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6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林业   44篇
农学   804篇
基础科学   357篇
  571篇
综合类   2500篇
农作物   110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17篇
园艺   188篇
植物保护   70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3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宁南山区春季降雨少、低温不利于马铃薯出苗,而作物生育中后期高温胁迫限制马铃薯块茎形成导致减产等问题,于2016年设置垄覆地膜沟内覆盖塑料地膜(DM)、玉米秸秆(JG)、生物降解膜(SM)、麻纤维地膜(MM)、液态地膜(YM)及沟不覆盖(BM),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研究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DM,SM,MM和YM马铃薯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表现出增温效应,而处理JG和BM表现为降温效应,其中处理DM增温效果和处理JG降温效果最佳.处理YM,JG对马铃薯生长前期保水效果较好,分别较CK显著提高13.3%,27.0%,而处理JG,DM对生育中后期的保墒效果较佳,分别较CK显著提高22.4%,13.2%.处理JG可显著促进马铃薯生长,其增产效果最为显著,DM次之,分别较CK增产47.8%,44.8%,其他处理较CK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宁南山区实施垄覆地膜沟覆秸秆模式可调控土壤水热环境,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2.
UV-C处理对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桥头产区的“高系14”甘薯为材料,分别进行10、20、30 min的UV-C照射处理,统计甘薯贮藏60 d内的腐烂率、失重率和发芽率,并同时记录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讨UV-C处理对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显著降低了甘薯贮藏期间的腐烂率,但同时促进了发芽,而对失重率无显著影响。生理指标方面,30 min的UV-C照射提高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减少可溶性固形物的损耗,并促进了POD、SOD和CAT的总体酶活性。综合来说,UV-C处理若要应用于甘薯贮藏保鲜,还需辅助使用其他的抑芽手段。  相似文献   
43.
供氮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材,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施N量160kg·hm~(-2)全部基施(T1)、55%基施+45%在齐苗期追施(T2)、55%基施+30%在齐苗期追施+15%在现蕾期追施(T3)3种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吸收的N约46%~52%来源于当季施用的氮肥,48%~54%来自土壤和种薯;肥料N利用率为35.16%~39.99%,残留率为47.71%~51.78%,损失率为8.23%~15.50%。3种施氮方式下,肥料N主要残留在0~15cm土层。随施氮时间后移,肥料N残留在0~15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15~45cm土层呈下降趋势。施氮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明显,但T3肥料N利用率、肥料N残留率明显大于T1、T2。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T3施氮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为马铃薯氮素养分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4.
Competition for soil resource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rop yield of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main factors involved in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ps and weeds for nutrients uptake.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al fungi (Funneliformis mosseae) colonization i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ve relations and its effect on nutrients uptake and weed control in dill and common bean intercropping.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factorial arrangements based o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during 2013–2014. The factors were cropping systems including a)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sole cropping (40 plants m−2), b) dill (Anethum graveolens L.) sole cropping at different densities (25, 50 and 75 plants m−2) and c) the additive intercropping of dill + common bean (25 + 40, 50 + 40 and 75 + 40 plants m−2). All these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with (+AM) or without (-AM) arbuscular mycorrhiza colonization. In both cropping systems, inoculation with F. mosseae increased the P, K, Fe and Zn concentrations of dill plants by 40, 524, 57 and 1.0 μg kg−1 DW, respectively. Intercropping increased Mn concentration in common bean (4.0 μg kg−1 DW) and dill (3.0 μg kg−1 DW), and also seed yields of both crops (198 g m−2 and161 g m−2, respectively). AM colonization improved seed yields of dill and common bean by 169 and 177 g m−2 in 2013 and 2014, respectively. Moreover, AM application enhanced competitive ability of dill + common bean intercrops against weeds at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systems. Intercropping significantly changed weed density compared to sole cropping, as weed density was decreased in the dill + common bean intercropping. Diversity (H), Evenness (E) and richness of weed species of weeds for intercro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sole crops.  相似文献   
45.
氮磷钾用量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宁南旱地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4个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庄薯3号)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磷、钾肥马铃薯产量均呈抛物线型增长,其中氮肥增产幅度最高,其次为磷肥,钾肥最低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施用氮对马铃薯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钾肥有利于块茎膨大。马铃薯氮、磷、钾养分累积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季氮、磷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钾肥利用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均随着施肥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施用氮、磷、钾肥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当氮肥施用量大于240 kg/hm2、钾肥施用量大于135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氮、磷、钾肥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19.6%~31.2%、11.2%~12.6%、1.3%~9.5%。本试验条件下,从经济施肥与水分高效利用角度宁南旱地马铃薯氮、磷、钾肥推荐量分别为174.0~189.7、92.2~94.6、113.0~113.7kg/hm2。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可食性酪蛋白膜对食品贮藏过程中油脂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草莓、马铃薯、鸡胸肉为材料,研究不同可食性酪蛋白膜处理对其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含量、过氧化值、TBA值和正己醛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涂膜组的蛋白质、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含量最高,脂溶性涂膜组次之,水溶性涂膜组稍高于对照组;马铃薯涂膜组比对照组的氧化程度低;鸡胸肉涂膜与未涂膜样品感官明显不同,抗氧化作用明显。由此可知,酪蛋白涂膜液优于涂膜对食品的保鲜效果,脂溶性涂膜效果优于水溶性涂膜,涂膜食品保鲜技术具有较佳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47.
针对自然环境下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率低和晚疫病斑定位难的问题,基于大田环境中采集的马铃薯叶片图像,首先对马铃薯叶片病害进行识别,对比AlexNet、VGG16、InceptionV3、ResNet50、MobileNet五种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InceptionV3模型的识别效果准确率最高,可达98.00%。其次对马铃薯叶片的晚疫病斑进行检测,提出一种改进型的CenterNet-SPP模型,该模型通过特征提取网络获取对象的中心点,再通过中心点回归获得中心点偏移量、目标大小等图像信息,训练后的模型在验证集下的mAP可达90.03%,以F1为评价值分析对比其它目标检测模型,CenterNet-SPP模型的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4.93%,召回率为90.34%,F1值为92.58%,平均检测一张图像耗时0.10 s。为自然环境下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和检测提供较为全面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模型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8.
2011~2014年对乌兰察布周边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利用情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查,认为该地区不同类型马铃薯种植机构马铃薯脱毒种薯利用率和种植的种薯级别逐年提高。不同马铃薯种植机构逐渐形成符合该种植机构类型应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级别,形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的梯次,为今后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酸化红薯粉渣对肉兔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胃肠pH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128只(公母各半)50日龄体重相近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试验1组、2组和3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含0%、5%、10%、15%酸化红薯粉渣的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和3组肉兔日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胃pH显著降低(P<0.05);试验1、2和3组腹泻率、十二指肠pH、盲肠pH均有所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酸化红薯粉渣能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降低胃肠pH,其中添加量为10%~15%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50.
武新娟 《饲料研究》2021,(2):135-137
马铃薯淀粉渣富含养分、成本低、产量高,是良好的饲料来源。文章分析马铃薯的饲用价值,从青贮和发酵两方面综述马铃薯渣的饲用化研究现状,并提出马铃薯渣饲用潜力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展望其饲用化的应用前景,为马铃薯渣的饲用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