株的性状倾向母本甘蓝型油菜,可育;部分植株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部分可育;少数植株发育缓慢,不育。这些杂种植株可能是油菜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45.
二月兰花色苷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花瓣为试材,研究了花色苷的提取方法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在65℃条件下,用75%乙醇+0.5%盐酸浸提5 h效果最佳。高pH值对花色苷影响显著,在酸性条件下花色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Na+、Ca2+、Mg2+对花色苷影响不显著;Cu2+影响较显著。花色苷的抗还原性、抗氧化性差。葡萄糖、蔗糖和柠檬酸对花色苷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6.
[目的]进一步揭示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远缘杂种高世代(F8~F10)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杂种高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杂交后代表型偏白菜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形态、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形态学分析表明,杂种后代叶型、叶色、株型、早花性状偏向白菜型油菜,而二级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千粒重与甘蓝型油菜Oro更为接近;细胞学研究表明,这些杂种高世代材料细胞中已不含诸葛菜染色体,多数植株都为少于38条染色体的亚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种的减数分裂配对结果显示,这些亚倍体后代细胞中丢失的可能是来自C基因组的染色体,随着世代的增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有向甘蓝型油菜2n=38升高和回归的趋势。[结论]该研究为揭示杂种后代亚倍体中丢失染色体的来源及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7.
在表现花叶、植株矮化、茎叶坏死和畸形的十字花科观赏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vio-laceus)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分布范围为780~800nm.通过寄主反应测定、病毒提纯和形态观察、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该病毒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毒分离物AH1回接二月兰无病毒苗,引起黄斑、系统花叶、系统坏死和畸形,在供试十字花科植物上均产生系统侵染,并在洋酸桨等茄科供试寄主上引起系统症状.AH1与来自十字花科甘蓝型油菜上的一个TuMV有紧密的血清学关系,但在寄主反应上与之有一定差异.对自然发病的二月兰植株和接种AH1分离物的系统寄主用TuMV抗血清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均检测到线状病毒粒子,用CMV抗血清、TMV抗血清进行检测,均没有发现相关病毒.作者认为:TuMV即是引起二月兰花叶病的病原.这是TuMV侵染该属植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8.
O. violaceus is a species of Brassicaceae, which is mainly found in China. Its shoots are rich in protein, iron, calcium and vitamins A and C. Hence it is a valuable forage. Its shoot yield is high, about 36,400 kg/ha, when cultivated in Chengdu. This plant species is adaptable to grassland, barren hills, roadsides, gardens, etc. Its protein content is higher than most other forage plants. Therefore, O. violaceus is a new forage genetic resource.  相似文献   
49.
为探究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下植被稀少的状况是否为枯叶产生的化感作用,以蒙古栎枯叶为供试材料,二月兰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不同浓度蒙古栎枯叶水浸提液对二月兰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采用0.00、0.02、0.04、0.06、0.08和0.10 g/mL浓度的蒙古栎枯叶水浸提液培养二月兰种子,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及苗长,计算化感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二月兰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根长的化感效应指数均为负值,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对二月兰苗长的化感效应为“低促高抑”的双浓度效应,在浓度<0.04 g/mL时对幼苗苗长生长有促进作用,当水浸提液浓度≥0.04 g/mL时,对苗长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化感作用不断增强,浓度为0.10 g/mL时,根长、苗长的化感指数均为-1,种子仅处于发芽初始状态。反映出蒙古栎枯叶的水浸提液对二月兰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0.
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诸葛菜的花粉在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柱头上的黏附、萌发及萌发花粉管在柱头和花柱中的生长、伸长情况.结果表明,诸葛菜花粉很难在3种类型油菜的柱头上黏附和萌发,同时在花粉黏附的部位及其附近柱头乳突细胞内产生大量胼胝质;萌发的少量花粉粒,其花粉管生长迟缓,且发生严重扭曲、肿胀等畸形现象,从而导致其进入柱头也比较困难;少数花粉管能穿过柱头进入花柱,但时常有异常胼胝质沉积在花粉管中.另外,诸葛菜花粉与3种类型的油菜柱头的相互作用不同,即亲和力不同,表明诸葛菜与芸薹属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障碍,而且主要是受精前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