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56篇
  免费   3009篇
  国内免费   4264篇
林业   4624篇
农学   5476篇
基础科学   2006篇
  4280篇
综合类   33550篇
农作物   3354篇
水产渔业   3318篇
畜牧兽医   14028篇
园艺   4269篇
植物保护   2624篇
  2024年   698篇
  2023年   2223篇
  2022年   2216篇
  2021年   2920篇
  2020年   2880篇
  2019年   3579篇
  2018年   1631篇
  2017年   2847篇
  2016年   3650篇
  2015年   3207篇
  2014年   3590篇
  2013年   3726篇
  2012年   5009篇
  2011年   4471篇
  2010年   3935篇
  2009年   4349篇
  2008年   4051篇
  2007年   3835篇
  2006年   3340篇
  2005年   2908篇
  2004年   2583篇
  2003年   1738篇
  2002年   1259篇
  2001年   1126篇
  2000年   815篇
  1999年   704篇
  1998年   476篇
  1997年   385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432篇
  1992年   407篇
  1991年   393篇
  1990年   346篇
  1989年   303篇
  1988年   226篇
  1987年   137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皖饲麦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粮草双高饲料大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皖品鉴登字第1007002)。本文简要介绍了皖饲麦1号选育方法、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3.
为了确定引起鸡急性死亡的病原菌,从临床病死鸡体内分离到的一株病原菌,并命名为QHP-1,采用分离培养、纯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等鉴定方法,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经过Kmt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临床分离菌株QHP-1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同源性为100%。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的QHP-1株有强的致病性。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菌株QHP-1对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强力霉素、恩诺沙星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阿米卡星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等5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84.
85.
为探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猕猴桃后熟质地品质作用效果的差异,寻找适宜的1-MCP临界使用浓度,研究通过应用质地多面分析(TPA)测试法,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比较不同处理果肉质地品质差异和好果率,分析各质地参数之间相关性,并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75μL/L和0.50μL/L 1-MCP处理均能够更好地保持猕猴桃货架期的好果率;果实的咀嚼性、弹性、硬度、回复性和凝聚性相互之间都有较好的相关性,但黏着性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差,所以用咀嚼性、弹性、硬度、回复性和凝聚性作为评价猕猴桃果实质购性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比较,6种浓度1-MCP处理中,0.75μL/L 1-MCP的处理对维持猕猴桃后熟质地品质效果最好,其次是0.50μL/L1-MCP处理,两组处理均能够延缓果实硬度并且使果实正常后熟。而高浓度(1.50μL/L和1.25μL/L)的1-MCP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质地的保持效果较差,出现"僵尸果"现象。另外综合主成分分析显示,货架末期(9 d)时,不同处理猕猴桃质地品质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0.75μL/L0.50μL/L1.00μL/L0.25μL/L1.25μL/L1.50μL/L0μL/L。因此,从经济和后熟质地品质考虑,采后用0.50~0.75μL/L1-MCP来处理猕猴桃对保持果实质地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6.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ycosyltransferases,UGTs)催化糖基转移反应,与植物次生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根据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到一个催化莱鲍迪D苷(rebaudioside D,RD)合成的新型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对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等电点(pI)预测为5.54,理论分子量约49.66 kD,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向日葵中的UGT89A2同源,故将其命名为SrUGT89A2。构建pET28a-SrUGT89A2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HPLC检测表明粗酶液能催化甜叶菊提取液形成一个新的色谱峰,该峰保留时间与莱鲍迪D苷一致。经进一步纯化UGT89A2蛋白,添加不同甜菊糖苷标准品为催化底物,但未鉴定出该蛋白催化的具体糖苷。该潜在催化甜菊糖RD苷合成的新型糖基转移酶基因SrUGT89A2的发现,为RD苷的生物合成和甜菊糖苷的生物途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为了了解fad基因在胡麻蒴果发育过程中对不饱和脂肪酸的调控,对高、中、低三个不同亚麻酸(C18:3)含量的胡麻品种(’CDC Gold’,‘内亚7号’,’Linola’)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品质测定,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2a基因(fad2a)、脂肪酸去饱和酶2b基因(fad2b)、脂肪酸去饱和酶2c基因(fad2c)、脂肪酸去饱和酶3a基因(fad3a)、脂肪酸去饱和酶3b基因(fad3b)的qRT-PC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蒴果成熟,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粗脂肪与粗蛋白不断积累,且差异显著(p<0.05)。fad2a基因、fad3a基因以及fad3b基因在各个时期中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以0 d的蒴果为对照,在胡麻种子形成过程中,‘内亚7号’的三个基因在5 d和15 d的表达量迅速增加,到30 d时急剧减少,15 d的fad2a基因表达量为5.23倍,fad3a基因表达量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14.52倍,fad3b基因的表达量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16.14倍,表明这三个基因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积累过程。在低亚麻酸含量品种‘Linola’30 d中,fad3a基因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52.71倍,fad3b呈下调趋势;在高亚麻酸含量品种‘CDCGold’30d中,fad3a基因与fad2a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下调趋势,fad3b的表达量为3.92倍;在中等亚麻酸含量品种‘内亚7号’中,fad2a基因表达量降低了0.31倍,fad3a基因是fad3b基因表达量的1.87倍。fad2b基因、fad2c基因熔解曲线不稳定,峰值低,可以在后续试验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88.
89.
90.
土地市场成熟度的发展对于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2012-2018年石家庄市为例,从发展、协调、弹性、竞争,效率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突变级数和障碍度定量分析土地市场的成熟度与障碍度。结果表明:(1)市本级的成熟度高于县域,空间差异特征明显;(2)2012-2018年成熟度水平得分为0.0422-0.9805,成熟度总体呈波动上升发展趋势;(3)主要障碍因素是市场发展和价格弹性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