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7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20篇
  50篇
综合类   238篇
农作物   56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防治荔枝霜疫病及其生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Bacillus subtilis)菌株对荔枝采后果实霜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体内活性氧代谢(SOD、POD、CAT、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BS-2菌株对荔枝霜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接种处理后6d,其防治效果为37.83%;经内生细菌处理的荔枝果皮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CAT和SOD酶活性均比病菌处理的高,而POD、PPO酶活性以及膜透性、MDA含量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却比病菌处理的低。当接种后6d,经内生细菌处理的荔枝果皮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和SOD酶活性分别比病菌处理的高70.73%、30.76%和297.43%;而POD、PPO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却分别比病菌处理的低15.11%、4.96%和28.95%。  相似文献   
402.
【目的】了解不同物候期妃子笑荔枝叶片光合特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趋势,为妃子笑荔枝丰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 3 年观测妃子笑荔枝的物候期,并对不同物候期内荔枝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采用 CIRAS-3 便携式植物光合测定仪测定叶片光合特性指标、蒽酮 -硫酸法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碘量法测定叶片淀粉含量。【结果】妃子笑荔枝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波浪式变化,枝梢完全老熟后出现最高值 13.04 μmol/m2·s,果实着色期出现最低值 4.73 μmol/m2·s;叶绿素含量在生长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最大值为 5.2 mg/g。可溶性糖含量呈波浪式变化趋势,花芽分化期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最高值 42 mg/g 在生理落果结束后出现,果实成熟期出现最低值 16 mg/g;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呈上升趋势,最高值 237 mg/g 在白点期出现,生理落果期含量下降到最低值 102 mg/g,而后逐渐回升。【结论】从花芽分化期到果实成熟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存在两个峰值,在花芽分化期和果实发育期出现;可溶性糖含量在果实发育期和果实着色期有较大积累,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和果实着色期有较大积累,为后续生长发育储备充足营养。在整个过程中,叶片无明显退绿现象。  相似文献   
403.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对于荔枝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作了简单综述 ,并概括了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出现的问题 .  相似文献   
404.
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综合治理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 30 年来国内外荔枝害虫防治技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监测预警技术主要用于对荔枝蒂蛀虫、荔枝蝽和鳞翅目食叶害虫防治适期的预测;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间伐疏植、回缩修剪、严控冬梢、清理落果、果园生草和间种豆科作物等;生物防治技术包括释放天敌昆虫和施用生物农药等,人工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是目前荔枝上较为成功的“以虫治虫”例子,B.t. 和绿僵菌制剂等生物农药对荔枝鳞翅目食叶害虫低龄幼虫有一定的防效;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色诱、性诱、灯光诱杀和干扰等;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荔枝害虫最重要的手段,但正式登记的只有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除虫脲等药剂,而防效更好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等药剂尚有待登记。根据多年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提出在荔枝开花前和谢花后各施药 1 次以防治多种害虫为害或压低虫口基数;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对于荔枝蒂蛀虫要贯彻“兼前 - 抓中 - 控后”和“成虫、卵和初孵幼虫一起杀”的防控策略,在幼果期通过预测预报确定其防治适期可提高防效和减少施药次数;果实及时采收、采后及时修剪,保秋梢、控冬梢和冬季清园等措施都有助于压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405.
荔枝果肉酚类物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荔枝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水果,其果肉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其果肉粗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辐射和护肝活性。筛选对荔枝果肉酚类物质具有良好吸附、解吸性能的树脂,并优化分离工艺参数,为建立荔枝果肉多酚分离纯化工艺和鉴定荔枝果肉多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11种不同极性大孔树脂(HPD-200A、HPD-400A、HPD-100、HPD-500、HPD-600、HPD-722、HPD-826、D4020、NKA-II、NKA-9和AB-8)对新鲜荔枝果肉预冷80%丙酮/水酚类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筛选分离荔枝果肉总酚和总黄酮均最佳的大孔树脂,考察其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优化不同样液浓度(3.2、1.6、0.8和0.4 mg•mL-1)和不同上样流速(4.5、3.0和1.5 BV/h)动态吸附以及不同体积分数洗脱液乙醇浓度(95%、80%和60%)解吸工艺参数;通过与14种酚类物质标准品(儿茶素、没食子酸、绿原酸、香草酸、丁香酸、咖啡酸、表儿茶素、阿魏酸、四甲基邻苯二酚、香豆素、芦丁、槲皮素、白藜芦醇和槲皮素-3-O-芸香糖-7-O-鼠李糖)HPLC保留时间相比较的方法对所得组分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HPD-826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荔枝果肉总酚和总黄酮的效果均较其它树脂好,其静态吸附4 h即可达到吸附饱和,吸附和解吸工艺参数为:荔枝果肉酚类提取物上样浓度0.8 mg•mL-1,上样速度3.0 BV/h,95%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流速3.0 BV/h。经HPLC分析和鉴定,HPD-826分离纯化荔枝果肉酚类不会造成单体酚组成变化和明显损失(单体酚含量下降15%左右);荔枝果肉酚类物质主要由3,4二羟基苯甲酸、儿茶素、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表儿茶素、槲皮素-3-O-芸香糖-7-O-鼠李糖苷、阿魏酸和芦丁等9种单体组成,其中含量较高的依次是槲皮素-3-O-芸香糖-7-O-鼠李糖苷、芦丁和表儿茶素,三者合计占总量的94.37%。【结论】HPD-826型大孔树脂对荔枝果肉总酚和总黄酮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406.
为提高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的分离成功率,筛选一种适于分离该病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种杀菌剂和8种抗生素对荔枝霜疫霉及9种常见非目标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PSA为基础培养基,在其中添加多菌灵、咪鲜胺、异菌脲、利福平和制霉菌素使其浓度分别至10、2、200、10和50 μg/mL所配制成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非目标真菌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sp.、拟茎点霉Phomopsis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毛霉Mucor sp.、地霉Geotrichum sp.、酵母菌Saccharomyces sp.、裂褶菌Schizophyllum sp.的生长,但对荔枝霜疫霉的生长影响较小.分离实践表明,采用该选择性培养基,不管病组织是否经表面消毒,均可成功分离获得荔枝霜疫霉纯菌落,大大提高了分离的成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407.
为对荔枝新品种‘御金球’果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果共检测到烯类(73.87%)、酯类(4.38%)、醇类(3.12%)、醛类(0.81%)、酮类(0.14%)、酸类(0.19%)、烷烃类(0.57%)及其他成分10大类共52种化合物,其中烯烃类含量最高,共计24种。右旋大根香叶烯、α-衣兰油烯、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榄香烯、月桂烯、α-异松油烯、柠檬烯、香橙烯、γ-衣兰油烯、γ-杜松烯、α-蒎烯、(+)-环苜蓿烯,β-榄香烯、乙酸香茅酯、1-乙酰基-16,17-双脱氢-(9CI)-Curan-20-醇、(1a,3b,4b,6a)-4,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3-醇、香叶醇、柠檬醛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而相对含量最大(20.16%)且具有抗菌作用的右旋大根香叶烯、抗菌抗氧化的柠檬醛、黄酮类的3',4',7-3-O-甲基槲皮素等物质的检出显示出‘御金球’荔枝具有潜在的药理及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408.
通过对四川泸州2004~2011年荔枝产量与同期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对比发现,泸州荔枝产量丰歉与荔枝结果母枝的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开花以及果实发育等不同生长阶段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深入分析气象因子与泸州晚熟荔枝生长发育的关系,找出制约泸州荔枝丰歉的气象指标,在未来荔枝种植布局和防御措施上,主动避开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充分发挥泸州晚熟荔枝优势,提高荔枝产量。  相似文献   
409.
采用个体直接收获法,在采果后把10龄和3龄妃子笑荔枝树的根、茎、叶3个器官分成16~20个部位和组织,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各个组织的生物量和镁浓度,并计算其累积量,以探明妃子笑荔枝树体内镁素在各个部位、组织中分布及累积特点,为荔枝镁营养研究及镁肥施用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镁浓度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是不同的,在叶、皮部含量较高,在根颈、主根、茎枝木部含量较低;随着荔枝根系粗度增加,其镁浓度呈下降趋势;在同级枝干中,皮部镁含量显著高于木部;(2)10龄树老叶柄镁浓度显著高于3龄树,但其梢皮部和木部镁浓度则显著低于3龄树;(3)荔枝镁素累积在叶最多,其次为茎,根系镁累积量最少,叶镁素累积量占整株树镁素累积量50%以上(其中10龄树为50.7%,3龄树为62.0%)。10龄树镁累积量(62.0 g)是3龄树镁累积量(9.8 g)的6.3倍。  相似文献   
410.
荔枝麻点病是我国大陆地区荔枝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其病原为暹罗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为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并评价其农药残留安全性, 于2012年-2018年分别在8个不同的果园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对果实的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250 mg/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0~800 mg/L的防效较好且较为稳定, 对荔枝麻点病的防效为74.20%~92.52%; 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250 mg/L?450 g/L咪鲜胺水乳剂250~450 mg/L?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16.7~325 mg/L和62%多·锰锌可湿性粉剂885.7~1 240 mg/L的防效次之, 但不同年份不同果园间防效波动较大, 防效介于65.81%~92.62%之间; 在挂果期田间施药3~4次后, 荔枝果实中各药剂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3—2016); 此6种药剂推荐用于荔枝麻点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