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0篇
  52篇
综合类   156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楠木人工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楠木撒播与条播及遮荫与不遮荫的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楠木苗木生长可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阶段。出苗期,从3月上旬~4月上旬;幼苗期,从4月上旬~6月上旬;速生期,从6月上旬~10月上旬;生长后期,从10月中旬~12月中旬。不同播种方式对苗木出苗率有一定影响,条播出苗率高于撒播;对苗木高和地径生长...  相似文献   
92.
基于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效应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设置温度梯度,从物种个体水平研究了莎草科功能群植物生长特征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莎草科功能群除了黑褐苔草的高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关系外,矮生嵩草与黑褐苔草的分蘖数、叶片数、高度与地表温度均呈二次函数形式变化,说明少量增温有利于该功能群植物的生长发育,但...  相似文献   
93.
熊佰炼  高扬  彭韬  颜雄 《土壤学报》2021,58(5):1472-1485
浅层岩溶裂隙(SKF)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是石漠化地区的重要生境类型。以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分法和Le Bissonnais法,分析了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和破坏机理,测定了团聚体中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的含量。结果表明:SKF剖面粒径>0.25 mm的团聚体均超过90%,PAD值范围为0.01%~4.75%。干、湿筛作用下,MW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4.63~7.69 mm和1.33~4.24 mm,团聚体分形维数D范围分别为1.57~2.18和1.55~2.15。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降低,矩形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要强于漏斗形SKF,快速湿润产生的消散作用是造成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这三类指标均表明,SKF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通透性均较好。SKF剖面30 cm以下土层,团聚体SOM、AHN和AP含量相较0~20 cm土层大幅下降,含量范围分别为13.27±0.94~37.53±3.47 g?kg-1、71.58±3.27~198.54±22.63 mg?kg-1和0.15±0.03~ 0.38±0.10 mg?kg-1,土壤AP十分贫乏。SKF形态会影响SOM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矩形SKF 30 cm以下土层含量随深度加深而降低,而漏斗形SKF则没有显著性差异。随土层深度加深,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A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HN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与SKF形态之间没有明显关联。SOM、AHN和AP含量越高,SKF剖面团聚体水稳定性越强。  相似文献   
94.
连续四年在水泥模拟池内进行了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地下水位和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处理,水田土壤有机质均有所增加,不同耕作制度,以冬泡区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最多,但只施化肥进行冬泡的有机质量增加极少,并且第四年开始降低。施用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高水位区>低水位区;而不同地下水位对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各处理土壤中的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及其活化度均逐年有所增加。无定形氧化铁的含量一般是:耕层>下层,冬泡区>冬作区,高量区>常量区>化肥区。耕层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主要决定于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下层则主要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活化度及其变化规律与无定形氧化铁的状况相似。  相似文献   
95.
简析了河北省冀州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并提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充分利用微咸水或咸淡水混浇灌溉 ,加强农田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
The loads imposed by modern farm machinery hav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to increase subsoil stress. With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ystems, the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subsoil damage and methods for avoidance are identifie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damage is on fragile, wet or loosened subsoils combined with high wheel or track loads and contact pressures that create noticeable ruts in the topsoil. In-furrow ploughing increases this potential considerably by placing loads on the subsoil. Measures to avoid this potential involve a whole farm approach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y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pping systems and machinery. Alternatives to in-furrow ploughing that involve working from the surface and building a protective topsoil are discussed. Ke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risk to subsoils invol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yre load and inflation data and simple on-farm methods of achieving this are suggested. Although avoidance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risk, confinement of damage to specific strips in the field is seen as a realistic alternative. Controlled traffic operations, together with precision guidance, offer an economic means by which compaction on the cropped area can be avoided. The most effective route to improvement in soil care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EU) is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ucture coupled with a best practic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97.
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在侵蚀产沙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泥沙资料对于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雷达(GPR)为侵蚀产沙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和高精度经济的地球物理方法;地质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在介电特性不均匀的介质中产生反射获得剖面图像,通过解译可确定地下沉积物的性质和结构。在简要阐述地质雷达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在成都市百工堰水库进行塘库沉积物调查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地质雷达具有较强的勘察能力,水体与沉积物及基岩间的界面在雷达图像中清晰可见,通过雷达剖面可清楚地观察到水底的起伏情况与沉积物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8.
为揭示排土场土体裂缝区植物根系和抗剪强度分布特征,采用根钻法、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和直剪仪研究了0—60 cm土层植物根系、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样地根系特征参数不同,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根密度和根重密度为88.81~303.03个/103cm3,0.15~2.69 mg/cm3。根系以径级d≤0.1 mm和0.1 mm相似文献   
9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汪伟洋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3):113-117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不足,建议扶持灯围作业,加大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00.
根据2000~2001年单拖作业渔获物调查资料,着重对渔获物种类组成、个体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网作业渔获物品种繁多、个体小,优势种数量多、比重小,占周年总渔获量1%以上的品种有19种,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渔获个体平均体重仅为11.4g/ind,周年中,5~6月个体最小,建议将该渔场单拖作业伏季休渔时间调整为5月1日至7月1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