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1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915篇
林业   213篇
农学   808篇
基础科学   116篇
  1796篇
综合类   1676篇
农作物   1012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314篇
园艺   229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我国沿海滩涂种植能源作物甘薯有广阔的前景。为确定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比较了6个施氮水平下甘薯的成活率(SR)、商品率(CR)、蔓薯比(V/T)、干物质积累(DMA)、氮素累积值(NAV)、氮利用效率(NUE)、氮收获指数(NHI)及钾钠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1)施氮量与甘薯地上部分DMA和NAV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余同),对地下部分NAV影响较小(P>0.05)。(2)与不施氮比较,施氮60 kg(N)·hm-2对甘薯的V/T、SR、NUE和NHI均无显著影响。(3)甘薯的CR、地下部分和块根DMA以及理论产量(NAV×NUE×NHI)均以施氮60 kg(N)·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超过60 kg(N)·hm-2,施氮量与甘薯的V/T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R、CR、NUE、NHI、地下部分和块根DMA均呈极显著负相关。(4)甘薯对钾钠的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甘薯地上部分钾钠含量均在施氮量为60 kg(N)·hm-2时达到最高值。施氮量对钾钠含量比没有影响。因此,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为60 kg(N)·hm-2。  相似文献   
992.
为探明保水剂和氮肥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60 kg.hm 2)与氮肥[0、225 kg(N).hm 2、450 kg(N).hm 2]单施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保水剂和氮肥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剖面各层次的含水量及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单施450kg(N).hm 2氮肥、单施保水剂及保水剂与450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土壤含水量较高。不施保水剂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施用保水剂时,氮肥用量过高,干物质积累有所降低。拔节—收获期,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且到生育后期效果更明显。在播种—拔节期和孕穗—灌浆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且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处理增加幅度更大。而灌浆—收获期,高氮[450 kg(N).hm 2]和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53.8%和57.8%。而最终产量与水分生产效率以60 kg.hm 2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最高。说明氮肥用量适宜时,施用保水剂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993.
东北典型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降低东北稻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选择东北典型水稻种植区盘锦市,开展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氮素径流监测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CK)、常规模式(TR)、稻蟹共生(CR)、有机水稻(OR)和减量施肥(RR),利用集水池收集各处理的地表径流,并测定径流的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含量,计算氮素流失量。研究结果显示:稻田地表径流损失的铵态氮远高于硝态氮;稻蟹共生和常规模式处理田间排水铵态氮的损失量相差不大,减量施肥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低26%,有机水稻处理比常规模式低73%。稻蟹共生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排水中硝态氮的排放量少23%,减量施肥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减少34%,有机水稻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低67%。稻蟹共生和常规模式处理排水总氮排放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6.15 kg.hm 2和5.89 kg.hm 2;减量施肥处理显著低于常规模式处理,总氮排放量为4.76 kg.hm 2,比常规模式处理低19%;有机水稻处理在各水稻模式中总氮排放量最低,仅为1.93 kg.hm 2,并且显著低于常规模式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低67%。  相似文献   
994.
土壤氮异质性与种间地上竞争对玉米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不均匀施肥、有机质分解和群体结构复杂化等因素,氮在间作农田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异质性。因此,间作作物的生长同时受到种间竞争和异质性氮的影响。然而,人们对作物种间关系(特别是地上竞争)与异质性氮在影响作物生长中有何关系还知之较少。本研究以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为试验对象,在盆栽条件下采用控释性氮肥构建异质性,利用根管分隔去除地下竞争后,通过目标植物法设计地上竞争处理,探讨作物的觅养精确度、生物量生产、功能性状、竞争能力和总相对生产力对氮分布和地上竞争的响应。结果表明:异质氮处理的总相对生产力高于均质氮处理,这可能是因为与无竞争相比,地上竞争提高两作物的觅养精确度。但在地上竞争下异质氮抑制马铃薯的生长,玉米生长得以提高,而在无竞争下异质氮处理提高两作物的生长;这些生长变化在功能性状上得到进一步体现,包括根冠比、根叶比、叶重比和根重比;从竞争能力来看,相对于均质氮处理,异质氮处理促进玉米但降低马铃薯的竞争能力,故马铃薯在均质氮条件下有竞争优势,而玉米则在异质性氮条件下具有竞争优势。总之,地上竞争改变作物对异质性氮的觅养行为,而异质性氮提高作物生长,改变玉米和马铃薯的相对竞争能力,因此地上竞争和氮异质性在调控作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这一发现可增加对间作体系中氮利用特征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农田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5.
水稻生育后期剑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汕优63"和"9311"为对照,研究了水稻开花后剑叶叶片中有关氮代谢相关酶类[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氨合成酶(GS)、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谷氨酰氨脱氢酶(GDH)、蛋白水解酶(proteinase)]活性及部分酶动力学变化,同期测定了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及穗部农艺性状,旨在了解超级杂交稻品种与其常规亲本及对照品种在生育后期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动力学变化的内在规律性,为杂交稻生育后期的氮代谢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花后1周为3个品种剑叶叶片中有关氮代谢酶活性的高值持续期,接着进入速降期。不同品种间NR、GS、GPT和GDH活性及活性高值期具有显著性差异。花后1周"两优培九"具有较高的GS和GDH活性;花后7~14 d"汕优63"的NR和GS活性显著高于"9311"和"两优培九",灌浆后期其GS、GDH活性和活性高峰,也均高于和迟于其他2个品种;"9311"在开花和灌浆初期具有较高的转氨酶活性和催化活性,其氮代谢的启动早于其他2个品种。生育后期GDH和GOT的活性变化说明氧化脱氨可能是水稻体内的主要脱氨方式。生育后期NR和GS活性与其催化活性呈非线性关系,GPT在花后14 d催化活力表现最低,在灌浆后期3种酶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力。叶片可溶性蛋白及ATPase变化说明,酶蛋白量是制约水稻生育后期有关氮代谢的酶活性和影响后期氮素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叶片的能量状态是影响生理活性发挥的重要限制因子。从主要酶活性变化、籽粒灌浆速率和穗部性状看,生育后期种间杂交种("汕优63")比亚种间杂交种("两优培九")具有较高的叶生理活性和较强的籽粒灌浆优势。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新选育大麦[2011(07)814]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研究4个施氮量(N1:150kg/hm2,N2:180kg/hm2,N3:210kg/hm2,N4:240kg/hm2)和4个播种量(S1:375万粒/hm2,S2:450万粒/hm2,S3:525万粒/hm2,S4:600万粒/hm2)对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旗叶面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播种量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SPAD值、旗叶面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随施氮量和播种量的增加,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旗叶面积、SPAD值、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S3或N3S2处理组合下达到峰值;N2S3处理组合鲜叶产量、SPAD值、旗叶面积和蛋白质含量较N1S1处理组合分别提高了102.70%、16.09%、86.39%和33.31%,N2S3处理组合Fe(295mg/kg)、Mn(76.59mg/kg)、Cu(8.10mg/kg)、Zn(30.94mg/kg)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大麦[2011(07)814]获取鲜叶时,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建议一次性施氮量180~210kg/hm2以及播种量450万~525万粒/hm2,不仅能增加大麦鲜叶产量、SPAD值和旗叶面积,而且有利于提高鲜叶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春小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特征,采用盆栽方式,选用来自埃及的Egypt1和Egypt2、来自我国天津的津强6号和津强11号4个春小麦品种,设不施氮(B1)、施尿素1g/盆(B2)和施尿素1.5g/盆(B3)3个施氮处理,于小麦成熟期测定植株性状、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Egypt2的穗长、穗粒数、小穗数、千粒重、产量均高于津强6号,但津强6号的籽粒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随着拔节期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逐渐增高,其中B3处理最高;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较高处理下Egypt2的千粒重和产量最高,施氮量较高的津强6号的籽粒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拔节期施氮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由此可知,不同品种中,Egypt2的产量最高,津强6号的总蛋白质含量最高;合理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施尿素1.5g/盆的氮肥处理小麦生长最好。品种和施氮量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测定宁杂1号三系亲本植株及各器官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植株氮含量表现由高到低的趋势,磷含量呈现高—低—高—低—高的w型变化趋势,钾含量呈现高—低—高—低变化趋势。植株及营养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生殖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则表现为逐渐递增趋势。亲本间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生育期中,各器官的氮、钾含量和积累量均大于同一器官的磷含量和积累量;单株及各器官的钾积累量多大于同期氮积累量。植株磷素积累在抽薹阶段和结角阶段分别达到高峰。各器官氮、磷、钾积累量多以保持系最高,恢复系最小。针对三系亲本营养吸收积累特性,提出了宁杂1号高产制种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99.
Two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differing in grain protein content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 application rate on changes in contents of glutenin macropolymer (GMP) and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HMW-GS) during grain filling. Contents of GMP and HMW-GS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high GPC cultivar, Xuzhou 26, than those in low GPC cultivar, Ningmai 9. N increased contents of GMP and HMW-GS in Xuzhou 26 with N rate between 0 and 300 kg ha−1, while at the very high N rate of 300 kg ha−1 the contents of GMP and HMW-GS in Ningmai 9 decreased. The high contents of GMP and HMW-GS at maturit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pid increase in contents of GMP and HMW-GS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ir synthesis. HMW-GS and GMP content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The total HMW-GS content wa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GMP content than the content of any HMW-GS pair or any individual HMW-GS present in the selected cultivars. The pattern of response of GMP content to N application rat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N on HMW-GS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施氮条件下小麦冠层的高光谱和多光谱反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利用冠层反射光谱特征监测小麦生长及氮素营养状况。以宁麦9号、淮麦20、徐麦26和扬麦10号四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氮素水平下冠层反射光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氮素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冠层反射光谱的反射率有差异,且近红外部分差异较明显。小麦从拔节开始,随生育期的推进,冠层反射光谱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先降低然后升高,以孕穗期反射率最低。随着叶片的逐渐变黄。反射率又增大,并且绿光波段的反射峰也逐渐消失。而近红外区反射率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以开花期为分界,先上升然后下降,直到成熟前降为最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冠层反射光谱在近红外反射平台(750-1300nm)的反射率呈上升趋势,而可见光部分反射率则下降,并且反射光谱的绿峰和红边位置也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分别向蓝光方向(波长变短)和红光方向(波长变长)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