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129篇
农学   159篇
基础科学   23篇
  186篇
综合类   880篇
农作物   82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194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低温胁迫对山茶物种2个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茶花是我国著名的木本花卉,在园林上主要用作地栽或者盆栽供观赏,少数品种也可用作盆景或者切花.花可入药,种子可以榨油食用,木材可供雕刻之用,总之山茶全身是宝.  相似文献   
42.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分析人类生态学难以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定义了防灾生态学,定义了有关的概念,阐明了设立防灾生态学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认为该学科在初创时期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研究;二是监测、评价、预报研究;三是自然灾害的生态学防治途径和技术研究。并提出了3个主要研究内容的基本纲要。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武当山地区盾叶薯蓣(Diosorea zingiberenzis C.H.Wright)4个居群29个单株根茎的单株质量、折干率、生长速率、薯蓣皂苷元含量检测,及其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的研究,探讨了薯蓣皂苷元含量及其它生物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武当山地区野生盾叶薯蓣根茎薯蓣皂苷元含量绝大多数在1.6%以上,含量超过2.0%的单株为79%,含量超过3.0%的单株为31%,最高含量达3.51%;武当山泰山庙盾叶薯蓣居群的根茎平均单株质量、平均生长速率、薯蓣皂苷元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居群,折干率显著低于其它居群。盾叶薯蓣根茎的薯蓣皂苷元含量与根茎单株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078,与根茎折干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89,与根茎生长速率不显示显著的相关性;盾叶薯蓣根茎单株质量和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99;武当山泰山庙盾叶薯蓣居群为优良的盾叶薯蓣种质,武当山区适合建立野生盾叶薯蓣的种质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44.
对引种雪松用帐篷进行保护,在植株正常生长的情况下,研究自然降温过程中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年引种雪松在越冬期间SOD活性变化曲线呈“M”状,并不随环境温度降低而持续下降。MDA含量呈抛物状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降低氧自由基积累,从而引发膜系统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MDA含量也随之增加。雪松的抗寒能力与体内能否维持较高的SOD活性有密切关系,在低温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失调是雪松叶片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5.
核桃叶片中氮、磷、钾含量及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早实核桃辽宁1号和晚实核桃礼品1号为例,分别测定早实核桃和晚实核桃叶片中不同生育期N、P、K的含量,结果表明,核桃叶片中N、P、K含量在幼龄叶中最高,整个生育期内核桃叶片中N、P、K含量总体上呈逐渐降低。早实核桃的N、P含量比同期的晚实核桃高,且差异极显著;而K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46.
干旱胁迫下佛甲草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佛甲草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佛甲草组织中MDA,脯氨酸,叶绿素含量及SOD和POD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植物组织中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严重干旱胁迫下SOD和POD活性有所下降。MD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干旱处理使叶绿素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严重干旱时,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7.
低温下7个草莓品种的抗性生理指标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7个草莓新品种为试材,在-15~4℃范围内设置7个温度梯度处理,测定草莓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其抗寒性。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宁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隋珠、宁玉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但各品种间差异不明显。脯氨酸含量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不能从含量上判断与抗寒力强弱的相关性;京藏香的MDA含量一直较高,宁玉的MDA含量较低且稳定。宁玉的抗寒力最强,京藏香较弱,其他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48.
开展城市园林植物的滞尘研究,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10种常见的公园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滤膜过滤法测定植物叶片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10和PM2.5)的质量,并分析叶片特征和蜡质含量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的滞尘能力以及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说,滞尘能力乔木>灌木,雪松和龙柏滞留TSP和PM>10的能力最强,雪松、石楠和夹竹桃具有较强的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南天竹对TSP、PM>10、PM10和PM2.5的滞留能力均最差。叶表面形态会对滞尘能力产生影响,叶表面粗糙度较大、能分泌粘性油脂或叶脉突出的雪松、龙柏、石楠以及夹竹桃叶片滞尘能力强。叶片蜡质含量与滞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蜡质含量与PM10和PM2.5的滞尘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SP和PM>10的相关性不显著。蜡质含量对叶片吸附细颗粒物的能力影响较大,随着蜡质含量的增加,叶片对PM10和PM2.5的滞留量增大。由此可见,叶表面形态以及叶片蜡质含量均会对植物的滞尘量产生影响,在郑州城市绿化中可以考虑雪松、龙柏和石楠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49.
为了研究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中角质颚的分类效果,于2017年10月,2018年3、5和11月,收集了南大西洋、中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海域的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的36个胃并分析其残留角质颚的形态。对采集的角质颚形态侧视图和顶视图进行种类鉴定,建立检索表,提取椭圆傅里叶描述子(EFDs)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头足类2目10科17种。根据角质颚形态分类检索分析,17种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种间差异明显。枪形目(Teuthoidea)的13种头足类角质颚喙部形态分别为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侧壁为近似菱形,翼部发达;八腕目(Octopoda)的4种头足类角质颚有喙部发育,侧壁近似长四边形,有翼部发育。角质颚形态信息聚类分析在目级别区分效果显著。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佐证胃含物头足类的识别,而且丰富了胃含物头足类的鉴定内容,也为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头足类分类鉴定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0.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actulose sup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blood profiles, excreta microbial shedding of Lactobacillus and Escherichia coli, relative organ weight and excreta noxious gas contents in broilers. A total of 720 ROSS 308 broilers with a body weight of 46 ± 0.1 g (1 day of age) were used in a 28‐d experiment. Broiler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4 experiment diets with 12 replicate pens and 15 birds per pen.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as follows: NC, negative control (without antibiotic); PC, NC + 0.1% tiamulin; L1, NC + 0.1% lactulose; and L2, NC + 0.2% lactulose. Broilers were fed with phase 1 (1–8 day), phase 2 (9–18 day) and phase 3 (19–28 day) diets in the form of mash. During day 1–8, broilers fed the PC and L2 diets had higher (p < 0.05) body weight gain than those fed the NC diet. During day 19–28, broilers fed the L1 and L2 diets had lower (p < 0.05) feed intake than those fed the NC diet.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was decreased (p < 0.05) in L1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NC treatment. Overall, the FCR was improved (p < 0.05) in all supplementation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NC treatment. The apparently metabolizable nitrogen in L1 treatment was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in NC treatment at day 28. The excreta Lactobacillus was increased and E. coli was decreased in PC and L2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NC treatment at day 28 (p < 0.05). The excreta NH3, H2S and acetic acid contents were decreased (p < 0.05) in L1 and L2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NC treatment. The relative weight of abdominal fat of broilers fed the PC diet was lowest (p < 0.05)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0.1% or 0.2% lactulose could improve growth performance, decrease excreta E. coli and excreta NH3 and H2S cont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