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37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4篇
  28篇
综合类   376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以红芒6号为试材,对生长发育各时期果皮与果肉样品提取RNA后等量混合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68 419 722个reads,包含6 157 744 980个核苷酸序列信息,平均读长90 bp,序列信息全部登陆NCBI数据库(SRP035450)。对reads进行拼接,共获得124 002个Contig片段,进一步组装获得54 207个Unigene片段,平均长度为838 bp,阈值小于10-5的序列中共有42 515(78.43%)个unigenes被注释到公共蛋白数据库。其中,35 198个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GO类别的44个功能组,14 619个Unigene匹配到25类COG功能组,23 741个Unigene被富集到128个KEGG代谢通路,包括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物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氨酸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类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等。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的芒果功能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分子标记开发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2.
[目的]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inn)是中国传统乡土花卉,研究不同种质的观赏性状,对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杂交育种筛选后代、提高育种的针对性和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对具代表性的9个紫茉莉品系进行了株高、花型、花色、童期等观赏性状的比较,并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紫茉莉的观赏性状主要包括株高、花型、花色、童期等,传统分类法可分为高株系统和矮株系统,花型为重瓣和单瓣,其花色有白色、粉色共9种颜色,多样性丰富.通过AFLP技术,采用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 56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 488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6.8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21个位点,311个多态性位点.9个品系的相似性系数在0.2357~0.6493之问,平均值为0.4425,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044,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2127,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5号和8号,达到0.6493,最低的是3和7,为0.2357.[结论]根据遗传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紫茉莉品系分为矮株型Ⅰ类和高株型Ⅱ类,分子聚类结果与表型性状特征分类结果较为一致,而在每一类中具体的观赏性状聚类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形态性状与分子标记为紫茉莉品系的研究,为进一步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5种酚酸类物质对小麦幼苗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5种酚酸类物质对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阿魏酸、对香豆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5种酚酸类物质处理后小麦幼苗的苗高、根长、CAT活性、POD活性等形态、生理指标,为小麦与药用植物轮作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小麦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升高,50.00 mg/L对香豆酸和0.01、0.10、1.00 mg/L对羟基苯甲酸处理组分别比空白对照高18.79%、42.60%、42.69%、26.57%,均达显著水平;阿魏酸、对香豆酸和香草酸降低了小麦幼苗的苗高和主根长,对羟基苯甲酸增加了幼苗的主根长,但均不显著;对香豆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POD活性以及SOD活性均有所降低,而丁香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均有所升高,0.01、0.10、10.00、100.00 mg/L丁香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蒸馏水)显著增加9.63%、11.22%、11.50%、8.13%。香草酸处理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SOD活性也有所增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阿魏酸、对香豆酸对小麦幼苗有一定的化感抑制作用,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们的化感指数均不大。  相似文献   
74.
以构建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库为基础,分离得到1个沙棘WRI1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命名为Hr WRI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结构、理化性质、保守域、信号肽、亚细胞定位、磷酸化位点和高级结构等进行了预测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成员含有1 20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01个氨基酸组成的不稳定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定位于细胞核中,高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与不同植物中已报道的同源WRI1转录因子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后,发现它们在核酸与氨基酸水平均高度同源,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域。  相似文献   
75.
木犀科丁香属植物自然分布范围广且广泛用于传统医药,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我国常见药用丁香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综述,结果表明,丁香属植物提取物中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木脂素、三萜类、苯丙素类等,其药理作用为抗炎、抑菌、抗病毒、抗氧化、强心保肝。  相似文献   
76.
[目的]优化飞机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研究飞机草总黄酮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以飞机草总黄酮提取率为关键指标,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剂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等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筛选飞机草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以昆明种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飞机草总黄酮提取物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半数致死LD50和最大耐受量。[结果]飞机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5 h、提取温度70℃、料液比1∶60(g∶m L)、乙醇浓度70%,飞机草总黄酮提取率为7.13%;飞机草总黄酮提取物对昆明种小鼠的口服LD50未测得,其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为80 000 mg/kg。[结论]飞机草总黄酮属于实际无毒物质。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雾霾严重,北方地区冬春季节长期存在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现象,普遍使用的氯盐类融雪剂也对道路两旁的农田、绿化带来毁灭性打击,同时大型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针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通过文献调研法对砂引草的植物分类、生理生态学特性以及应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从耐盐碱性、耐旱性、耐热性、耐沙埋性、耐瘠薄性、耐涝性以及群落特征角度阐述了生理生态学特性,还对其应用价值给予肯定,不仅具有固沙保滩、护岸防风、土壤改良、植被恢复与园林绿化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药材、饲料、蜜源植物和绿肥等,最后思考了砂引草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旨在为今后开发利用砂引草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对药桑多糖脱色工艺和脱色前后多糖抗氧化活性变化的影响。采用静态吸附法选出对药桑多糖具有最佳脱色效果的树脂,动态吸附法系统地研究吸附工艺条件,采用DPPH· 自由基法对脱色前后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对比研究。NKA-9 型大孔树脂对药桑多糖的脱色效果最佳。药桑多糖脱色率可达61.8%,最佳脱色条件为:流速:4.8 BV/h,多糖浓度:3.261 mg/mL,洗脱剂浓度:60%。在该工艺条件下,药桑多糖的脱色率可达到最大,脱色后多糖抗氧化活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9.
黑龙江省桑树种质资源考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 10多年对黑龙江省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实地考察 ,明确了全省野生桑树主要分布在北纬 5 0°以南地区 ,北纬 5 0°以北是我国桑树分布的最北限区。发现了 1株 12 0a的古桑树 ,是宝贵的耐寒桑树种质 ;从收集的 30份桑树种质材料中选择出优良单株 ,通过嫁接繁殖成 30个无性系 ,建立了黑龙江省地方桑树类型种质园。野生桑树种质资源具有根系发达和抗寒、抗旱、耐剪伐、树型可塑性强等特点 ,是开发耐寒高产桑树品种和生态林木品种的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80.
不同容器基质苦楝的育苗效果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求适宜苦楝种子育苗的容器基质,利用容器育苗成型技术,在泥炭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珍珠岩和蛭石,研究不同容器育苗基质对苦楝种子出苗及生长的影响,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苦楝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3(V泥炭:V珍珠岩=1:1)和T5(V泥炭:V蛭石=2:1)处理苦楝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T4(V泥炭:V蛭石=3:1)处理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对较强。T1(V泥炭:V珍珠岩=3:1)和T2(V泥炭:V珍珠岩=2:1)处理的苦楝出苗率最高,均达到了97.9%,T3、T5和T7(V泥炭:V蛭石:V珍珠岩=6:1:1)处理显著低于其他试验处理,分别仅为88.7%、85.4%和85.4%。多重比较结果表明,T2、T6(V泥炭:V蛭石=1:1)和T7的株高和地径显著大于其他试验处理,而T5处理则显著低于试验处理,T6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相对较高,而T3和T5处理的生物量显著最低,各处理间不同指标的表现并不完全吻合。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容器育苗基质苦楝的育苗效果是适宜的。对苦楝的出苗率、株高、地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等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T6为苦楝容器育苗最佳配比基质,其次为T7和T4,T3综合育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