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2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1篇
  40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水氮耦合下小粒咖啡幼树生理特性与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经济热作小粒咖啡幼树的水氮精准管理模式,研究了4个灌水水平(WS,75%~85%田间持水量;WH,65%~75%田间持水量;WM,55%~65%田间持水量;WL,45%~55%田间持水量)和4个施氮水平(NH,0.60 g/kg;NM,0.40 g/kg;NL,0.20 g/kg;NZ,0 g/kg)对小粒咖啡幼树生理特性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L相比,增加灌水使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5.8%~15.5%、6.0%~14.4%、14.2%~30.3%、27.6%~60.0%和22.6%~57.5%,使根系活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5.8%~63.8%和21.6%~29.6%,降低土壤硝态氮均值21.5%~36.2%。与NZ相比,增加施氮使丙二醛降低23.8%~49.8%,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脯氨酸、可溶性糖、根系活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9.0%~88.4%、21.9%~60.9%、509%~703%、20.7%~52.3%、23.5%~41.8%和21.6%~53.9%,同时土壤硝态氮均值增加2.73~14.44倍。NZ和NL时氮素吸收总量与灌水量显著正相关;NM和NH时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总量均随灌水量先增后减。不同灌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总量均与施氮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NMWH组合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同时NM和NH处理的氮素表观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最大,因此NMWH为水氮高效利用组合。  相似文献   
502.
The oogenic cycle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ovary of raft-cultured great scallop (Pecten maximus)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period April 1990–July 1991. The ovary condition index (FGI) and stereological studies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two principal spawning periods, winter and late spring-early summer. No sexual resting period was found. Oocyte lysis was high throughout the year. Ovarian lipid levels displayed a clear seasonal pattern linked to the gametogenic cycle. Total lipid (TL, 16–21% dry weight), acylglycerol (AG, 20–65% TL) and free sterol (FS, 2.8–6.4% TL) level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ripe ovary and a decrease coincided with spawning. Protein (59–63% dry weight), glycogen (<3% dry weight) and phospholipid (PL, 26–35% TL) levels showed no clear seasonal trend. The TL and AG were a good index of ovarian sexual maturity. The TL % of dry weight)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female gonad condition index (r s = 0.779, p < 0.001), and AG (% f TL)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mean oocyte diameter (r s = 0.630, p < 0.01) and the female gonad condition index (r s = 0.443, p < 0.05).  相似文献   
503.
为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体系,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尝试因材施教的层次教学方法,将基础训练教学、综合技能教学和科学研究相互结合;整合重组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实验教学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分项目进行考查,重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504.
本文首次利用我国特有的抗病品种小粒黑豆与辽宁省的主栽品种辽豆10配制杂交组合,以F2代群体为试验材料,系统地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寻找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DNA分子标记以及同工酶标记和低分子肽/氨基酸标记,为我国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杂交技术构建了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的分子表达平台.本研究配制了辽豆10×小粒黑豆的杂交组合,并利用海南加代快速繁殖,应用毒力最弱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对F2代群体进行抗性鉴定和移栽,为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分子标记的筛选提供了均一遗传背景的试验材料.对该组合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符合抗感分离1∶3的比率,表明在辽豆10背景下小粒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是由一对以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2.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在辽豆10和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核心抗源中获得了一个与感病性密切相关的RAPD标记S11700.应用143个随机引物,对由小粒黑豆和辽豆10配制的杂交组合的抗感亲本和构建的抗感池进行筛选,有92个引物产生了RAPD扩增产物,25个引物产生了RAPD多态性,其中一个引物产生了与抗大豆胞囊线虫基因密切相关的特异性DNA片段S11700,经多次重复验证,该片段在感病亲本及感病池中被特异性扩增,而在抗病亲本及抗病池中未产生该片段.利用S11700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辅助选择,验证了该特异性片段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紧密相关,可以用于抗胞囊线虫大豆新品种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3.利用BSA法对11个黑色种皮的大豆品种和12个黄色种皮的大豆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获得一个与大豆黄色种皮相关的特异DNA片段S79500.采用该标记对辽豆10×PI437654杂交后代种皮颜色有分化的群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个RAPD标记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辅助选育优良的黄色种皮的大豆新品种.4.获得了一个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分子标记Satt187.应用204对SSR引物对辽豆10×小粒黑豆进行SSR分析,31对引物产生了扩增产物,其中15对具有多态性,从中筛选到一个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att187,其片段大小为172 bp和176 bp,为共显性标记,在F2代分离群体中的分离比为1∶2∶1,呈孟德尔式遗传.应用该标记对辽豆10x小粒黑豆F2代分离群体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辅助选择,在抗病单株中均检测到标记带Satt187-176 bp的存在,而在感病单株中检测到有Satt187-176 bp和Satt187-172 bp两种标记带或仅有Satt187-172 bp的标记带存在,分析表明该标记具有抗胞囊线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的前景.5.系统地研究了辽豆10×小粒黑豆和辽豆10×PI437654两对组合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植株体内防卫反应酶系,包括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及根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感亲本、子代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各种防御酶系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酶活及可溶性蛋白的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源抗性强弱的一项辅助生化指标,在抗胞囊线虫病抗源筛选辅助选择中起到一定的作用.6.采用电泳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感亲本及子代中PPO、POD、CAT、SOD等几种同工酶酶谱,获得了一条与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相关的特异性SOD谱带.研究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后,诱导植株体内PPO、POD、CAT、SOD及可溶性蛋白量的增加,抗病亲本诱导产生的酶蛋白及可溶性蛋白量均多于感病亲本,对于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的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谱带.在两对组合的SOD酶谱中,分别出现一条特异性谱带(Rf=0.365和Rf=0.381),利用两对杂交组合F2代抗感单株进行SOD同工酶电泳分析,证明该带可以作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的一项较为可靠的生化标记.7.探讨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及杂交后代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与抗性的相关性.应用简便快速的聚酰胺薄膜层析检测技术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及杂交后代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与抗胞囊线虫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感亲本和子代在出苗后不同时期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肽/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出苗后1~6 d的变化明显,感病亲本及感病子代在D区和E区存在共有的荧光斑点,而抗病亲本及抗病子代则无,可将该项检测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于大豆对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505.
为明确冬小麦在扬花期对长期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以西农979等7个品种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扬花期功能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和根系活力,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期中度和严重干旱下,扬花期小麦功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胞间CO2浓度均不同程度上升,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不同程度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则因品种不同表现不一。通过综合分析,7个品种中,晋麦47和小偃22抗旱性较强,矮抗58、西农979、西农509抗旱性中等,郑麦9023和郑麦36抗旱性较弱。  相似文献   
506.
南京农业大学实习牧场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发生的奶牛亚临床酮病是由于饲料中无氮浸出物比例偏低,能量和蛋白质比例不当,导致能量物质尤其是生糖先质相对缺乏,而使母牛体内发生能量负平衡所致。在该场35头血,乳采样母牛中,先后有13头发生亚临床酮病。其生化特征为酮血症,乳丙酮水平升高,伴有血糖浓度轻度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总蛋白浓度有升高趋势。亚临床酮病在产犊后10—30天发病率最高。早期诊断亚临床酮病应着重考虑母牛的发病时间、饲养病史,泌乳量以及血、乳生化分析的结果。为防治此病,可在饲料配方中添加高能饲料如玉米等。  相似文献   
507.
用PLTPA浸泡冬小麦种子,可使麦苗SOD、POD、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ro,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和叶的TTC还原率同步增加,电导率同步降低,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08.
添加粗酶制剂对改善肉仔鸡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粗酶制剂添加到玉米—豆粕型日粮中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将1日龄40只AA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试验组在第8日龄时开始日粮中添加粗酶制剂,添加量为0 5%。在第42日龄时全部宰杀,并测定记录肉仔鸡增重,消化器官重量,长度,血液生化指标,肝脏酶活力等项目。结果表明:在饲喂基础日粮的条件下,适量添喂粗酶制剂,可使肉仔鸡体重增加3%,料重比下降9%,胆固醇、总蛋白、碱性磷酸酶水平比对照组明显提高9 5%、28%、21%(P<0 05),谷丙转氨酶活力比对照组极显著提高56%(P<0 01),反映了添加酶制剂后使肉仔鸡机体代谢活动增强,实现了促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9.
本文叙述了生物化学振荡的基础理论和它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定态和振荡的特性,糖酵解振荡器的解析和微生物反应振荡器的模型等。  相似文献   
510.
Establishing the osteoarticular status of the horse is often performed by means of radiological screening of the animals. Widespread blood sampling could reveal to be an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this procedure which is time consuming and sometimes technically difficul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diological status of the horses and the levels of biochemical markers of cartilage degradation and synovial inflammation. A specific radiological scoring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therefo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on 63 stallions presented for studbook admission. Additionally, groups of horses we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osteochondrosis,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and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effusion. Insulin growth factor-I, myeloperoxidases, Coll2-1 and Coll2-1NO2 were used as blood marker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lood parameters did not seem to correlate with the used scoring system. Coll2-1NO2 levels however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poorer radiological class and this could therefore potentially be a useful predictor of the osteoarticular status in the horse. Coll2-1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group. A high percentage of horses with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effusion was present in this study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IGF-I and increased Coll2-1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