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14篇 |
免费 | 166篇 |
国内免费 | 27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29篇 |
农学 | 521篇 |
基础科学 | 130篇 |
705篇 | |
综合类 | 3879篇 |
农作物 | 571篇 |
水产渔业 | 29篇 |
畜牧兽医 | 435篇 |
园艺 | 700篇 |
植物保护 | 1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96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246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296篇 |
2013年 | 282篇 |
2012年 | 368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41篇 |
2009年 | 317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66篇 |
2006年 | 233篇 |
2005年 | 260篇 |
2004年 | 261篇 |
2003年 | 263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132篇 |
1997年 | 142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42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128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2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利用桑茶空间互补、立体共生等特点,进行桑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即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62.
63.
为明确豆科绿肥对四川丘陵区橘园产量、品质、产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11-2013年在四川省西充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橘园间作豆科作物柑橘产量比对照提高3.3%-5.7%、但增产不显著;(2)凡涉及间作大豆的模式,经济产值极显著提高、比对照增加14.3%-16.2%;(3)凡间种豆科绿肥的模式,柑橘品质和土壤养分都有明显改善,柑橘总糖提高13.1%-15.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7.4%-20.2%、Vc 提高13.6%-16.3%、可滴定酸降低10.3%-11.8%,土壤有机质增加13.2%-15.9%、全氮增加6.3%-8.7%、全磷增加8.0%-10.6%、速效钾增加6.2%-8.7%。橘园间作豆科绿肥和间作大豆-绿肥的综合效应良好,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4.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冬闲(F)、冬季种植黑麦草(R)、冬季种植紫云英(M)、冬季种植黑麦草与养鸡结合(RC)以及冬季种植紫云英与养鸡结合(MC)。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的动态过程中,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绿肥养鸡>绿肥>冬闲,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3月24日达到最大值,RC、MC、R和M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值分别为492.22,464.91,432.34和435.48 mg/kg;微生物量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18.20,101.03,70.13和85.46 mg/kg;可溶性有机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001.47,926.21,832.80和870.75 mg/kg;可溶性有机碳在早稻苗期达到最大值,RC、MC、R和M最大值分别为278.95,266.40,246.13和249.84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高峰在早稻移栽初期、晚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早稻分蘖期、齐穗灌浆期和晚稻孕穗期,可溶性有机碳在稻田养鸡及成鸡出栏后较高。与冬闲田种植绿肥和休闲相比,冬闲稻田种植绿肥结合养鸡对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贡献更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氮,间接反映了种养制度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速率和土壤的活性有机碳氮以及满足水稻生长期间自身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65.
茶园间作技术是茶叶生产过程中创造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以江南茶区为例着重于探究茶园间作技术与抗旱性能间的关系,分析该茶区在夏暑季节出现大面积持续旱热灾害成因,并提出间作技术的改良办法,为预防此类灾害的复发和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试验通过对毛苕子接种根瘤菌,毛苕子不但产草量提高60%~69%,而且每公顷多固氮30kg,改良土壤,增加了绿肥效果,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67.
68.
燕麦间作箭筈豌豆效应对后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对燕麦(Avena sativa L.)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不同间作比例下的产量和氮素营养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燕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箭筈豌豆产草量影响较小:燕麦与箭筈豌豆按3:1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具有明显产量优势(P<0.05),2006和2007年间作燕麦产量分别比单作提高12.2%和16.8%;燕麦植株的含量氮提高了1.6%~6.8%;间作后茬复种燕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连作(P<0.01),其产量是连作燕麦的1.1~1.5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可改善土壤肥力,为后茬作物生产提供养分基础。 相似文献
69.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长互作效应及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 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70.
为探究间作行宽对玉米和高丹草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和高丹草宽行(6∶ 12)、中行(4∶8)和窄行(2∶4)种植模式下的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其单播为对照,在蜡熟期进行刈割及青贮发酵处理,青贮 60 d 后,测定其营养成分及发酵指标。结果表明:在宽行种植模式下,玉米青贮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对照降低了 5. 4%,泌乳净能提高了 2. 4%,高丹草青贮后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10. 8%,乙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480%;在中行种植模式下,玉米青贮后泌乳净能较对照降低了 1. 9%, 高丹草青贮后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7. 0%,泌乳净能较对照降低了 0. 8%;在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青贮后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27. 6%,乳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49. 2%。高丹草青贮后干物质含量较对照降低了 1. 0%,泌乳净能较对照提高了 0. 8%。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玉米在窄行种植模式下青贮品质最好,高丹草在中行种植模式下青贮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