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15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270篇
农作物   84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36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试验于2003年4月13日开始,随机选择6只萨福克肉羊作为供体;当地普通绵羊30只作为受体。分为2组进行诱导发情处理和超排处理,A组供体3只,诱导发情率66.7%(2/3);受体15只,诱导发情率93.3%(14/15)。B组供体3只,诱导发情率100%(3/3);受体15只,诱导发情率100%(15/15)。从6只供体中获得有效胚胎19枚,移植妊娠率68.4%(13/19)。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鰤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鰤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鰤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3.
为探讨牛胚胎移植受胎率、产犊成活率及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互助县先后从新疆呼图壁种牛场胚胎工程中心引进不同品种牛冷冻胚胎93枚,进行了胚胎移植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受胎率为45.16%,产犊成活率为90.48%.黑白花、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犊牛平均初生重为40.77,42.50,47.41,39.13,分别比同龄本地牛提高71.82%,79.10%,99.79%,64.90%;六月龄平均体重分别为116.74,123.36,134.15,120.49,分别比同龄本地牛提高64.80%,74.13%,89.37%,70.09%;12月龄体重分别为253.31,289.91,302.73,271.35,分别比同龄本地牛提高75.18%,100.51%,109.36%,87.66%;1周岁平均日增重分别为582.30g,677.84g,699.50g,636.22g.胚胎移植后代牛的生长发育较本地牛快.  相似文献   
104.
为建立高效的节节麦幼胚再生体系,以节节麦幼胚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设计,探索基本培养基、2,4-D、碳源、KT等因素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因素中,基本培养基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最显著(P0.05),2,4-D浓度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也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3.0mg·L~(-1) 2,4-D的培养基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量高,淡黄色,表面呈不规则颗粒状,质地致密,再生频率可以达到17.62%。KT浓度对节节麦愈伤分化影响最显著,基本培养基、2,4-D和碳源对节节麦幼胚愈伤分化均无显著影响。不同碳源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均不显著,为节约成本可直接选用30g·L~(-1)蔗糖作为碳源。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的最佳组合是: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3mg·L~(-1) 2,4-D+15g·L~(-1)蔗糖+15g·L~(-1)甘露醇,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培养基+15g·L~(-1)蔗糖+15g·L~(~(-1))甘露醇+1.0mg·L~(-1) KT。  相似文献   
105.
为明确双粒高粱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发育过程,完善高粱的形态解剖理论,探索双粒高粱形成的细胞学机制,以ISD-1 双粒高粱为材料,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其子房和花药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通过对双粒高粱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发现,双粒高粱无柄小穗中可育花的雌蕊基部膨大为2 个大小不同的腔,中间有分隔层,在2 个腔内各有3 个花药和1 个子房。大腔和小腔的发育无先后顺序之分。2 个腔内胚珠的发育、大孢子的形成、花药的发育、小孢子的形成都是不同步的。花药的发育与传统的形式不同,先发育成1 个或2 个花粉囊再相互结合成完整的花药。与单粒高粱相比,双粒高粱具有独特的细胞发育特点,初步揭示了双粒高粱的形成是由于雌蕊分化为2 个腔,且每个腔具有完整的花药和子房结构。这对于完善高粱的形态解剖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极光激酶A(Aurora A)是一种参与体细胞中心体复制、纺锤体组装与胞质分裂等生物学事件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为了探讨AuroraA在猪(Susscrofa)卵母细胞向胚胎转换这一特殊时期的动态表达及其相关功能,本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检测AuroraA在转换过程中动态表达与亚细胞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异性抑制实验分析Aurora A在该特殊转换时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AuroraA在猪卵母细胞向胚胎转换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并与α-微管蛋白(α-tubulin)具有相似的亚细胞定位;使用AuroraA特异性抑制剂MLN8054处理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且纺锤体异常率显著升高(P<0.05);将经MLN8054处理且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胚胎卵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猪卵母细胞向胚胎转换过程中,AuroraA 的表达与α-tubulin分布密切相关,且呈现阶段性分布特点;AuroraA主要通过调节纺锤体组装及其稳定性参与猪卵母细胞成熟分裂的调控;MLN8054抑制AuroraA后,对所获得的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Ⅱ,MⅡ)卵母细胞顺利向胚胎期转换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AuroraA在猪卵母细胞向早期胚胎转换这一特殊时期的调控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Wx基因导入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根癌农杆菌将含多基因(hpt选择标记基因、反义Wx基因、GFP和GUS报告基因)的pCAMBIA1304载体导入水稻品种(501R、中花9号和日本晴)的幼胚愈伤组织,分别在含35mg/L、45mg/L和65mg/L潮霉素浓度的筛选培养基上筛选获得抗性愈伤。后经PCR检测,从415株T0代再生植株中选出92株(其中501R、中花9号和日本晴分别为4株、43株和45株)。对这些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ting分析表明:hpt、反义Wx基因已经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绝大多数转基因植株后代的表型正常。成熟种子直链淀粉含量分析表明,部分转基因植株的T1代种子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低的已下降至6.3%,与对照相比下降了9.8%。  相似文献   
108.
测定了7个菜用大豆与7个普通大豆品种未成熟鲜子粒经不同热烫时段后的硬度,并通过冷冻切片、显微技术比较了其结构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菜用大豆与普通大豆在种皮栅栏细胞层厚度上的差异不大,但菜用大豆栅栏细胞层密度(33.13个/mm2)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9.50个/mm2);菜用大豆滴漏细胞层厚度(99.64μm)极显著大于普通大豆(57.94μm);而普通大豆子叶细胞层密度高于菜用大豆,且二者在内层细胞排列密度上的差异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菜用大豆硬度(平均549.3gf)明显小于普通大豆(平均608.4gf),且热烫时两种类型大豆硬度降低的规律不同,菜用大豆在热烫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48.99gf/min)最大,此前此后较小;而普通大豆在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11.67gf/min)最小,此前此后却较大,这可能与它们在子粒结构上的差异性有关.此研究将未成熟大豆硬度和子粒宏观结构联系起来,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基础性研究与菜用大豆速冻加工前的热烫工艺研究上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9.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tremendous changes in equine reproduction. Most breeds now allow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fresh, cooled and frozen semen.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for the breeder, in particular the control of bacteria through the use of semen extenders containing antibiotics. Deposition of sperm in small volumes onto the uterotubal junction has allowed the use of relatively low numbers of sperm. 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 of sperm into oocytes allows older, subfertile stallions to be used as breeding stallions. Advances in mare reproduction have included developing tools for hastening the onset of the breeding season. Other advances include embryo transfer, oocyt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nd cloning. The acceptance of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depends on the success of the technology, the attitude of the breeders/veterinarians, and the cost/benefit ratio to the industry and breed registry.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为提高受体黄牛移植受胎率,探索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方法]本试验将受体牛随机分成为6组,分别为对照、注射亚硒酸钠、VADE、HCG和饲料中增加6%的能量和蛋白,各组均采用两次注射PG的同期发情的方法.[结果]显示:注射亚硒酸钠、VADE、HCG能够提高受体移植受胎率,受胎率分别为57.1±2.45%、58.3±1.61%、59.2±3.13%,与对照组(受胎率为48.3±2.33%)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一定营养水平下,饲料中增加5%的能量和蛋白未能提高受体移植受胎率,受胎率分别为 56.9±3.57%、47.6±1.20%,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体牛子宫黄体状况也是影响移植受胎率的重要因素,受体牛的子宫生理状况是A级(移植受胎率达到55.8%)与B级(移植受胎率达到45.9%)差异显著(P<0.05), A级与C(移植受胎率达到6.7% )级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全价营养,合理管理,较好的子宫黄体生理状况是影响受胎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