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6篇
农学   65篇
  9篇
综合类   241篇
农作物   90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2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两种荔枝上最为重要的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含毒介质的生长速率培养法,对采自广东省的31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线性生长的抑菌活性进行离体测定。结果表明:在0.01 g/mL浓度下,对荔枝霜疫霉菌抑菌率大于60%的植物有9种,其中黄石斛(Dendrobium tosaense)、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葛(Pueraria phaseoloides)和土牛七(Thunbergia grandiflora)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抑菌率达到100%;对荔枝炭疽病菌抑菌率大于60%的植物有2种,其中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的抑菌率达到100%,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的抑菌率为71.35%;同时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都大于50%的是地丁草(C.bungeana)。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西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初步筛选其杀菌剂。[方法]从海南省大棚西瓜基地采集病样分离得到病原菌,对该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西瓜炭疽病菌菌丝在西瓜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分别为7~9和6~8;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孢子致死温度为55℃水浴处理5 min;以麦芽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的基础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粉、牛肉浸膏和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基础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32.5%苯甲嘧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和10%苯醚甲环唑WG对西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0.018 0、0.060 2和0.471 5μg/ml。[结论]为田间防治西瓜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梨轮纹病和炭疽病病原菌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梨轮纹病原菌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上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2对引物TJ1/TJ2和LW1/LW2,对2种病原菌菌株进行扩增,比较了常规PCR和巢式PCR的检测灵敏度,并对果园中接种梨轮纹病原菌的梨果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PCR体系可分别从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菌株扩增出317 bp和325 bp的特异性条带,对其他相似或相近的病原真菌则无扩增条带。巢式PCR技术的灵敏度比常规PCR提高了约105倍,且可以在接种较低浓度(1 ml 10个)轮纹病原菌孢子液7 d后的梨果实组织中检测到病原菌。说明使用巢式PCR技术,可以准确、灵敏地监测梨轮纹病原菌在果园的种群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64.
64种植物提取物的离体抗真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64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和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musae(Berk.et Curt.)Arx)的离体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01 g/mL时,对荔枝霜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高于50%的植物共有30种,对霜疫霉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高于50%的植物共有26种;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抑制率高于50%的植物共有18种,对香蕉炭疽病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于50%的植物共有6种;对两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大于50%的植物有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和苍耳(Xanthinum sibiricum Patrin).  相似文献   
65.
兰花炭疽病拮抗细菌5A5-3菌株的初步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毛乌素沙地采集的10份土样中共分离到细菌320株,将分离到的细菌菌株与兰花炭疽病病原菌胶胞炭疽菌进行生长对峙试验.初筛获得拮抗菌57株.复筛后得到筛选自毛乌素沙地土壤生物结皮样品的5A5-3对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5A5-3与Bacillus velezensis标准菌株(CR-502,AY603658)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100%,最终将菌株5A5-3鉴定为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66.
选取含有氯嘧磺隆抗性标记的ILV1基因和报告基因GFP二元载体的农杆菌AGL-1,采用单因子和双因子方法研究根癌农杆菌AGL-1介导柱花草炭疽菌CH008转化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优化构建ATMT转化柱花草胶孢炭疽菌体系条件,使转化效率达到300 ~400个转化子/106个炭疽孢子,即根癌农杆菌AGL-1浓度OD600=0.8,炭疽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x106个/mL,AS浓度为100 μmol/L,诱导时间为6h,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5 ℃和4d.经PCR检测都有GFP片段,并能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这为进一步开展炭疽菌对柱花草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优化转化体系有利于后续突变体库的扩大、筛选突变体和致病功能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目的】明确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党武’辣椒叶片和果实,分离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及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6种化学杀菌剂和6种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病原菌鉴定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发现12种杀菌剂对C. scovillei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5%(w)肟菌·戊唑醇WDG、10%(w)苯醚甲环唑WDG和250 g/L吡唑醚菌酯SC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254、0.731、0.745 mg/L。其次是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SL、3%(w)中生菌素WP、10 g/L申嗪霉素SC、80 g/L宁南霉素AS、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EW和10 g/L蛇床子素ME,EC50分别为1.238、1.307、1.711、2.929、3.175和2.191 mg/L。将10%(w)苯醚甲环唑W...  相似文献   
68.
69.
菌株HN-2为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细菌,通过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鉴定生防菌HN-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以杧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作为靶标,其发酵上清液的正丁醇萃取粗提物的活性最好,抑菌圈大小为20.93 mm,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70.62 μg/mL。通过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数据结合基因检测的结果分析发现,正丁醇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脂肽类物质,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泛革素(fengycin)等。通过显微观察发现正丁醇粗提物可以造成杧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膨大、畸形,从而抑制杧果炭疽病菌的生长,菌株HN-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杧果15 d内未出现杧果炭疽病病状,对杧果果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贝莱斯芽胞杆菌HN-2的主要活性物质为脂肽类物质,其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70.
果胶裂解酶是炭疽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降解寄主细胞壁的一类重要水解酶。本研究在杧果炭疽病菌中克隆获得了 3 个果胶裂解酶基因 Cgpel1、Cgpel2 和 Cgpel3,DNA 全长分别为 1 037、1 498、1 089 bp,cDNA 全长分别为 975、 1 380、978 bp,分别编码 324、459、325 个氨基酸,均含 1 个果胶裂解酶保守结构域,均有典型的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中 α-螺旋分别占 16.05%、20.26%、16.92%,延伸链分别占 28.09%、21.79%、29.54%,β-转角分别占 5.86%、8.93%、7.38%,无规则卷曲分别占 50.00%、49.02%、46.15%。Cgpel1、Cgpel2 和 Cgpel3 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 C. tofieldiae(KZL77240.1)、草莓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XP-007274932.1)、C. incanum(KZL84476.1)果胶裂解酶序列相似度在 93%以上。qRT-PCR 分析发现,3 个果胶裂解酶基因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均持续高效表达,但在漆酶基因 Lac1 敲除突变体中,表达均下降约 90%。可见 Cgpel1、Cgpel2 和 Cgpel3 是果胶裂解酶基因家族成员,序列差异较大,在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其表达受漆酶基因 Lac1 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