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89篇
植物保护   1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分离、鉴定与培养了一种自然侵染褐飞虱的病原真菌,为褐飞虱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病原真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鉴定该菌种为桔形被毛孢(Hirsutella citriformis Speare)。该菌是中国的新记录种。该菌孢梗束从被感染的寄主各部分伸出,长7 mm,直径83.2~156.0μm。瓶梗基部椭圆形,(5.2~7.8)μm×(2.6~5.2)μm,向上突然变细呈长管状,(28.6~32.5)μm×(0.7~0.9)μm;分生孢子,无隔,纺锤形,(6.5~5.2)μm×(1.3~2.6)μm。在室内进行的温度和光周期对该菌生长的影响表明,该菌在1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全明和全暗两种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为了解水稻褐飞虱中肠内共生菌的种类,用高氏1 号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两种培养基对褐飞虱肠道进 行分离培养,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用菌类16S rDNA 的通用引物进行PCR 扩增鉴定,测序结果经BLAST 比对分析, 发现其与粉虱科的杀雄菌属内共生菌(Arsenophonus sp.)相似度达99%,说明所分离得到的为杀雄菌属的菌株。将所 得这条序列与7 条来自粉虱科不同种及来自褐飞虱的杀雄菌属内共生菌的16S rDNA 序列用邻接法构建进化关系 树,发现其与来自褐飞虱杀雄菌属内共生菌的16S rDNA(GU124505)距离较近,初步推断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105.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curren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will be doubled and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by 1.5-6°C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Although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separate effects of CO2 and temperature on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few have concerned with their combined impacts. In the current study, a factori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 doubling CO2 concentration and a 3℃ temperature increase on a complete genera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on rice (Oryza sativa). Both elevated CO2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d rice stem height and biomass of stem parts.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increased under elevated CO2, but only in ambi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 Water content of stem parts was reduced under elevated temperature, but only when coupled with elevated CO2. Elevated CO2 alone increased biomass of roo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 alone enhanced leaf area and reduced ratio of root to stem parts. Brown planthopper (BPH) nymphal development was accelerated, and weight of and honeydew excretion by the F1 adults was reduced under elevated temperature only. Longevity of brachypterous females was affected by a signiif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CO2 and temperatur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CO2 had no effect on female longevity, but at ambient temperature, the females lived shorter under elevated CO2. Female fecundity was higher at elevated tha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higher at elevated CO2 than at ambient CO2.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CO2 may enhance the brown planthopper population size.  相似文献   
106.
针对2013年度五(2)代褐飞虱短翅型在徐州市杂交稻上的发生特点,分析出短翅型成虫比例高的原因主要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条件、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另外还讨论了影响短翅型成虫分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的田间影响。【方法】以转cry1Ac/ sck双基因抗虫水稻株系MSA、MSB、MSA4及其杂交稻21S/MSB、II-32A/MSB与KF6-304为材料,2002年在福建沙县、2003至2004在湖南湘潭县系统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对稻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叶蝉及稻瘿蚊的田间影响评价研究。【结果】秧苗期,MSA、MSB、21S/MSB、II-32A/MSB对稻飞虱产卵没有明显影响,稻飞虱在MSA4与KF6-304秧苗上的产卵量显著低于其对照,但所取样本上的产卵量都非常低。水稻移栽后,转基因水稻株系对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但与它们的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期的数据分析也显示无显著差异。21S/MSB、II-32A/MSB上的叶蝉数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对照,但叶蝉数量很低,单种叶蝉的种群数量则更低,且MSA、MSB、MSA4与KF6-304没有引起稻田叶蝉数量的明显变化。在成熟收割前,MSA、MSB有增加无效分蘖上葱管数的态势,但在水稻生长中期都对稻瘿蚊有高的抗性,能减少葱管的形成,降低标葱率。【结论】 转cry1Ac/sck 双基因抗虫水稻MSA、MSB、MSA4及杂交稻21S/MSB、II-32A/MSB与KF6-304不会引起关键非靶标水稻害虫数量的明显上升。导入相同外源基因的不同水稻株系对关键非靶标水稻害虫的影响在时间动态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评价需要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08.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对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探讨噻嗪酮(扑虱灵)、叶蝉散、喹硫磷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及防治白背飞虱对随后发生的褐稻虱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要作用于同翅目昆虫而不杀伤在敌的噻嗪酮,对两种飞虱的效果明显, 对害虫及天敌同样起作用的喹硫磷,反而引起这两种害虫种群数量上升,广谱性的杀虫剂不宜在稻地早期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109.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Ⅱ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mL-1)中,大多数对褐稻虱种群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和综合干扰控制作用.其中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产卵忌避率达90%以上;薇苷菊(Mikannia micrantha H.B)、飞机草、苍耳等14种植物乙醇抽提物1 gDW·100mL-1对褐稻虱的综合ⅡPC小于0.1,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同时部分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如薇苷菊、马樱丹(Lantana camaraL.)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1~2龄若虫的ⅡPC达到0.32~0.45,薇苷菊、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lyla S.T.Blakely)、飞机草对3~5龄若虫的ⅡPC分别为0.40~0.50,即对褐稻虱1~2、3~5龄若虫分别具有55%~68%和50%~60%的毒杀效果.这些植物乙醇提取物可作为组建水稻植物保护剂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0.
作用于褐稻虱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及关键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多年同次世代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对作用于褐稻虱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和关键因子进行分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庞雄飞等的方法组建。所组建的生命表把成虫逐日存活率(S_(?))和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_(?))乘积的总和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_n(S_(?))~(?)作为其中一个组分。并以此扩充的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在历年的水稻品种抗虫性级别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下代卵量概率(?)p_n(S_(?))~(?)的复合参数和若虫期的“擒食与抗性”属于重要因子和关键因子,其中捕食性天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